佳餚雅茗互爭艷 , 七色茶器上海會 – 下

b17

鳳凰單 , 武夷水仙

燻嫩雞 , 豆辦莧菜 , 蹄圈炆蛋

b23

海金尖普洱 , 生煎包

 b1

古方鐵觀音 , 油煎紅米八寶飯

b29

無可否認這頓飯有相當高的難度 , 朋友的勇氣、心機、時間是值得肯定及支持的 , 相信大家都上了寶貴的一課 , 以下愚見分晰只供參考。

第一難是味道之高低差異 :

Food & Wines Pairing 的基本配襯要旨來說

Compatible Strength – 近似強弱   

Compatible Serving Temperature – 近似溫度

Flavour Notes – 味道近似 

Pairing亦會產生三種不同效果 – Negative (互相排斥抵消) Neutralized (互相同化) Enhanced (相輔相承)

先了解正宗的上海菜主以「濃油赤醬」為特色 , 即用上大量醬油來烹調 , 予人較甜、較油、較膩的感覺。 而清淡酒糟的以滑炒﹑生煸﹑紅燒﹑清蒸為主。 調味擅長鹹﹑甜﹑醋﹑酸。 用鹹味來櫬托甜味,正是上海菜的一大特色。

而品茶是以色 , , , 韻為主 , 茶味以清、爽、濃、淡、厚、滑六種元素 , 當中沒有 鹹﹑甜﹑醋﹑酸的味覺元素聯系 , 極其量只能作 Mouth Rising 的作用。 即是Negative抵消 , 茶解酒解油、解膩 , 有別於 Food & Wines Matching Enhanced (相輔相承) Marriage

第二難是條件局限:

泡一手好茶講求水、時間、茶量、壺量、手法 , 五方面的掌握 , 若其中一樣掌握不當就難將茶的質素風格完全發揮 。 舉例沖泡花茶、龍井的水 , 就與水仙、觀音及普洱很不同 , 前者水太熱會傷茶後者水太溫則泡不出茶味。 加上時間難控制 , 廚房出菜 , 話出就出 , 有時茶沖焗須時 , 容易有菜到茶未好 , 茶凍菜未至 的一大技術難題。

第三難是人多難控制:

當晚兩圍廿人 , 主辨的茶莊的三位朋友 , 落力講解之餘亦要控制水 , 時間 ,沖泡………真有點七手八腳 , 分身不暇 , 真係煲水都煲唔切 。

第四難是心情統一:

食飯要盡興 , 品茗講養性 ; 一動與一靜 , 心情難合併 ;

茗急失優雅 , 食客嫌驕情 ; 一心要二用 , 取捨誰決定

(驕情 = 做作)

第五難是個人因素:

每人飲茶濃淡喜嗜不同 , 取濃捨淡 , 捨淡取濃都有點不妥 , 取中庸則兩邊不討好。  我個人量淺幾杯茶到肚成肚水 , 未入直路就飽了。 另外有些人晚上飲完茶後會不能入睡 , 漫漫長夜眼光光 , 真替他們擔心。

 世事就係咁 , 好放埋一齊未必好 , 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  太陽月亮並不同照 , 只因各有所長 , 各司其職而巳 , 今次又多番親身體驗。

佳餚雅茗互爭艷 , 七色茶器上海會 – 上

b16

我可一月無酒 , 但不可一日無茶 , 茶就像我身體血液中的一部份 , 對於品茗我只能說一句 “比我品酒的經驗還要長久” 因我二十幾年前已拜師傳學茶 , 我品酒學得快可能因學茶的根基有關。  大家若有興趣可到我分類目錄中 – 知茶識趣系列看看我的茶藝心得。

話說回來 , 星期六下午做完 Chardonnay Attraction 之後就參加了好朋友搞的一次”上海菜茗茶夜”, 這亦是我第一個參加的 Tea Dinner 。

到場一睇排場陣容已知非同少可 , 各式茶具擺滿兩張 , 花、紅、青、綠、黑七大茶類中巳見有五種 , 每道茶亦用不同茶杯Present 頗見心思 , 並由茶莊老闆連同兩位助手負責沖泡及講解資料 , 而朋友更在茶宴之前試菜 , 非常認真。

上海總會的菜式相當有水準 , 而且份量十足 , 味道無可挑剔。

茶的質素不俗 , 各有風格特色。 大家先去欣賞當晚的靚菜靚樣 ………………

茉莉仙桃 , 四冷盤 , 鵝 , 脆鱔 , 肴肉 , 鹽水雞

b11

九曲紅梅 , 腐皮蟹卷

火瞳雞燉津白湯 , 芝麻大餅

明前龍井 , 龍鬚桂魚

接下回 …………

 

端午茶敘

d22
閒聊間與幾位酒友相約端午節下午來個午間茶聚………….

下午三時幾位酒友己到齊 , 常言到酒友是夜遊人 , 這是很難得酒友咁早" 聚會 說真的自己有差不多十年無為朋友" 出手泡茶了 , 今次真的劍出鞘” , 獻醜了。 酒友喜歡清香、花香類淡茶 , 因酒友對茶太認識 , 所以就由我據酒友喜好發版" 全程解說一條龍服務。

首先試了屬白茶壽眉類的政和白牡丹  ($30) 白牡丹等同白酒中的 Sauvignon Blanc 要品其新鮮清爽 , 水溫不能太熱  80 – 85’C , 選用了茶盅處理 。畢竟外面天氣太熱 , 先來一杯有如草處處 , 林蔭石澗 , 清溪流水的茶來俾酒友來個提提神 。自己靠直覺及經檢去泡出  – 清爽 , 喜聚 , 平和 , 柔和 , 四種不同風味姿態 。外人未必體會 , 但幾位在坐的酒友一定心領神會。

第二手選擇輕發酵 , 花香鐵觀音類比賽觀音皇 ($60) 風格等同 hot environment chardonnay 因為茶葉非常嫩綠 , 所以水溫也不能太熱  85 – 90’C 左右會較合適 , 今次選用了紫砂壺。 同樣泡了四泡 , 泡出了幽香如蘭 , 百花初放 , 芥蘭奇香 三種風貌 , 可惜第四泡茶已散了 , 以價而論已有交代 , 酒友應該會很喜歡此類清優典雅類風格 , 席間亦嘗試熱杯敷眼的高級舒服享受。

第三手選擇全發酵 , 重火鐵觀音類重火鐵觀音 ($60) 風格等同 cabernet sauvignon 。茶葉啡黑 , 所以水溫可以較熱  95 – 100’C 左右會較合適 , 今次亦選用了紫砂壺。 同樣泡了五泡 , 泡出了初出茅盧 , 年少氣盛 , 如日方中 , 中年內斂 , 潤人生五個階段 , 可惜第六泡茶已散了 , 希望酒友喜歡此類尢如人生程的五個風格。

第四手選擇普洱類 – 1986 雲南樟香餅 ($120) 風格等同 merlot 。茶葉深啡黑 , 所以水溫可以較熱 100’C 左右水滾茶靚會較合適 , 今次亦選用了茶盅。 同樣泡了五泡 , 泡出了樟樹香 , 渮葉香 , 潤 , 嗚泉 , 回酣五種風貌 , 作為今天的壓軸 , 個人感覺合格但非驚艷 , 應該俾到酒友普洱茶的滿口回酣 , 津如泉水的感覺。

舒舒服服坐足三小時 , 消磨了一個下午 , 無驚無險又到六點 , 茶過四巡 , 大家都要歸家做節 , 今日到此為止 , 埋單就係 $270 , 每位吾使 $50  認真扺玩。

P.S. 因為有其他客人在場所以店主不準拍照 。

鬧市中的綠洲 – 品茶好去處

b22
 

有朋友睇完我十篇 「知茶識趣」糸列後 , 很想搞個茶聚 。 苦於地點及時間 , 較難相就始終未能如願。 前幾天與一位台灣朋友 SMS , 她 forward 了兩篇食評給我 , 其中一段講及一個位於 Times Squre 的茶莊……..  一睇心知 “This is it”  於是晚一支公去探探路 , 踩踩場。

茶莊位於羅素街 38 號 金朝陽中心 32 樓 3201 室 , 營業時間 1000 – 2200 hrs 。 自己經常出入 Times Square 哂。 當晚自己約 2000 hrs 上去 , 俾我一個人包個場  。四張 , 每約 6 位 , 與空間足夠而舒服 , 四面玻璃加實牆 , 人多加大聲可能會嘈 , 但茶室始終唔係街市 , 當你身處其中自然會被環境影嚮 , 加上清醒又點會大大聲講。

自己最怕人 Hard Sell , 入到茶莊只見一位年青人睇舖 , 週圍睇睇 , 望望個價目表 最低消費 $30 / per head. (兩小時計) ,   再睇茶 menu 分三種級數 $30, $60, $120 一手 , 一手可供 4 位用 , 一都唔貴。 茶的選擇頗多 六大茶類齊備 尤以普洱最主打 , 茶具配套一應俱全 , (搞個 小組 tea training 都得) 當然  BYOT 自來茶就 I am sorry 不可以了 , 這點可以理解 。  一切都幾滿意 , 於是要坐下來試一試質素 – 從 menu 中選了一手中價位 武夷水金龜$60

b23

茶莊的年青人 – Steve 問我要焗盅定紫砂壺 , 我選了紫砂壺並幫我 set 好工具 , 暖好壺 , 放茶 。 工具配套都算幾好 , 當然不及自家的就手 , 但以一個茶室來說己算合格。 我靜的留心 Steve 給我的茶葉分量 , 從手勢已知 Steve 很清楚茶的品質及何謂合適份量。 跟茶的有些茶點小吃 ( 蛋卷 , 曲奇士………) 之類 , 回謝了!

b25

開始試茶 , 茶的質素唔錯屬中上級  , 四泡依然有變化及有板有眼 , 武夷水金龜為武夷十二金釵之一 , 茶湯微黃清亮 , 中火茶 , 味帶微甘 ,  岩韻聚而長 ,  以這價錢絕對合理。  全程自由自在 ,  冇人走來打擾 ,  睇窗外夜色 ,  靜靜睇茶書 , 同 Steve 傾計 , 就這樣 自沖自飲 的坐了一小時。走時 又唔會 sell  你買茶 , 埋單就係 $60。

我自己亦去過志蓮靜園的茶室 , 價錢差四倍 , 但裝修人手佔去茶價的 八成半 , 茶的質素只有一成半 ,  不及此處實際。

今次踩場成功 , 將來可以約人搞午間茶聚。

風韻絕代 , 生津如泉– 茶中 Petrus (下)

d13

欣賞角度:

普洱茶有青餅及熟餅之分 , 簡單一點是青餅較新鮮 , 茶餅或茶葉未經長時間發酵 , 茶葉較淺色 , 而茶湯亦較接近橙褐色 , 茶味較淡及帶蘭香、荷香、樟香 , 相反熟餅在香氣表現就會較弱 , 茶色深濃似墨 , 茶油豐富 , 以品其茶質為主 , 所以有云 : 貯生餅 , 飲熟餅的說法。

普洱茶常有 甜、苦、澀、酸、無味 等以上數種的味道,這些味道可能單獨存在某一泡普洱茶中,也可能同時有多種味道共同並存。

1) 其中甜是普洱茶品茗者所夢寐以求; 普洱茶經過長期陳化、苦和澀的味道因氧化而慢慢減弱,甚至完全沒有了,而糖份仍然留在茶葉中,經沖泡後,慢慢釋放於普洱茶裡,而有甜的味道 , 上好的普洱茶,越沖泡到後面,甜味越來越濃。

2) 苦和澀本來就是茶葉特有的味道,普洱茶之所以會有苦,是因為其中含「咖啡鹼」,茶所以能提神醒目,就是因為這些「咖啡鹼」,對人體神經系統引起了興奮作用的效果。真正健康的普洱茶品茗,並非透過苦味去求得提神醒目,而是從略帶苦意的茶湯,達到回甘喉韻功效。

3) 茶的澀感是因為含有「茶單寧」成份,普洱茶是大葉種茶菁製成的,所含的「茶單寧」成份比一般茶葉來得多所以新的普洱生茶十分濃郁,也是澀的口感特強。適當的澀感對品茗者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澀會使口腔內肌肉收歛,而生津作用。

4) 酸味和水味卻是大家所不喜歡,普洱茶應盡量避去酸、水的味道;茶葉製作不良或存放不好,都可能形成有酸味。這些帶有酸味的普洱茶,每每經過三、五開沖泡後,有的酸味會逐漸減少。酸味是品茗者不願意接受到的味道。它代表了茶品的低劣。

5) 至於無味雖並不是味道,但是習慣性將淡而無味視為普洱茶的味道,也是無味之味了!大多數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認無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極品。這可能與貯放陳化的年份有關,一百多兩百多年陳期的金瓜貢茶,其評語的是「湯有色,但茶味陳化、淡薄」。 無味之味有著十足的禪境,此仍無比高尚境界 , 我暫時亦未有機緣一嚐。

d14

普洱茶湯飲入口腔,所引起各種口感,除了提過的味道部分外,其他的歸到水性這部分來介紹。水質可以分為滑、化、活、砂、厚、薄、利等七方面,其中滑、化、活、砂、厚是普洱茶正面特色,而薄和利則是一些負面性能影響品茗情境的。

1) 是最柔和的感覺,比如純豆漿,在口腔裡有一種柔軟感。滑會使人有溫和舒順而親切,也會使人心神比較安適穩定。

2) 茶湯喝到口腔裡,好像渴酒一樣,立刻化為一股昇華之氣。但喝酒只感覺一陣酒氣向上顎衝起,而後漸漸揮發過去。普洱茶的化勁,遠比酒的化勁柔和而寧靜,不會有那股燻腦的難過。酒氣的化勁會使人自我膨脹,心神恍忽,醉言失態。普洱的化勁則令人清神明智。

3) 活潑的水性,是各茶種品茗者一貫重視的茶湯優美的表現,在口腔中產生一種活力的感受如飲 champagne or sparkling wines

4) 喝過茶之後,口腔內有一種砂砂的感覺。如同喝了一碗紅豆湯,留下口中那種濃砂感覺。 這種砂砂感覺會帶給口腔一種舒服的感受。

5) Body , 水厚和茶湯並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質地的關係,茶湯在一定的強度,溶於水中物質成份較多的,在口感上覺得會比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稱之越厚,或越稠。 濃是沖泡技術上的影響,同樣一泡茶,茶葉浸泡在熱水中越長,茶湯就越濃,也就是茶湯的強度增加了。相反的如浸泡時間很短,茶湯便會顯得淡淡的,與水性厚薄無關。往往厚、重以及甸實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說茶湯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實,其義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 使人感到飽滿而實在,帶給品茗者有較平和穩定的心境。

6) – lean 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湯喝到口腔裡,沒有坦蕩舒張氣勢,水質也感覺輕且蕭條。由於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調,使品茗者產生了輕浮、薄弱、不安穩而抗拒的感覺。

7) – sharp 是因為太薄的水性之故,而使得口腔有觸及利刃的感覺。會引起單薄、削、偏激、難過的感覺,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絕的作用。一般的邊境普洱茶或現在新樹茶菁所製成的新鮮青餅普洱茶品,茶湯水性多半會出現刃利現象。

 

d15

普洱茶的喉韻可以分為酣、潤、燥三方面。

1) 陳年普洱,經長時間發酵 , 苦澀味全消失了,有如飲好年份的 merlot 一樣 , 飲後能有微微回甘的喉韻,持續甚久

2) 喉頭得到滋潤,渴象就可以去除。有時候天氣太乾燥,或者吃得太過於鹹膩 , 飲酒後,口渴現象就會很嚴重,喝水越多,感覺更加渴,此時我自己會沖泡 一兩 口上好的普洱茶,喉頭因此而潤化、口渴自然解除洧失,舒服且順暢。

3) 一些以雲南省外或邊境茶菁製成的普洱茶,因為品質不好,會有「鎖喉」現像。燥感除了喉頭極不舒服且難受外,給予品茗者情緒不穩,神意焦慮,心境不安等 , 此為劣等茶之分別。

d16

生津普洱茶是大葉茶種,茶葉內涵成份特濃,生津功能特強,普洱茶是以生津為主要特色之一。有時感口乾舌燥,喉頭緊鎖,身體必定是出了問題有了毛病。飲普洱茶後生津,不但能舒順喉韻,滋潤口腔 , 生津回酣可達數小時之久。

茶氣普洱茶可以理氣在初飲時三杯到肚 , 很有可能會產生氣體性自然生理現像” , 這仍優質普洱的正常反應 , 小心尷尬。  亦有收練太極及氣功 , 將飲普洱茶作為養氣修練之用 , 此仍另一範籌 , 非己之長 , 不作細表。

後話:

常有人問我在那裏買茶? 家中有什珍藏?? 答案一是有時深圳、有時香港 , 答案二是冇珍藏 , 只有幾款日常飲用罷了 , 亦不會太花錢追求什麼所謂極品 因為每間茶莊都有自己極品 , 亦無統一規範及公認標準 , 那些圓茶紅印、圓茶藍印、茶磚 758175737542 , 真係要住本Tea Bible去買 , 而且真係會好易破產

買茶要間老實茶舖 , 否則真係唔知會買。茶葉名稱五花八門 , 有時真會眼花撩亂 , 所以我會話明買清香鐵觀音、中火岩茶、潮州功夫茶…………..咁茶舖就知介紹邊幾款俾你。 我自己去買茶葉一定要試 , 唔會怕羞 , 至買 , 唔肯定就先買 四兩 或唔買 , 而且不會買多 , 飲完再買 , 除靚普洱可能會買少見少外 , 其他茶年年都有 , 所以夠飲半年就算 , 不會積貨。

一連十講長篇大論講到此處 , 各網友對茶藝應該有某程度上的理解 , 對學茶有興趣的朋友亦知道明確方向及範圍 , 用來行走光湖絕對應該卓卓有餘。其實品茶品酒道理一樣講求 “虛懷若谷 , 幽谷清音”。

風韻絕代 , 生津如泉– 茶中 Petrus (上)

d1

普洱茶獨具風格

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 普洱,是雲南省思茅地區的一個縣名,原不出產茶葉,但為雲南南部的重要貿易集鎮和茶葉市場。

普洱茶的原料,主要產於雲南瀾滄江流域,尤以西雙版納一帶最多。現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緊壓茶兩大類。其原料,主要滇青茶。作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採摘時期不同,分為春尖茶,二水茶和榖花茶。清明至穀雨所採的茶葉,稱為春尖。芒種至大暑所採的茶葉,稱為二水,又分細黑茶,二介茶和粗茶,為壓製緊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採的茶葉,稱為穀花,白毫特多,亦很細嫩,為製餅茶的原料。普洱散茶,以比較細嫩的滇青做主要拼配原料,經過普洱茶特有的後熟作用而成。普洱緊壓茶,以細嫩的滇青為主要配料,還要選用不同等級的粗茶,作為裏茶或稱包心茶。目前普洱緊壓茶的花色有沱茶,餅茶,方茶,緊茶,圓茶等。

陳年普洱茶存茶五要

喜陳年飲品及食品者應知,不論是存紅酒或茶,材料與製作重要,貯藏更是關鍵,不同的環境與容器,對其品等高下之影響不可忽視。所以陳年普洱茶的貯藏重在讓茶得和緩轉化的陳倉,舉凡陳化過程、存放環境、貯藏空間、收納容器、包裝材料均應講求。 存茶五要:恆溫、恆濕、不見光、無雜味、喜熱鬧。 前四要非僅適度更要免其變化,且同一靜置空間貯茶量愈多,有利於茶香相互激發。所謂激發為味相侵染以香引香內香潛發。

黑茶 普洱茶、六堡茶、雲南七子餅茶、雲南沱茶、雲南磚茶

屬後發酵茶類,用高水溫沖泡。雖比較溫和耐浸,但亦忌長時間浸泡,否則苦澀味重。如沖法得宜,則茶湯清澈,茶味醇厚。宜用紫砂茶具沖泡,建議沖法如下:
1. 份  量:置放相對於茶壺五份之二的茶量
2. 水  溫:100
3. 浸泡時間:約十秒至三十秒
4. 沖泡次數:約十次

d2

1) 今次較特別 , 會用茶盅沖泡 , 及用紫砂壺醇茶 , 品嚐普洱建議用大一點的茶杯 , 用具參考擺法上如圖。

2) 準則普洱茶經長時間存放及發酵 , 雜質較多 , 所以要用大滾水溫 ( 100’ C)來沖泡。

d3

3) 例行程序今次先行洗杯 , 暖壺。

d4

4) 為免茶杯變 , 影嚮茶味發揮 , 從注入熱水進行暖杯。

d5

5) 普洱茶餅由於是壓茶 , 茶葉一片壓一片 , 所以最好用小刀將茶餅面層茶葉挑 , 由面而底 , 由外而內拆茶 , 將茶葉搣細

d6

6) 用茶斗將茶葉置入茶盅內茶葉份量按個人口味或茶葉質素決定。

7) 經上述一輪搞作 , 水溫理應下降 , 可能要將水翻熱。

d7

8) 提煲沖水 , 用大水流高沖法 , 將水撞入茶盅內 , 使茶葉在熱水中翻滾 , 雜質。

d8

9) 將茶盅蓋 , 不用太快 , 讓熱水有足夠時間滲入茶葉內 , 慢慢將開茶水倒入公道杯中 (今次公道杯用作盛載養茶水用 , 切勿誤會) , 遇到越陳年普洱 , 我會重覆開茶二次 普洱茶油豐富 , 養壺玩家必定會將開茶水留作養壺之用。

d9

10) 重覆步驟 (8) – (9)

d10

11) 今次再次提水煲用大水流沖水 , 蓋上茶盅蓋 , 由蓋邊的茶色決定濃淡。

d11

12) 將茶由茶盅倒入紫砂壺內 , 今次有點特別以紫砂壺作公道杯使用, ) 可讓普洱茶在紫砂壺內醇化降溫  , ) 若全程用紫砂壺沖泡會較難監控茶的濃淡 , 所以有次巧妙安排。

d12

13) 將茶倒入茶杯奉客。

14) 請茶…………….

下回講普洱茶的欣賞角度 , 極為精彩 , 絕對不容錯過………….。

 

岩韻獨步 , 茶中武當

a0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 , 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爲石英班岩,中部爲礫岩、紅沙岩、葉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 , 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及特有岩韻 加上武夷岩茶製造方法獨特,兼有紅,綠茶製造原理的精華 , 配合精湛細致的焙製技術 , 做就岩茶獨到品質。

著名的武夷岩茶品種﹐除原有的奇種之外﹐又先後引進和培育了若干珍貴品種﹐最出名的莫過於大紅袍” (亦有人叫馬騮搣), “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半天腰白牡丹金鑰匙不知春不見天雀舌老叢水仙以及武夷十二金釵等等好幾十個品種 ﹐以這些名叢製成的茶葉﹐無論香氣﹑滋味﹑湯色都各具風韻。 

a1

屬半發酵茶類,可用較高的水溫來沖泡。忌長時間浸泡,否則苦澀味重。

紫砂茶具沖泡,建議沖法如下:
1. 份  量:置放相對於茶壺三份之一的茶量
2. 水  溫:95℃~100℃
3.
浸泡時間:約三十秒 ,   四十秒 , 五十秒 …………….

4. 沖泡次數:約七次  (視茶葉質素及泡茶者手藝而定)

岩茶神功要訣 (與鐵觀音有九成近似)

水溫熱、茶量足、時間準

a2

1) 參考用具擺法如上圖。

2) 水準則 – 茶葉一般較褐色可用較高水溫 (~95 – 100’C)

a3

3) 水溫太熱可以先行洗杯 , 將熱水倒人大茶碗中用左手用茶夾洗杯

a4

4) 為免茶杯變 , 影嚮茶味發揮 , 從注入熱水進行暖杯。

a5

5)  同樣在茶壺中注入熱水以作洗壺暖壺之用。

a7

6) 暖壺後將熱水倒去。

a11

7) 用茶斗將茶葉置入杯中 , 茶葉份量按個人口味或茶葉質素決定。

a9

8) 提煲沖水 , 用慢水流高沖法 , 將水慢慢沖入茶盅內

a10

9) 用茶刮將泡沫刮走

a11

10) 蓋 ,盡快 將茶即時倒出 , 此步驟叫開茶 , 一般都不會飲用 , 養壺玩家會將 “開茶” 的茶水留作養壺之用。

a12

11) 重覆步驟 (8) – (10)

a13

12) 今次再開茶水倒在壺身 , 用意是利用壺內溫度將養茶水吸收

a14

13) 將用茶巾將茶壺底先行印乾。

a15

14) 將茶倒入公道杯中 , 一定要連最後一滴都倒盡為止。

a16

15) 將暖水用的水從杯中倒出 , 從公道杯中將茶倒入茶杯奉客。

a17

15) 奉茶前用茶巾印乾茶杯底才奉客 。

 

欣賞角度 :

岩茶湯色橙紅明艷,杯邊有黃光層 , 湯味濃而醇厚,微澀中帶甘潤味,並有弱果酸味 , 很容易分別獨有的岩韻。

武夷岩茶的泡飲,別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試其香,徐徐咀嚼而體貼之」(《隨園食單》)。開湯第二泡香才顯露。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連續三次,所謂「三口氣」,即可鑒別岩茶的上品的香氣。更有上者「七泡有餘香」。

武夷岩茶風格鮮明 – 香氣 , 茶味 , 岩韻 , 茶味變化多端 , 表現剛勁有力 , 較男性化  , 加上品種繁多 , 各有獨門絕技真有如梁山一百零八好漢般精彩。

優質岩茶品種亦具大師功架 , 亦講求質感及平性 , 結構均稱 , 餘韻悠長 , 與葡萄酒的 Cabernet Sauvignon 風格非常近似 , 亦是個人最迷的茶種。
下回講茶中 Merlot – 普洱。

烏龍吐艶 , 觀音留韻

鐵觀音音韻留甘

鐵觀音,是中國 烏龍茶 的極品,產於福建省安溪縣,又稱安溪鐵觀音。素富盛譽,蜚聲中外,特別是在閩南,粵東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社會,享有極高的聲譽,更加珍貴。

e1
鐵觀音沖泡後,湯色略呈柳橙黃色,有明顯清香,近似桂花香,香氣清高馥郁,湯味醇厚甘潤,入口不久,立即轉甘,喉韻回甘強。。具有一種特殊的風韻,稱之為〔觀音韻〕,簡言〔音韻〕。品嘗鐵觀音時,領略〔音韻〕,是品茶行家和烏龍茶愛好者的樂趣。 鐵觀音由於香郁味厚,故耐沖  , 葉底邊緣有紅邊,葉中部呈淡綠色,因此有〔青蒂、綠腹、紅孃邊、沖泡七道有餘香〕之稱。

e2

未經沖泡茶葉 – 若茶葉形如 “觀音頭青蜓尾” 為上品 , 右圖是經沖泡之後茶葉 , 留意葉邊會有紅邊 , 此就是所謂 “綠葉紅孃邊” 越上品葉的形狀會更完整 , 紅邊明顯。

烏龍 / 鐵觀音

屬半發酵茶類,可用較高的水溫來沖泡。

忌長時間浸泡,否則苦澀味重。

如沖法得宜,則茶湯清澈,茶味清香,回甘醇厚。

瓷製茶具或紫砂茶具皆宜沖泡,建議沖法如下:
1. 份  量:置放相對於茶壺三份之一的茶量
2. 水  溫:90℃~ 95℃
3.
浸泡時間:約三十秒 , 四十秒 , 五十秒
…………….
4.
沖泡次數:約 4 – 7  (視茶葉質素及泡茶者手藝而定)

觀音神功要訣 : 水溫熱 、茶量足、時間準

e3

1) 用具參考擺法上如圖。

2) 水準則 – 若茶葉較青綠水溫宜用蟹眼水 (~ 90’ C) , 若茶葉較褐色可用較高水溫 (~95 – 100’ C)

e4

3) 用電爐電煲較難觀察水 , 若水太熱點算??

 水溫太熱不能即時用作沖泡 ,可以先行洗杯 , 將熱水倒人大茶碗中 , 用左手用茶夾洗杯 , 一夾一鬆跟紅箭嘴方向洗杯 ,(此仍基本功 , 學茶必修科) , 洗完杯將茶杯放在奉茶盤內 , 並將大茶碗的水倒去。

e5

4) 為免茶杯變 , 影嚮茶味發揮 , 從注入熱水進行暖杯。

e6

5)  同樣在茶壺中注入熱水以作洗壺暖壺之用。

e7

6) 用茶斗將茶葉置入杯中 , 茶葉份量按個人口味或茶葉質素決定。

7) 經上述一輪搞作 , 水溫理應下降至合適溫度。

e8

8) 提煲沖水

用慢水流高沖法 , 將水慢慢沖入茶盅內(提壺及水流控制亦是學茶必修科)

e9

9) 用茶刮將泡沫刮走

e10

10) 蓋 ,盡快 將茶即時倒出 , 此步驟叫開茶 , 一般都不會飲用 。(養壺玩家會

將開茶水留作養壺之用。)

11) 重覆步驟 (8) – (10)

e11

12) 今次再提水煲用慢水流在茶壺外壁打轉 , 用意是利用水溫裏外夾擊 , 使茶葉散發味道。

e12

13) 將茶倒入公道杯中 , 一定要連最後一滴都倒盡為止。

e13

14) 將暖水用的水從杯中倒出 , 從公道杯中將茶倒入茶杯奉客。

e14

15) 請茶…………….

觀茶色

提杯聞香 , 聞香時要將杯定放於鼻前 , 應刻將杯在鼻前左右移動 , 俗稱過鼻香。

聞完茶香 , 呷茶 , 一杯茶應分三次而飲 , 細味品嚐 , 留意茶在口中質感及舒服餘韻 , 青香類烏龍 / 鐵觀音 會有近似 Chardonnay 的風格。

留意每泡的茶味變化第一泡含羞答答 , 二泡青春無悔 , 三泡風華正茂 , 四泡成熟大方 , 五泡幽雅自然六泡風韻迷人 , 七泡細味人生 , 彷如人生程的茶味質感變化

發燒玩法

e15e16

e17e18

·              聞香玩法此玩法首要條件是要香味迷人的鐵觀音及會用多一隻高身聞香杯 , 沖泡方法完全一樣 , 唯一是茶先倒入聞香杯 , 再由聞香杯倒入茶杯。聞香杯由於直身及杯口較窄能將茶香聚合欣賞 , 品者一邊聞一邊慢慢轉動聞香杯 , 你會發覺杯中有一點位置 特別香甜 , 非常有趣。

·              若同一時間有多位喜歡不問濃淡的品茗者 , 沖泡者就會由茶壺直出落杯 , 而加上走杯變化沖法將同一泡茶沖出濃淡不同的組合變化。

·              茶入口中試用口吸氣 , 讓茶在口中打滾 , 發出咮咮 , 使茶味芳香充滿口腔 , 但此方法自覺有點唐突不雅 , 所以少用。

e19
借圖一用以便解釋 

·              茶杯飲完後 , 茶杯依然溫暖 , 可將茶杯放在眼眉及眼皮位置慢慢移動 , 借茶杯熱力在眼窩位按摩法 (如上圖紅線加眼袋) , 感覺會非常舒服 , Relax , 加上茶意 , 真的可以使人神清氣爽 , 疲勞盡消

屠龍寶典 – 龍井茶沖泡要訣

d4

龍井色香味形俱佳

龍井茶,因產於杭州西湖山區的龍井而得名。 習慣上稱為西湖龍井,有簡而化之,索性稱這種色香味形別具風格的茶葉為龍井。龍井茶,向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之譽。

西湖山區各地所的龍井茶,由於生長條件不同,自然品質和炒製技巧略有差異,形成不同的品質風格。歷史上按產地分為四個花色品目,即獅,龍,雲,虎四個字號。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最富盛譽。現在調整為獅,龍,梅三個品目,仍以獅峰龍井品質最佳。

龍井茶採摘十分細緻,要求苛刻。 高級龍井茶,在清明前後採摘。清明採製的龍井茶,稱為〔明前〕。〔明前〕龍井,為龍井茶極品,產量很少,異常珍貴。

d2

因龍井屬綠茶類 , 採摘嫩葉或茶芽多,所以不宜用太高的水溫來沖泡。此外,亦忌長時間浸泡,否則苦澀味重。

d3

要訣:水溫不能高 , 茶盅不能蓋 , 茶湯不能盡

建議沖法如下:
1. 份  量:置放相對於茶壺五份之一的茶量
2. 水  溫:約70℃~ 80℃
3.
浸泡時間:約三十秒 , 四十秒 , 分半鐘 (視茶質素及個人喜好微調
)
4.
沖泡次數:約三次

d4

1)  用具擺法如上圖

2) 沖泡龍井要留水養茶 , 不能盡傾茶湯 , 所以茶盅最好選用軟大一號茶盅 , 即假若要沖泡二人品茗 , 宜用四人茶盅。

3) 水不能大滾 , 蝦眼水即收火。

d5

4) 若水溫過高切不可即時泡茶 , 可以先行洗杯暖壺、洗杯工序。

5)  待 5 – 10 分後水溫降至合適溫度後放入茶葉。

d6

6)  用慢水流高沖法 , 將水慢慢沖入茶盅內 。高沖加上幼細水流的原因是加速熱水散熱降溫 , 此仍學茶必修的水流控制功。

7) 但凡第一次注水都是用作洗茶開茶之用 , 通常不會飲用 , 注水後即時將茶蓋倒出 , 並立即再跟步驟 (6) 一樣再次注水。

d7

8)  茶盅切勿蓋 , 否則會將嬌茶葉焗熟 , 茶葉會即時變黃。

d8

9 ) 此時用茶夾將暖杯的水倒去 , 讓茶有足夠時間浸泡。

d9

10)  待約三十秒後 , 此時才蓋上茶盅蓋 , 將茶倒入公道杯內 , 切記不要將所有茶倒出 , 要留少量茶水養茶。 由於新注入熱水的溫度一般較高 , 而養茶的水溫度已降低 , 兩種水溫混合時溫度變化不至於太大而損傷茶葉。

d10

11)  此時可沖水準備第二泡 , 從覆步驟 (6) – (10)。

 d11

12)  從公道杯中將茶倒入茶杯奉客。

d12

13) 品嚐龍井如果水溫太熱 , 茶就會變得淡而無味 , 如沖法得宜,茶湯碧綠,茶味清香如綠豆、荷花香 , 入口味鮮清甜鮮爽清新 , 感覺清風撲面 , 如雲中飄逸 ,尤其在第二、三泡。

 d13

發燒玩法

·              用無氣法國礦泉水來沖茶 , 取其水質較滑 , 增加口感。

·              龍井茶葉品其新鮮 , 所以不可買多及不可積存太久 , 平時可存放在雪櫃內。

·              舊龍井可用暖水加少許山渣入水樽內 , 放雪櫃內夏天凍飲 , 清涼有益 , 降膽固醇。

·              上述方法 俗稱溫潤泡” , 適用於大部份綠茶 , 如碧螺春包冇撞板。

以上仍是自己沖泡龍井的 “平生所學” 。 中國茶藝博大精深 , 山外有山 , 人外有人 , 八仙過海 , 各展神通 ,  並非什麼唯我獨尊武林秘笈 , 上述心得只供參考。

再打算寫多兩、三篇沖茶心得 , 包括觀音、普洱、水仙 , 應該可以功成身退 , 專心寫酒 ………….

 

茶類中的六大門派

此仍以前學茶筆記 :

一般用家其實並不須要太深究其中分類 , 只要明白茶類同醱酵程度對用沖泡方法的關係就可以一理通 , 百理明 , 套用經驗沖泡 , 去欣賞品嚐。

實用要訣:

1 ) 茶葉顏色越青綠越新鮮 , 表示茶葉未經發酵或只經半發酵 , 茶性偏向清新、清爽、 自然 、花香 …….. 等同白酒一樣 。這些茶類沖泡水溫就不宜太高。(約 75 – 85’C)以免燙傷茶葉 , 而且水太熱 , 一些較柔和細緻的茶味就會感受不到 。

2 ) 茶葉色水越啡黑 , 甚至乎黑色 , 即表示茶葉經火焙、發酵處理 , 茶性會轉有質感 , 香味變化亦此較成熟 , 而最重要的是回酣及茶韻 , 等同紅酒的 Body, Terrior , after taste 。 而一些優質茶葉都較耐泡 , 若正常質素可泡四泡 , 優質茶即可有七泡 , 所謂 “七泡有餘香” 有些優質普洱的回酣非常利害 , 有時生津可達數小時之久 , 此類茶沖泡水溫就可以較高 (約 95 – 100’C) , 而茶味亦因水溫而得以全面發揮。

茶葉的分類

了解茶的分類名稱是論茶的第一步,必先正名而後能言順。至於茶的名稱分類,可以茶的「醱酵程度」、「焙火程度」及「茶的湯色」三方面來區分。

1 ) 茶的湯色以分類

中國茶葉大致可分為七大類別,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紅茶、黑茶、花茶。

 2)  醱酵程度分類

不醱酵茶

b11
 b12

                             龍井                                                珠茶

綠茶綠茶是未醱酵的茶,味道清新甘鮮,最著名的品種當推明前龍井,其它品種包括碧蘿春、珠茶、黃毛山峰等。 

半醱酵茶 (部份醱酵茶)

 b13

白毛銀針

白茶白茶也可歸屬於輕醱酵茶,含有大量維他命C和咖啡因,味溫性涼,色澤比一般的茶較淡。白茶原為福建省的特產,福建省產量甚少,市售稱的「白毛猴」,即是白茶的一種。由於茶樹品種不同,白茶的種類也各有差別,其中品質最佳的是「大白茶」,而香港人愛喝的白牡丹、壽眉、白毫銀針也是白茶的高級品。.

 b14

君山銀針

黃茶黃茶歸屬輕醱酵茶,其最佳品種是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產湖南,除了味美外,聽說用玻璃杯沖泡茶葉,會出現「三起三落」杯中「景趣」 , 茶味較輕及薄。

花茶花茶俗稱香片,歸屬半醱酵茶,是中國特有的茶。 因為這 種茶葉在製作時薰入香花,故命名為花茶,如以茉莉花薰製的就叫「茉莉花茶」,以珠蘭薰製的就叫「珠蘭花茶」,依此類推。據製造新譜所載,香片的製法是在各種花含苞待放時,即花蕊的香氣完全散發時,摘下來和茶葉同時製造,茶葉佔三分,花佔一分,份量的配合要恰到好處。 花茶中以茉莉花茶(即香片)最流行,尤其在洋人心目中的中國茶,主要就是Jasmine Tea茉莉花茶而已,而中國北方人也較喜歡香片茶。 

 b15 b16

                    高山烏龍                                                          大紅袍

青茶青茶歸屬半醱酵茶,品種繁多,如鐵觀音、福建烏龍、台灣烏龍、大紅袍、 武夷水仙、鳳凰水仙等。味道變化多端 , 香而甘醇 , 有適度的苦澀。 青茶又因焙火程度而再分輕火 , 中火 , 重火三類 , 茶葉、茶湯越深色即表示火焙越重。 此類茶風格很廣闊,  很值得欣賞及細味品嚐。

 

醱酵茶

 b17

                                                         祁門紅

紅茶 紅茶歸屬全醱酵茶,中國紅茶的佳品是產於安徽祁門的祁門功夫紅茶。 中國紅茶最初以「綠茶」傳到日本及遠東各國,繼而進入歐洲各國,但歐洲各國人士的嗜好並不是「綠茶」,他們喜愛的是有醱酵的「烏龍茶」。因此中國人再進一步創造出全醱酵的「紅茶」,由於「紅茶」更適合歐洲人的嗜好,尤其是獲得英國人的厚愛,紅茶的消費逐年成長,使中國的輸出茶自「綠茶」變成為「紅茶」。由於紅茶的外觀油黑,英文仍稱為Black Tea黑茶。

 b18

                                      不知年普洱

黑茶黑茶歸屬於重醱酵茶,著名品種有六安及耳熟能詳的普洱等。 

講到此處應該很多網友可能己經或早己轉台 , 下回開始轉入直路講幾種常見的沖茶方法俾大家旁身 , 當然世事無絕對 , 只有真情趣 , 不論雜技沖茶或魔術沖茶也好 , 各施各法 , 無統一標準 , 亦冇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  歸根究底都係將茶葉本身的質素儘量發揮 , 與知音分享 , 其他的都是次要。  

古龍小說中的高手 – 手中無劍 , 心中無劍 , 我即是劍 , 飛花擇葉 , 皆可傷人……..的境界 , 有時真的不須什麼茶具都可以沖泡出一手好茶 , 有好工具只是較方便擺了。

下次會講   ” 屠龍要訣”……………..

 

欲練神功 , 必先廢功 – 開壺篇

按上回今天講 “開壺”

任何新買回來的茶壺 , 在使用前最好要開壺” , 目的在於將茶壺本身殘留的雜質迫出及準備日後養壺之用  

何謂養壺” ?? 壺的保養通稱為「養壺」 , 此乃由於陶壺具吸水性 , 若是長久吸附茶質 , 日子有功 , 確有「助茶」的功能。 一個維護得法的茶壺能善於蘊育茶香茶味 , 提昇品茗的享受 , 養壺就如培養樹苗般 , 非一時三刻能完成 , 要平時多加使用 , 小心保持完整 , 維護得法 , 茶壺本身煥發渾樸的光澤有如和尚頭之光亮照得見人 , 所以亦稱和尚光

借用網上照片解釋

養壺前                                           養壺後

 

欲練神功 , 必先廢功

1)        先決定這茶壺將用來配泡的茶種, 但是如果不講究的話也無妨。

2)        將水煲洗淨 , 放一煲清水 , 水量要足夠覆蓋茶壺多 3 – 4  , (可同時清洗多個茶壺)

3)        凍水落壺 , 先浸壺半小時 , 然後將水加熱至滾 , 收至慢火煲約二水時 , 你會發覺水會變成微黃色 。此法可去除茶壺的土味、臘質、雜質或前人用過的舊漬。

4)        將茶壺從熱水取出 , 將污水倒去 , 茶壺放涼。

5)    淨身完畢 , 可以入宮。

b3

打通任督 , 內外兼修

1)        假若茶壺是用來沖泡鐵觀音的話 , 先要準備一些品質較普通的鐵觀音茶葉 , 再預備一粒如茶壺大少相若的冰糖備用 (家中冰糖剛用完 , 只剩少少 , 所以上圖不能作準) 。

        冰糖之作用是增加水的黏付力 , 幫助茶味黏付於壺身上 , 此仍秘技之一。

b4

2)        修練內功 , 將一些茶葉放進茶壺內 , 用橡筋如圖將壺蓋壺身扎好。

b5

b6

3)        放一煲清水 , 凍水落壺 , 放入冰糖 , 然後將水加熱至滾

4)        加入鐵觀音茶葉 , 慢火煲約二水時 , 藉以修練外功。

5)        熄火 , 茶壺留在煲內浸泡至水溫暖和 , 讓茶壺慢慢吸收茶味

6)        但切記不可浸過夜” , 最多三小時必須將所有茶葉取出清走 , 原因在於避免吸入因茶葉經長時間浸泡 , 而所釋放的少量出不良物質。

7)        取出茶壺 , 清走茶渣 , 讓壺自然陰乾即大功告成。

日常護理

·              每次泡完茶後,將茶渣倒掉,並用熱水沖洗,將茶壺放於乾燥通風且無異味的地方陰乾 , 保持清潔衛生。

·              切忌使用洗潔清 , 百潔布之類用品 , 否則前功盡費 , 要廢功重修。

·              「壺裏茶山」的人往往在泡完茶後將茶渣留在壺內養內,因此在下一次泡茶 前 , 需用滾沸的開水沖燙一番。

·              壺應用乾淨的細棉布或其他較柔細布擦拭,才能煥發出本身泥質的光澤 , 修練「和尚光」。

唐伯虎點秋香 – 買壺篇

上回講到茶具 , 今次講點揀茶具:

a22

茶盅

有時去買茶盅 見到茶盅蓋點解唔密 (如圖箭嘴所示) , 其實係應該有條 隙 至係 , 因為要透氣。 試想如果茶盅加熱水而個茶蓋又到實 , 水就會被 “谷” 出來而且好貼茶杯邊 , 咁倒茶就會容易燙傷 。 用茶盅倒茶要訣有二:

1) 沖水不要太滿 , 八成半就夠 或 以蓋邊為限。

2) 不要將茶蓋到實 , 留番條隙散熱。

a23

茶壺

茶壺注要目的是沖茶 , 首要功能 , 次為美觀。上文提過茶壺大少問題不再在此重覆。但茶壺高矮肥瘦 , 紅黃藍綠 , 長嘴短嘴 , 究竟如何選擇?? 首先要先問自己此壺是用來沖什茶的?

 a1

觀音 / 烏龍壺

因茶葉是成捲曲粒狀 , 當茶葉受熱後會慢慢展開 ,  就算放1/3 茶葉 , 沖開後會填滿整個茶壺內壁  , 這樣才算標準 ,  所以最好選一些圓型肥矮的茶壺 , 一來配合茶葉形態 , 二來茶壺與茶葉產生”迫力” 有助茶味發揮。

選 淺色 定 深色 茶壺??

以茶色決定! 如果是用來沖凍頂烏龍 或一些輕火焙製的觀音 , 茶色會較淺 , 則可選一些淺色 / 深色的茶壺 。 如果用來沖馬騮搣 , 潮州功夫茶等茶色較深的 , 則最好選擇一些近似茶色的深色茶壺 , 如此類推 , 一理通百理明。

 a24

巖茶 / 水仙壺

武夷巖茶類如水仙 , 單欉 , 等茶葉是長條形的 , 而且多數是經重火焙製 , 茶色較深 , 所以應選一些較深色及高身茶壺 , 一來會有助茶葉受熱伸展 , 二來讓茶有足夠空間滲透茶味 , 三來亦較易上色。

 a25

普洱壺

普洱不論茶餅或散茶 , 其茶葉一般都是壓成一片片的 , 因此選壺就可以選些較偏平的形態 , 普洱茶色深黑 , 茶壺自然以深色為首選。

                                                    ******************

 a26

好啦揀到心水茶壺 , 就要叫店舖試水。 首先加水入茶壺內 , 用手指沾水濕壺口邊及蓋邊 , 以防絕緣滲氣。

 a27

茶壺蓋應該有個氣孔 , 用食指按實 , 打側茶壺 , 若無水出則屬正常。

 a28

拿開食指 , 水從壺嘴自然流出 , 從覆按氣孔 , 觀察收水有無 “窒” 。

茶壺嘴的水流應能隨茶壺 “傾倒角度大少” 而受控制。

當所有水流出後 , 茶壺內應不會有過多積水留下。

符合上述條件才算合格。

講三日都仲未講到沖茶 , 真係我寫 Blog 都寫到手軟。 今日到此為止 , 明天講買壺回家 “開壺” 方法。

知茶議趣 – 器皿篇

接上回………

今天襯放假 , 將置於高閣的 “架生” 取下 , 心中不免一句 “老朋友 , 我們又見面了!” 洗擦淨 , 一面單手沖茶 , 一面單手拍照……….. 心想 , 若要講茶真係有排講 , 又怕悶親讀者 , 心中十五吊桶 , 七上八落 , 十分難為 。 最後決定以簡單實用為原則 , 不搞高深但求傳真 , 將一些生活藝術 , 生活情趣向網友推介 , 他日去到茶舖唔使俾人當”水魚” , 若要深入研究 , 坊間大把好書茶藝班以供參考學習。

言歸正傳……………

泡好茶要訣 

茶同酒一樣 隨著天、地、人等因素而變異,茶品質即使有某程度的固定性,然而仍有難以捉摸之處。儘管難有固定原則可依行,但亦有基本常識可參考,而這些要領亦必須配合,才能泡出好茶。

茶意

有人把茶道說得很玄、很高深莫測似的,然而品茗最直接的作用乃在於「茶趣」的享受與欣賞。 泡茶者在泡茶前應抱著一顆泡好茶的心,並了解茶的特性,再融入自己的泡茶經驗,掌握適當的泡茶方法,便能泡出一壺好茶來細心品茗,盡享茶趣。

茶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用一組好茶具方能使泡茶時揮灑自如。今回先講茶具………

a1

茶壺

主要用來泡茶,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 , 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以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茶壺不需太大 越大用茶葉越多 , 一般吋朱泥壺己足夠杯用 。茶壺選擇 能以滿足基本須要為大前題 , 只要大少合用 , 外形簡單實用 , 水流表現好 , 夠平打爛唔會肉痛為原則 。

飲不同茶如烏龍 、鐵觀音、水仙、普洱 最好分開不同茶壺使用 , 避免茶味混淆。新壺買回來要先「開壺」方可使用 , 如何開壺則遲些再講 。 另外亦有人養壺 , 將茶壺由 “瓦色” 養到油潤光澤 , 此仍高班課程 , 容後再談。

 

茶盅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一盞可供3-4人用小杯啜茶一巡。茶盅通常有蓋、碗、托三件套組成,多用瓷器製作,少數也有用紫砂陶製作。瓷茶盅主要用作品嘗淡香 , 淡味的茶種如 香片 、壽眉 、龍井、碧螺春等茶種。 若不想投資買壺 , 茶盅是一個又平又方便的解決方法 , 不好之處是茶盅倒茶對初學者會較難操作。

a2

茶杯

 作為盛茶用具,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於烏龍茶的品啜;大杯用於普洱,茶杯最好由瓷器製作 ,因紫砂杯會影嚮茶味。

a3

公道杯

又稱茶海。它是均勻茶湯濃度而設的過渡性用具,因倒茶時 , 第一杯至第四杯因時間關係會引至濃淡不同 , 所以茶先倒入公道杯內再平均分出就會使每杯的水準統一。公道杯通常由瓷器或玻璃製作,大小根據茶壺或茶盞的配套。

a4

 

茶盤茶池
它主要用來承接泡茶和盛茶用具,其上層為有孔的盤,下層為貯水的容器,主要用來盛接漏出或溢出的水滴,多用竹、木、金屬、陶瓷等製作。

a5

由左至右

茶斗 

又稱茶漏,常在用小壺時,置於壺口,方便於將茶葉倒入茶壺內。

茶夾

無味的竹或木製成 , 用來洗杯及一般操作用。

茶叉

用無味的竹或木製成 , 當茶壺嘴被茶葉阻塞, 用尖尾部從壺嘴插入 , 調整茶壺出水時使用。

茶荷 

又稱茶則,是控制用茶量的容器,常用無味的竹或木製成。此可避免用手抓取茶葉時,將手中異味留在茶葉當中而導致變質。

毛筆

個人喜歡用來掃乾茶壺上漬水用 , 讓壺身能平均吸收茶油 , 避免茶漬停留。

茶巾 

用麻、棉等纖維製造,通常用來擦抹泡茶時溢濺出的茶水及清潔茶具,如欲用在保養茶壼時,必須與其茶巾分開使用,並應避免沾染油污。

煮水器 / 水煲

玻璃壺好處在於能清楚看見沸水情況 , 易於控制水溫 , 壞處因用酒精為原料所以較慢及玻璃壺易打爛。電壺組 最方便快捷 ,初學者易於使用。瓷壺美觀但同樣因用酒精為原料所以較慢及玻璃壺易打爛。

a8

佈局

茶般放置正中 (即茶夾位置) ;

左面 9 點鐘位置 放茶缸 , 以左手作洗杯用 ;

右面 3 點鐘位置放茶壼、茶巾 , 1 點鐘位置放公道杯及煮水器 , 2 點鐘位置於茶斗等工具。

 a9

茶高度最好不要太高 , 一般咖啡就可以。

下回再續…………..

茶緣

有朋友知我識茶 , 叫我在網誌上分烹品茶筆記 , 其實真的不易 。

記得自己二十年前初出芧蘆 , 經常被前輩批評年少氣盛 , 心煩氣燥 。機玄巧合有一天經過一茶舖 , 入內參觀 , 見到一中年女仕氣定神閒 , 動作優美地在客人面前沖茶 , 好比神之水滴換瓶般好看 , 神為之奪 。 店主奉上一杯清茶供我品嚐 , “嘩” 真的很好喝 , 三杯過後 , 滿嘴芬芳 , 吐氣如蘭 , 口腔內如泉湧生津 , 跟老父去茶樓飲茶那種感覺有天淵之別……… 見店舖有茶藝初班 , 便二話不說報名參加 , 跟師傅學茶 。

自問學茶目的在於修心養性 , 從沖茶的過程中 , 一方面減壓 , 一方面淨化心寧 , 收斂脾氣 ,  希望學會如何泡一杯好茶及如何去品嚐一杯靚茶為目標。如是由最基本功夫 , 一步一步學習…………..

其間亦花上不少金錢在各式各樣茶杯茶具 , 滿櫃茶葉 , 林林總總的參考書藉上 ………. 相當敗家 , 當時己有人叫我 “茶痴” 。每當我擺出全副 “架生” 心想招呼友人時 , 友人一見到眉頭緊縐 及面露不耐煩 , 再加冇癮一句 ” 飲茶使唔使搞咁多 ?”  “飲杯茶使吾使要等咁耐”…………… 冷言冷語 ,  久而久之 , 就變成獨自品茶 , 自我修為 , 孤芳自賞。  有時工作壓力大 , 心煩氣躁我 都會擺齊 “架生” 沖茶 , 做完全套功夫  , 真的可以令我完全放鬆及心平氣和 , 有點似耍完一套太極一樣 , 身體越來越健康 , 而且越飲越精神。

經多年浸淫 , 茶己成自己生活的一部份 , 每日無茶不歡 , 巳修練到 “手中無茶 , 心中有茶” 的境界 , 而口味亦由十多種 , 慢慢收窄為 三幾種 – 以岩茶 , 觀音 , 普洱為主。  沖茶方法亦越懶越簡化 , 那套”架生” 亦可放之高閣 ,  真的有點反璞歸真。

記得有一次老闆請客 , 打算在客人面前表演茶藝 , 但手法有點生蔬 , 進退失據 , 加上有一位略為識茶的客人在旁 , 指指點點 , 見老闆面有難色 , 苦於招架 ,  有言道 “主憂臣辱 , 主辱臣死 ,  食君之祿 , 擔君之憂 “  我二話不說 , 立即請纓出手待勞 , 有禮地接手 , 脫去西裝捲衫袖 , 收斂心神 , 即場示範 , 有幸寶刀未老 ,  手法須然有點瑕玭 , 但不是內行人未必察覺 , 老闆及客人知我識酒 , 但誓估唔到連茶藝都有板有眼 , 見我氣定神閒 , 談笑自若 , 對答如流 , 各人無不目定口呆 , 亦為老闆爭回少許面子。老闆及在坐客人都問一句  “你究竟有唔識呀? “  我只用一個微笑回報了。

講完一輪 , 下次會分享學茶之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