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張相唔 Sharp? 我相信這是攝影人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 , 當然答案多數是對焦模式不當 , 相機對焦唔夠快主體走了 , 景深太淺 , 鏡頭走焦這一類。 假若一支鏡經常發現 Out Focus 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攞支鏡同機上 Service Center Calibrate 又或者索性換咗佢。 但頭痕是有些鏡 “間唔中" 才出問題 , 某些變焦鏡在某一段問題較嚴重 , 這些小問題總是讓你食之無味坐立不安 。
以往相機像素不高 , 相片多數只在電話或電腦中展示 , 相片是否夠 Sharp 未必太多人注重 , 自從上年 upgrade 了相機後 , 在 3600 萬高象素下以前不察覺的瑕玼現今被放大了更覺明顯 。 (在高解像下提高安全快門這個我當然明白) , 但在日光日白攝影有時明明中了焦但在電腦一放大一睇仍覺得不足。 有人話可能是手上的鏡頭質素不夠須要 upgrade 到最新型號云云。 這可能是個原因但假若我手上的鏡已是最好的又如何? 我反而覺得我未夠了解手上的器材特性 , 有些 Setting 未調教好 , 於是我從這方向出發尋求改善之法 。
最近找到一本由生態攝影師 Steve Perry 的著作 “Secrets to the Nikon Autofocus System” 書中給了我答案。
在數碼相機年代 , 相信绝大部份人影相都會依賴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 , 而運動及生態攝影之所以咁流行 , 相機的對焦及追焦功能更是功不可沫 , 既然這功能咁重要但又有多少人了解背後的運作及長短處呢? “Secrets to the Nikon Autofocus System” 這本書並不是一般的 Manual 而是理論加實戰中的體驗。 書中以實戰而非圖表理論數據的形式 , 深入地解釋每種對焦模式的分別及長短利弊 , 在實戰情況下遇到什麼問題使用什麽方法及模式去解決 。 試想若果對焦模式都一樣 , 一種模式就夠根本不須要發展咁多不同模式 , 而且相機內有些 Setting 亦影嚮這些模式的有效性。 例如 AF-C 中 Focus, Release, Focus + Release , Release + Focus 就影嚮你追焦的效果 , 更會拖慢部相機的連拍速度。 相機 Setting 真是一種學問 , 可說是長知識亦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
書中有 Chapter : Alternative Focus Technique 更提供了一項有趣實用的 Set 機秘技 , 怎樣可以不用轉換 AF-S, AF-C Mode 而同時具備兩種模式下拍攝 。
其中有一個 Chapter 講 Auto Focus Fine Tuning 亦是精要所在。 不要以為每部相機及鏡頭都 100% 一樣。 試想想不同地區、不同年代、不同物料、技術、工廠出產咁多系列相機及鏡頭 , 難度它們真的可以100% 無縫匹配嗎? 其實廠方的 QC只能將器材 Calibrate 到某一個 Tolerant Range , 所以經常會出現 Front Focus 及 Back Focus 現像 , 以往要帶相機及鏡頭上 Service Center Calibrate 費時失事 。 現在中高階相機有內置 Auto Focus Fine Tuning 功能就是俾用家自行修正達到最佳效果。
我以前都有玩 Auto Focus Fine Tuning 這功能 , 但那年代要用手動目測方式進行 , 要我這個老眼昏花的人用目測去 Calibrate 真是相當困難 , 而且隨時 Set 錯衰多二錢重!
書中介紹了幾種 Focus Calibration 的方法 , 包括 LensAlign, FoCal, DotTune, Nikon’s Auto AF fine-tune 的分别。
我選用其中最 ”Hands Off”全自動化的一套 Software – Reikan FoCal https://www.reikanfocal.com/ 。
這套幾百蚊的軟件老眼昏花的人來說是個福音 , 一個 License 可次 Set 5 部相機用而且支援 C 記 N 記所有相機及鏡頭 , 這對我來講已十分足夠。 反正其他無反品牌都未發展到有 AutoFocus Fine Tuning這些屬於進階相機的功能。
軟件會叫你 Print 一張測試纸 , 測試的環境最好在室內進行 , 起碼唔會有太多外在因素如風吹影嚮结果。 由於相機會以最 Basic ISO(64, 100) 拍攝 , 相機要接上腳架因為很多時快門會較慢 , 而我用 LED 燈將測試纸照亮。
不同焦距的鏡頭須要有指定的距離 , 不能太近亦不可太遠 , 通常以鏡頭焦段的 25 倍至 50 倍 , 例如 50mm 鏡頭 minimum target distance 要 2.5m , 300mm 鏡頭就要 7.5m , 600mm 就要 12m 。未正式做測試之前 , 最好預先計好手上鏡頭的焦段及所須的空間 , (軟件有一個 Calculator 提供資料俾你參巧) , 否則一擺開個壇才發覺唔夠地方測試要搬就真係白費心機。
https://www.reikan.co.uk/focalweb/index.php/online-tools/test-distance-target-size-calculator/
一切準備就緒就可以開工 , 相機接駁好電腦 , 開啟軟件 並按 Connect。
當 Software 連接相機時就會自動以相機的 Serial No 作登記 , (每部相機第一次登記時電腦需要網絡連 , 若果你所選定做測試的地方連接不到 Wifi 就要用電話作 Hot Spot 連線 , 又或者先在有 WiFi 的地方登記後再攞去測試場地繼績 )
Software 的 Set up 也十分簡單 , 基本上軟件會自動幫你 Fill in 晒 Standard 嘢。 唯一要注意的是 Preference 中 Test ISO 是要 Set 相機的 Basic ISO (即正常ISO 如64, 100, 200 而非那些擴展式 ISO L01, L02, H01 )
至於相機就選用 AF-S 模式 , 以中間單點作測試。
之後進入 Calibration 模式 , 選擇 Automatic Focus Calibration
先接 Target Check 做 Target Set up , Software 會自動連接相機進行 Environment Check 測試 , 若所有條件附合就會全部綠色 , 有問題的就會以黃色表示。
一般 Common Error 如: 對焦不中測試纸範圍 , 測試距離不足 , 測試目標不夠光 , 相機的 ISO 未調到最低 , 鏡頭未關上VR 防震功能或不在自動模式之類 ……………. 當這些 Setting 搞好再 Run 多一次 Target Test , 直到一切 OK 就可進行 Focus Calibration。
Software 會指導相機進行拍攝、分晰及記錄 , 而 Software 到時到候會出聲提你將相機的 Fine Tuning Setting 用人手逐一調去 -20, -10, 0, +10, +20 。
之後 Software 會計算出最佳成像並要求你 Set 去某些數值作细範圍測試 , 直到 Software 確認最佳效果就會話你知結果 , 再在相機內找一個 Slot 作儲存 , 整個過程這就完成了。 相機可儲存 20 – 90支鏡頭資料 , 應該足夠有餘。
測試過程大約須要 15 – 20分鐘。 順帶一提相機連接電腦拍攝及傳輸影像數據會好食電 , 一粒 Full Charged 的電只能做到 4 – 5 支鏡左右 , 所以要準備 Spare 電。
做完 FoCal 對焦真係 Sharp 咗 , 手上每支鏡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起碼有10% – 15% 改善) 。同一支鏡在兩部相機 Fine Tune 的數值都不同 , 有些差距都頗大 , 可想而知原廠的 Tolerant Range其實幾闊。
對比 FoCal 所有這支鏡的用家 Data Base , 原來大部份用家都有 Back Focus 現像 , 而且分佈都幾闊 …………..
對於變焦鏡有 2 個方法去 Calibrate, 就以24 – 70mm 為例 , 可以:
A)用 24mm 及70mm 各攞兩個的數值的中間數 ,
B) 攞最常用那焦段的數值作準 ,
我的數據顯示在 24mm 是 +15 , 而在 70mm 是 +20 , 所以我 set 做 +17 , 目測效果分別很少。
反正 Set 好晒 , 做完 Focus Fine Tune可以順手測試埋 Aperture Sharpness Test 。 Software 會由鏡頭最大光圈一路拍攝到最細光圈 , 並分晰成像製成圖表 , 每支鏡在那段光圈成像最好及最差 , 那一段開始有 衍射 Diffraction , 以及對比其他用家測試數據等一目了然。
Red: indicates below-average performance, Blue: typical performance experienced by other users Green: above average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