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借圖
最近在天主的奇妙安排下我遇上了一位心理輔導導師 , 我與他進行了多次會面傾談中 , 發覺自己原來有一套邏輯思維模式 , 曾幾何時我靠這套思維模式獲得成果 ,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當外在環境改變時我最堅信的一套卻將我打倒 , 甚至將我推入情緒病的深淵 ………….
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框框內 , 這個框框包括家庭環境、成長經歴、學識、個人信念、父母、親人、朋友、 ………………我們在這框框內成長 , 從中孕育了一些生活規條與信念。 這些生活信念例如 : 善有善報 , 惡有惡報 ; 種瓜得瓜 , 種豆得豆 ; 書中自有黃金屋 ; 我為人人 , 人人為我 ; 只要肯努力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 人善人欺天不欺 ……………………等等。
曾幾何時這些 信念、原則、理念、生活信條給予自己方向及動力 , 令自己不斷突破自我、成長及前進 , 亦嘗到美妙的果實 , 久而久之這些信念加上經驗變成金科玉律 , 我們會 “不自覺” 地將這套金科玉律簡化成 “非黑即白" 的邏輯思維。
當我們日常生活上遇到一些事件觸犯 這些”金科玉律”時 , 我們潛意式地會 不自覺 地套用 “非黑即白” 的思維去將之判罪 , 若果事情是負面的話 , 我們的情緒亦因此而立即被牽動甚至受傷。 雖然我們事後會同自己講這件事可能並非我們想像中那般差 , 但其實在情緒被牽動那一分鐘開始我們已在內心留下了一道傷口 , 我們之所以咁講只是在療傷令自己好過一點。 此以後不論將來有什麼發展變化 , 我們會基於早前的判斷 , 不問究竟將之判罪令它永不翻身。 就算過了很久事情淡亡了或解決了 , 但我們心中的烙印卻永遠揮之不去 , 我們的思想甚至因此而被負面情緒騎劫 , 令自己不斷輪洄在痛苦中 !
上述的話看似十分嚴重 , 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聽到類似的例子 , 只是程度上有些分別但內裡的 meaning都是一樣 :
-
小朋友測驗得到 99分 , 但父母卻仍然覺得不滿意 , 並質疑為什麼不是100分? (這等同否定了小朋友的所有付出及努力)
-
男女關係中女方對男方說” 若你不做 ABC , 你就是不愛我 !” 若你不用某種方式愛我 , 你的愛就不是愛! (愛是否只得一種方式? 每個人對愛的表達方式都不同 , 不以某種方式示愛就可以否決晒所有其他方式的愛?)
-
若果我們買不到樓 , 我就不結婚! (婚姻的幸福是否只可從單一物質去得到滿足?)
-
若果事情做出來不能達到某種成果 , 我就寧願唔做! 若非買到某牌子型號的東西 , 我就寧願唔要! (為了一顆樹而甘願放棄一個森林 , 你怎能肯定自己最初的選擇是對呢?)
-
家長若不是將子女贏在起跑線上 , 子女的一生就永遠不會成功。(人生真的可以如此簡單可用賽跑來決定輸贏? 你究竟贏了誰? )
從正面去看這些信條看似使我們認清目標 , 鞭策自己朝著目標勇往直前去追求理想 , 但大家從未質疑這些信念是否理性? 會否過份偏執? 是否合附邏輯? 有冇想過你要為此而付出多大的代價? 會令自己失去什麼? 是否會令身邊的人帶來很大壓力及痛苦? 細心一看我們會看到一個模式 : 若事情若非達到 “某一點” , 我就會永不滿意 , 甚至否決晒其他一切。 這都是典型的 “非黑即白” “ All or Nothing” 的兩極化思維 。
轉另一個角度 ,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套 ”劇本” , 劇本內容中可能有很多“非黑即白 All or Nothing” 的思維 , 雖然我們很努力付出去control the outcome , 但世事幻變以前行得通未必等於今日行得通 , 當現實與”劇本” 出現落差時 “All or Nothing” 的思維令我們 “無灣轉” , 亦看不到其他出路而走進死胡同! 我們會懷疑自己的能力 , 打擊自信心及出現強烈的“無力感” …………… 這種 “無力感” 會不斷纏擾你的思維蠶食你的正能量 , 甚至將你拖進情緒病的深淵。 我們可能以為事件的本身在傷害我們 , 但卻不明白其實是我們 “非黑即白的兩極化” 思想在困住及傷害自己。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 : 信念就如人體的器官 , 非黑即白 All or Nothing 的思維就像癌細胞 , 它會依附在器官上阻止器官吸收其他養份 , 令器官功能變異及出現哀退 , 一個器官失衡就會影嚮其他器官 , 人就會生病。
很多抑鬱症患者都有這種 “非黑即白 , All or Nothing” 的思維 ,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套信念 , 但卻不知道信念被 All or Nothing 的思想騎劫了 , 更甚者患者還會 Empower 這種 “非黑即白”思想癌細胞去保護自己約信念 , 他們不明白兩者關係。其實傷害你的不是別人 , 而是你自己的想法 。
有時單靠個人力量很難找出這個 “心結” , 因為人很怕去面對傷痛 , 亦往往習慣將傷病埋藏在心的深處不想它重現。 人亦很難去承認自己有盲點 , 所以絕大部份的人都不覺問題在自己身上 , 一切的錯都在別人身上 。 我們有時要借助認知治療的幫助 , 抽絲剝繭一層一層進入問題核心才能察覺。 切記你知道問題並不等於你 “肯" 解決問題 , 因為你還要放下自尊 , 拿起信心及動力去執行 , 這亦是情緒病最難根治的原因之一。 但若果抑鬱症患者真的願意解開這 “心結" 想去改變 , 我們可以用類似的形式反問自己 …………..
-
這些規則是誰定的? 是否真的不可改變? 是我控制這些規則? 定還是讓這些規則控制我?
-
好與壞 0 – 100 如何厘定? 100 單單代表一點 , 定還是一個 Range?
-
是否為了一顆樹而放棄一個森林? 我得到什麼? 失去了什麼? 這棵樹真的咁重要?
-
是否可單憑某些事情表面 或憑個人感覺就能夠將它定性為好與壞?
-
愛是否只得一種? 愛的方法又是否只得一種? 是用了 Not Effective 的方法去愛就等於不愛? 是否誰對誰錯比一段關係更重要?
這文章是我與心理輔導導師傾談時所發現自己的思想盲點 , 我想寫下來警剔自己 :
-
我們每個人都有某程度的 “非黑即白” 思維 , 而可能自己卻完全不察覺。 這種 “兩極性" 的極端思維會令我們盲目我們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及 jump to conclusion , 這可能令我們在不客觀的情況下做錯決定。 大家想想社會上出現的種種對立問題 , 是否也有 ”非黑即白” 的存在呢? 我們因某些原因被歸邊? 世上真的只有非黑即白? 兩極化對社會是好事? 我們所堅持的立場真的可以經"真金不怕洪爐火"的挑戰及考驗? 定還是自己的一種偏執 ?
-
我們並非要推翻自己的一套信念 , 只是不要有 All or Nothing 的思想癌細胞存在。 這可令自己有更大空間及自由。
-
面對萬變的生活環境 , 不可以一本通書睇到老 , 一套功夫使到老 , 有時真的要練就不同武功去應對不同環境。 若沒有“非黑即白” 的思想盲點 , 我們可有更多選擇去學習新武功。 學習新武功一定有些痛苦 , 有時甚至要自廢武功從頭再來 , 千萬不要抱 All or Nothing 一係就唔學 , 一學就要做大師這種心態 , 這只會令你再次墮入陷阱。
-
世事無常有很多事不受自己控制 , 我們要學識與 “無力感” 共存。 接受自己的不足及弱點 , 承認自己也只是普通人 , 有些事無得勉強 , 別人做得到未必等於你做得到 , 這並非示弱反而是知己知彼懂得取捨及放手的智慧表現。 可能事情的結果未必是自己所期望的 , 但上天總會有最好的安排。 這句話是否能讓你心裡平安舒服一些?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之外其實還有一念人間。 人怕果 , 佛怕因。人要活在當下 , 不要被過去的不快經驗盲目了自己 , 而看不到身邊週圍的愛 , 嘗試放過自己 , 放下過去 , 讓自己重獲身心的自由 , 這一切都在你手中由你去選擇。
-
當人跌進人生低谷或遇上劫難時 , 我們每每質問神 Why me? 我們花太多的精神心力在這問題上打鑽 , 其實我們怱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What? 神究竟想借這劫難傳一個什麼訊息給我呢? 祂想我明白些什麼呢?
補充:
這篇文章所說的確是較為抽象及難明的 , 正如我們的思想意念往往是虛蕪及難以捉摸的 , 有時真的很難好具體咁將思想具體化形像化。 所以大家可能要睇多次才明我講乜 。
這篇文章對一個抑鬱病患者來說可能會像一本無字的書! 好難睇得明及入腦 , 亦未必可以咁有耐性及理性去思巧。 並非他們能力上有問題 , 而是他們的情緒干擾及禁制了他們。 簡單講句 , 若無心情 (情緒未處理) 你同我講乜都無用。 只要他的情緒渲洩了 , 他們就會到這無字的書內的訊息。
抑鬱病者的自白 (II)
抑鬱病者的自白 (I)
https://amlifeblog.com/2014/08/01/%E6%8A%91%E9%AC%B1%E7%97%87%E8%80%85%E7%9A%84%E8%87%AA%E7%99%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