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艷陽天 , 情深二七年

OLYMPUS DIGITAL CAMERA

這晚出席了在一個 Causal 的聚會 , 原本懒開就懒無打算作任何筆記 , 但席間有幾支酒實在十分出色 , 唔寫真係過唔到自己 , 由於只憑事後記憶作個記錄 , 所以只能記下重點。

這三支酒都是以 Blind Tasting 方法品試 , 這些酒其實極之罕有 , 自己那點微末道行 , 只能细品欣賞豈能會估得中。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omaine Leflaive Bienvenues Bâtard-Montrachet 1991

明亮金黄而通透的酒色 , 杯中散發 Citrus , 蜜糖 , 百合花般的優雅香氣 , 自然如風輕送。入口柔滑如絲 , 輕盈的酒體盛載着濃郁並成熟的果甜 , 活力又细緻的酸度兩者無間的接合 , Mineral 感覺如浪潮般而至 , 檸皮及濕石般的餘韻在喉底歴久不散。

這支酒質素極高 , 它有著交響樂般的優雅風格及節奏感 , 層次如潮水般一浸浸而出 , 上佳的平衡性 , 亦表現出 Biodynamic 的自然派風格 , 腦海中即時浮現 Domaine Leflaive 這名字!  果然是它。

 這年份對長老有特别意義 , 而 Bienvenues 亦有 Welcome 之意 , 用在這次聚會可說是別具心思。

 

OLYMPUS DIGITAL CAMERA

Domaine Ponsot Clos De La Roche Vieilles Vignes 1991

這支酒原瓶唞氣 4 小時落杯 。 红寶石般通透酒色 , Black Cherries , 蜜棗 , Sweet Spice 的混合香氣 , 未飲都覺得支酒很成熟及甜美。 入口果然 , 成熟的果味在口中擴散 , 酒體平顺而不厚重 , 內裡元素完全是和階地共溶 , Texture 细腻 , 餘韻略淡。 一切好像風般自然平衡 , Clean, Pure & Focus , 亦虚亦實。這支酒表現正在適飲時段 。

這支酒越飲越似支 Leroy …………….. 我对此推断唯一疑惑是 Leroy 的酒色不會這樣清澈通透 , 而初落杯頭一浸的甜美果香及酒味 , 那份嬌美可人實不太像 Leroy 應有的深沉内儉 , 而 Texture上亦没有 Leroy 那”红豆砂” 般的感覺 , 而 Leroy 的餘韻會較细長。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酒應是奉行 Biodynamic 那一派。

 開估原來也是自然派的 Domaine Ponsot Clos De La Roche Vieilles Vignes 1991。 Pinsot 能有此質素也真的是令人側目。

 

OLYMPUS DIGITAL CAMERAChambolle Musigny Henri de Villamont 1964

這支酒 Double decant 5 小時隔渣後原瓶帶過來。

暗磚红般的酒色 , 香氣是棗、Raspberries及少許甘草的混合 , 香氣迷人而深遠。 酒體輕盈無重卻绵绵有物 , 元素柔和而混成合一, 内裡國色天香外表卻意境濛瓏 , 五臟六腑像被温柔地按摩一樣舒服甜美 。

Chambolle Musigny 最迷人的地方就是這種難以言諭 , 约隱约現的美態 ,它的酒味頻譜及餘韻不算深長 , 但足以令人心醉……………

只能引用海倫 · 凱勒的一句話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東西時看不倒也摸不到的…… 它們只能被心靈感受到 “ 來形容。

若硬要具體說明级素 , 我很認同長老的一段評語 “它比 La Tache 更為好飲。" 由此可知它質素有多高。

這支 Chambolle Musigny Henri de Villamont 1964 是一支只會在拍賣會出現的酒 , 是神级葡萄酒收藏家 Docteur Barolet 的珍品。  Chambolle Musigny 一向是我的最愛 , 再加埋 64 這個年份 ……………. 這一切都令我神魂颠倒。

小弟有幸早幾年飲過另一支 Docteur Barolet Clos de la Roche 1921 , 同樣是超凡入聖。

至於 Docteur Barolet , 個人覺得他有點似 “神之水滴” 中葡萄酒評論家神咲豐多香 , 分別是 Docteur Barolet 購買優質葡萄回來以自己的理念去釀酒 , 而他的酒只會賣給特定的 Client。 他比 Henri Jayer , Lalou BIZE 更早期的神級人馬。

以下有些小許 Docteur Barolet 资料:

In 1830 Arthur Barolet founded a small family business in the Burgundy wine capital of Beaune, but it was known by a limited circle of connoisseurs for the quality of its wines. His grandson, also named Arthur Barolet, gave up medicine in the 1920’s and left Paris in order to take over the firm of his family.

His technique of selecting the wines was based on the two following criteria: the choice of powerful, structured and rather tannic young red wines which could age a long time in bottle; their breeding for an extensive period in oak barrels. The majority of the wines known under Dr. Barolet’s collection was dispersed in auc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namely Christie’s in London, Geneva and Paris, Sotheby’s in London and Heublein’s in New York.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