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 Cap 圖)
”男人的浪漫” 除了豆腐火腩飯外 , 剃鬚對我來說也是一種 “男人的浪漫"。 試想男人專注地對著鏡子拿著剃鬚刀 , 專注、细心、自信、手起刀落地將面上鬍子剃去 , 慢慢回復靚樣 , 這完全是電影中型男的 Standard Shot 。 你不須是荷李活型男或國產 007 都一樣咁 Man。
(網上 Cap 圖)
少年時很喜歡到上海理髮店理髮 , 不是因為要梳個 ”尊特拉華達” 油脂頭髮型 , 反而最享受師傅剃鬚的環節 。 熱毛巾敷面 用 Brush 塗上剃鬚膏 , 師傅拿著單面剃刀在牛皮上磨利 , 自己尤如一隻 ”待宰的羔羊” 躺在理髮椅上。 師傅與自己之間那份人與人的信任是關鍵! 師傅用熟練的手法拿著單面剃刀一吓一吓的在自己面上刮著 , 聽著” 刮刮” 的聲音 ……….
(網上 Cap 圖)
這時腦海中不禁浮現起一幕幕 Cut Throat Razor 割喉殺人的畫面 , 那份舒服中渾合刺激交替的剃刀邊沿感覺 , 確可令你腎上線素上升心跳加快手心出汗。 完事後就像從鬼門關走了一轉可以從新做人般滿足感 , 這種心情起伏講起都過癮。 時代轉變 , 上海理髮店亦日潮式微 , 而年青一代亦好難去體驗這些傳统手藝之美。
從來不喜歡電動鬚刨那份行禮如儀般的自動化 , 科技帶來方便但卻是冰冷及無情。 對於那些四、五塊刀片合成的卡式鬚刨 , 保護鰭 , 啫喱潤滑條 , 震動手柄 ……… 個人認為那些只是商人劃蛇添足的賺錢卓頭。 若一片刀片能做的事為何要三、四刀片做同一件事? 更何況就算四五塊刀片亦不包保你剃得乾淨。啫喱潤滑條不等同剃鬚膏嗎 ? 誰人會乾剃 ? 震動手柄究竟對剃鬚有多大幫助 ?
另一個我不喜歡多刀片卡式鬚刨的原因是刀片與刀片之間的空隙很窄很容易藏污漬 , 加上浴室潮濕刀頭很容易生銹及滋生細菌 。 我不相信大家會咁神心用牙刷清潔鬚刨及消毒 , 而你每日就用這個來剃鬚 , 真係皮膚唔敏感都幾難。 當然你可以三幾日就換個刀頭 , 係咁商人就真的開心死了。
(網上 Cap 圖)
若以 Recurrent Cost 來計算 , 普通的四、五塊刀片合成的卡式鬚刨刀頭都要成 $25 一塊 , 而廠方建議你一個月換 2 塊。而電動鬚刨的差電壽命亦只有兩年 , 換電及刀片開支更是昂貴。 相對 Double Edge Razor 最貴牌子的刀片只是 $3.0 , 若你細心再計一計全年用在這些牌子卡式刀片的開支更覺掠水。 (Rockwell 的網站亦有此計算)。 可惜的是市場卻導向大眾並局限電動鬚刨及卡式鬚刨兩種選擇。 難道真的就沒有其他選擇? 定還是我們的選擇被某些大牌子攏斷了?
我們當然不可能擁有自己的上海理髮師 , 而操作單面剃鬚刀亦真的須要長時間的練習 , 否則好易變成疤面煞星。 其實市場中還有另一選擇 Double Edge Blade Razor 。 這些呀爸、呀爺年代的東西看似古老其實十分簡單實用 , 沒有什麽花巧及高科技 , 正正因為它簡單耐用 , 一個鬚刨用十年二十年 , 而刀片的價錢更平。 正因商人的利潤太少所以這些實用耐用的產品卻被迫淘汰 , 這是何等荒謬的事?
為了承傳這份 “男人的浪漫” 最近決定棄用卡式鬚刨改用 Double Edge Blade Razor。
手上的 Rockwell 6C 及 Merkur Futur 可説是傳统與現代金工的结合亦像一件藝術品。 兩者都呈現富有時代感的细緻金工 Finish , 那份恰當的重量、紥實及平衡感 , 弹性而又精準可調的角度 , 完全是”占士邦” 式的品味格調。
Rockwell 來自加拿大 , 它的特點是有幾塊托板讓你微調。
https://rockwellrazors.com
而 Merkur 則來自德國 , Futur 這個型號是鬚刨中的 Audi , 同樣地可微調角度。(淘寶有高仿品叫名士而且只是幾十元人仔 , 十分扺玩)
http://merkur-razor.co.uk/merkur-razors.htm
由於每個人鬍鬚的濃密、長短、軟硬、面型都不同 , 這些 Razor 亦有不同度數調節 , 使用者可因應個人须要而調節可說是體貼入微。 有些經驗用家更會剃面長鬚時用較 Aggressive 度數 , 當剃頸部較敏感位置時用冇咁 Aggressive 的 setting , 一刨兩用可說是更貼心的做法。 另外加上不同品牌的刀片帶來的變化組合 , 更令整件事變得更個人化。
另外 Double Edge Razor 的空間很濶 , 組件全部都是組合式 , 很易拆開來清潔及檢查 , 加上刀片又平真係三幾日換一塊都無相干。
(網上 Cap 圖)
不要以為這些 Razor 很危險及難用 , 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順剃、逆剃、側剃三種手法 , 而關鍵亦只是角度、力度、幅度 , 並不須要什麽高深技巧。 (Youtube 有片教學大家可以慢慢睇)。 只要利用 Razor 的自身重量只須輕輕一刮就掂 , 完全唔使用壓力。(反而刀片太鈍啜肉才會剃到流血)。 與以往用四、五塊刀片合成的卡式鬚刨很不同。 對於初試用家先不要揀太鋒利的刀片及將剃刀調教到無咁 Aggressive 的度數 , 不要由頸一刀過刮到上髮腳 , 反而每次只刮三四吋的範圍 , 很輕鬆就搞掂 , 根本無乜難度。 剃完那種乾淨順滑感覺绝對超越合成的卡式鬚刨及電鬚刨 , 你真的會愛上這例行公事 , 甚至希望快快長出鬍子來刮。
講到刀片的選擇 , 由最鋒利的日本牌子 Feather , 到較適合初學者的 Astra , Gillette, 較適合亞洲人的 Dorco, Derby, Personna。 日本、韓國、俄羅斯、德國、土耳奇、埃及、印度 …………… 還有 platinum coating , Teflon treatment 保護令刀片更顺滑及不易生銹 , 真的有太多選擇。
(網上 Cap 圖)
對「男人的浪漫」的一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