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很少去咁凍的地方旅行 , 今次北歐團給了我很寶貴的經驗 , 所以想留個記錄作日後參巧:
禦寒衣服:
我想指出的是市面上大部份禦寒衣服大都只是應付到零度至負十度左右 , 而零下-10度至-20 至 -30 度叫 “極地” 那種凍法完全是另一回事 , 大家要明白當中分別。 另一方面在寒冷的地方很多室內地方及旅遊車都有暖氣 , 有時着得太多有時會焗到你透唔到氣 , 所以大家要清楚了解所面對的温差有多大 , 明白穿怎樣的衣服怎樣的環境, 在保温及散熱上作一個平衡。 每種衣服都有利有弊加上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配搭不同 , 好難話邊樣好或 Set 一個標準 , 今次只我想分享一吓自己的睇法。

我一般以散熱排汗較好的天蠶內衣作打底 , 現時啲天蠶內衣不論在物料上已發展得很先進能兼顧排汗及保温 , 加上有立體剪裁所以穿起來十分舒適。 天蠶衣之材料主要有兩大類,第一代天蠶衣是由聚丙烯 (PolyPropylene) 所製,但由於聚丙烯有縮水、吸味、高靜電等缺點,因而發展出第二代由聚酯 (PolyESter) 所製之天蠶衣,而使用之纖維必須經過表面帶汗處理。天蠶衣是利用物理學上〝乾=暖〞之原理,因無論天氣如何冷,人體都會排出汗水,若這些汗水留在皮膚上,人體便會感到冰冷。而天蠶衣可有效將汗水自皮膚帶走,而使穿著者溫暖(可以想像在沐浴前後之感覺,在沐浴前皮膚仍乾時,仍會覺溫暖;但沐浴後有水份依附在皮膚,便會感覺冰冷)。
我個人喜歡用英國 Sub Zero 這牌子的 Factor 1 or 2 。 這類天蠶內衣平時冬天都可以穿着 , 而且十分耐用 , 所以十分值得投資。http://www.subzero.co.uk/factor-1-plus/factor-1-plus-long-sleeve-seamless-thermal-underwear-base-layer
第二層則以輕微保暖的運動衣又或者長袖裇衫為原則 , 這一層不必太講究只要做到通爽及能在 15至 20度的暖氣室內自己感到舒適為最重要。

第三層是中層保温 , 我覺得羽絨背心是不錯的選擇 , 因為你可以隨時加在第二層之上加強保温亦唔會太厚影響活動。 有些情況甚至可以 Skip 咗這層
而第四層是主要保温層 , 可選厚 Fleece或是長袖羽絨 , 這一層是主要保温層真係食粥食飯靠佢 , 若果去的地方唔係太凍 Fleece 都可以 , 否則就真係要揾件好啲羽絨。
羽絨質素參差 , 一件羽絨由幾百蚊到幾千蚊都有 , 究竟分別在那裡? 羽絨的主要成份是 Down 及 Feather , 羽絨(DOWN)是指鵝鴨等水鳥頸下至胸腹之間之柔軟絨毛,其他部位之羽毛並不包括在內,此亦為英文"DOWN"一詞之來由。由於這部份的羽毛需要長期浸在水中,故其保溫能力為水鳥全身羽毛中之冠,且具相當之防水性﹔亦因為這些絨毛沒有毛梗,所以十分柔軟,而摺合後體積相當纖巧,為製作保溫衣服及睡袋最理想之材料。此外,因鵝的體型較大及羽毛較為豐滿,鵝絨之質素普遍比鴨絨為高。 在目前之技術限制下,所有羽絨的製成品都會夾有少量幼小毛梗。絨毛成份能夠達到80%,已是十分難求。再高之成份因需要用人手將絨毛及毛梗分離,因此十分昂貴,純度達90%者,更是屬於極品。由於羽絨是天然產品,故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水鳥所出產之羽絨品質參差十分大。
在全世界之羽絨產量中,有七成來自中國,但世界上質量最佳之羽絨,卻是產自北歐及加拿大,原因有:中國之羽絨多產自南方,故出產之羽絨保溫力相對較低;歐美人士喜歡食用體積較大之鴨鵝,而中國人則較愛吃體積較細小之水鳥;而較成熟的水鳥所產之羽絨亦較為鬆軟,保溫更佳。而當中又以產於東北歐丹麥、波蘭一帶及加拿大五湖區的羽絨被公認為世界最優秀,因這地區之水鳥長年生活在寒風中,故其羽毛之保溫能力亦比其他地區為強。)
市面上,一般填充度為 550之羽絨已屬高級。而野外活動人士往往需要面對較惡劣之環境,對重量及摺合體積的要求亦較高,因此野外用羽絨外套往往會用上 650 級甚至 725級之極品級羽絨,這也是野外羽絨外套比便服外套昂貴的原因。而800 級至 900 級為現時填充度最高之級別,擁有絕佳之保溫性能,專門用來製作最優質之輕巧羽絨外套。然而800級至 900 級羽絨同時具有不耐壓的缺點,因此探險級或較為厚重之羽絨外套一般。 一般幾度至 0 度的地方旅行 750FP 基本上已好足夠 , 但今次在 -7度的晚上在空曠地方追極光企得耐就算加埋件羽絨背心再貼暖包都真係唔多夠。 呢種極地就真係要 95% Goose Down再加 1000FP 才叫頂得住。
對於羽絨褸我個人喜歡日本Mont Bell這隻牌子 , 原因是又輕又暖唔湧腫加上價錢合理 , 最重要是清楚標明羽絨比例及 FP , 俾你知道你買的是何等級數 , 而自己對日本的品質亦有信心。
最外層一件防水的Goretex外套 , Gore Tex的用處不用多說 , 當然裡面着了咁多層這件外套必然要買大一點。
上迹組合可因應不同環境作出不同組合變化 , 而且就算平時在 HK又或者旅行都用得着。 假若大家覺得穿咁多層麻煩 , 當然可以選擇一件 Canada Goose Arctic 系列的禦寒衣絕對是無敵之選。 這件極地禦寒衣標明在 -30度都無問題 , 當然價格亦十分高昂 over 7k (對於玩相機的人這件裝備等同一支鏡頭) 。 唯一問題是件極地禦寒衣在香港根本無機會着 , 若果經常到極凍的地方公幹旅遊真係可以考慮一吓。

http://www.canada-goose.com/collections/arctic/
另外有些地方的酒店為方便人客觀賞極光可提供雪褸租用服務 , 俾錢有得用唔使浪費亦唔使佔行李空間 , 我覺得這 Option真係諗得過。
很多人都注重上身而怱略下身 , 其實下身保暖都好重要。 我的建議是以一條中等厚度的天蠶褲打底 。 有朋友建議我用一條好簿那種運動 Legging 打底 , 可能我選錯物料試過真係凍到雪條一樣 , 要換回厚身一點的天蠶褲打底褲。
外褲我選用了一條較厚身間棉有少許跣水功能的野外褲作為基礎 。 這些户外褲在大腿位有拉鍊可打開散熱 , 而褲腳有兩層防止踩雪地時入雪。 有朋友亦建議用羽絨褲 , 當然有好但怕你入到暖氣的室內會好焗。 反而我見有師兄找到一條前後幅可外加上去的雪褲用時只須套上 , 我覺得這個方案亦不錯。

鞋方面我準備了一對長筒Goretex 鞋籠內較厚有少許保温作用而鞋底有紋防跣就啱晒 , 另一樣很重要的是對鞋要夠輕 , 因為若果對鞋幾斤重再加埋行雪地你會行得好辛苦。 雪爪我覺若果是上雪山才須要 , 一般地方用會很不方便。 對鞋唔使講一定要預大一點以便你着厚襪用。 你預可以一對簿襪再加一對厚襪都舒服就夠 , 以二對厚襪我覺得太多。 有一點要提醒是這類冬天雪鞋較少人會買 , 而有些鞋因存倉太耐底膠硬化當一落雪地可能會甩底 , 所以買的時候要 Check 清楚及試屈吓對鞋 , 睇吓啲膠有無硬化現像。意外的事常會發生最安全的就是帶多一對輕便舊鞋作 Spare , 就算一對甩底都有另一對後備頂住。
我自己在淘宝就買了一對平平哋的雪鞋作 Spare 之用。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108.soXZIk&id=17884939802

至於頸巾、手套、帽這些也是必須的。 我想強調一點是這三種禦寒裝備最低限度要用 Fleece作物料。 帽最好有耳套包到對耳 , 否則又要花多一筆買耳套。 羊毛冷帽 , 冷手套及頸巾都會入風而且弄濕了很難乾不太合用。 我們影相的大部份時間都只用一對 Fleece 手套就算 , 我當然還有一對較厚及防水的手套必要時可以 1 + 1 套用。

另外飛虎隊頭套亦要準備 , 因為當你晚上追極光時真係會好凍唔係講笑。
買上述衣物我都建議去户外用品專門店買 , 一來選擇多二來質素有保證。 百貨公司那些貨品去普通旅行還可以 , 但去咁凍地方用落真係輸一條街。
Overlander
http://www.overlander.hk/
沙木尼
http://www.chamonix.com.hk/
毅成
http://www.rcoutfitters.net/
若果一早計劃去影嚴寒地方影北極光不妨趁季尾大減價時入定啲必須品 , 反正款色都差不多少數怕長計咁會慳一些。
器材方面
今次帶了兩機六鏡再加一部三防的傻瓜機 , 但用得最多都只是 24-70 , 20mm Super Wide 同埋支魚眼鏡。 今次用了很多魚眼鏡去拍攝 , 老實講真的有點過多 , 但若果只用 Wide鏡又 Cover唔晒而影像亦十分呆板 , 所以不如就用誇張手法玩吓嘢。另一問題是自己開始覺得套架生太重 , 旅行攝影與人像攝影取向不同 , 影相一段時間亦好明白自己要乜 , 真的要認真考慮未來將 System 輕量化的問題 。
大家都知道電池唔捱得冷 , 電池要保温很多人都知 , 但有時怱略了將電池放在大行李內 , 而大行李很多時会放在室外 , 有些情況下會將電池凍壞。 我自己就有些筆蕊電因為咁而凍壞咗 , 好彩自己的所有相機電都跟身 , 而亦有帶備些充電電池作後備否則就麻煩了。
一般的相機的工作温度大都設計在 0度至40度之間 , 當相機去到 -10度除了電量用得快外基本上都無乜問題但若温度去到 -10至 -30度就好難講。 有影友分享在 -30度的環境下就算旗艦級相機都會失靈 , 而很多時影户外相機連腳架都會 Set 好在户外任憑風吹雪打 , 所以有須要為相機加件外套。 最簡單的可用衫、頸巾甚至舊襪包住部相機 , 只露出鏡頭及機背作操作用。但龍友 Pro Look好重要 , 可考慮一些專用保護套: 這些產品除保温外另好一處是避免室外室內冷暖温差太大而另部相機出倒汗水。
淘宝有這個套不過收起來 Size 仲大過我件羽絨 , 好處是平宜。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30r.1.14.258.cvwKhV&id=36816084320

影友購自日本 , 收摺較易保温效果亦十分不錯。
http://www.yodobashi.com/%E3%82%A8%E3%83%84%E3%83%9F-ETSUMI-E-1580-%E3%83%87%E3%82%B8%E3%82%BF%E3%83%AB%E3%83%97%E3%83%AD%E3%83%86%E3%82%AF%E3%82%BF%E3%83%BC%E3%82%AB%E3%83%90%E3%83%BC2-%E3%83%8D%E3%82%A4%E3%83%93%E3%83%BC/pd/100000001000830644/
http://www.yodobashi.com/%E3%82%A8%E3%83%84%E3%83%9F-ETSUMI-E-6476-%E3%83%87%E3%82%B8%E3%82%BF%E3%83%AB%E9%98%B2%E5%AF%92%E3%82%AB%E3%83%90%E3%83%BCDX/pd/100000001001679596/
歐洲冬天日短夜長 , 下午 3 時打後的攝影活動真係帶支腳架有着數。吓吓開大光圈推高ISO及慢快門有時唔係好 Work , 尤其用到 2 至3千萬像素的機種啲相真係會因手震唔夠 Sharp。 某些室內地方唔俾落腳架就帶隻八爪魚腳借吓力都好。
腳架在極寒天氣亦要留意 , 尤其是使用鋁質或金屬腳架的話 , 若果無帶手套去擰腳架會即時痴住隻手好大鑊 , 若用碳纖腳架就會好些。 市面上有些海棉腳架套管可以解決這問題。 另外亦可上淘寶買一些 DIY防滑、防磨花、防電擊供魚竿用的熱縮膠管亦十分合適。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w4002-3585259469.22.lVdxOG&id=22287799218。 我自己就買了一 Set俾碳纖腳用 , 防滑保護之餘亦好靚仔。
有些牌子腳架每一節會用膠鎖 Lock 住 , 而這些膠 Lock會因為嚴寒而變脆甚至斷裂 , 這些弱點要留意。 而腳架一些關節位會因冷縮熱漲温差变緊变鬆 , 所以要帶定六角匙調節。 而腳架插在鬆軟的雪地上會不穩 , 我建議大家使用俗稱大腳八的雪地腳架墊增加隱定性 http://www.gitzo.hk/snow-shoes-set-of-3
相機及腳架若長時間在寒冷的户外拍攝會很凍 , 若即時帶入暖氣的室內會出倒汗水 , 我會先用布將相機包好再放入相機袋中讓相機慢慢回温避免相機出水。而腳架就用布抹一抹脚身及關節位防止濕氣。這時若真的要室內拍照就會用傻瓜機頂住先 , 而這傻瓜機因細少可長期放在衣服中保暖 , 那就可以互相 Cover 了。
我預備了兩條快門線 (一條最普通的另一保可 Set 定時拍攝) , 反正部機 Set 好晒只係按制 , 用快門線的話對手插在衣服袋內保暖亦不妨擾拍攝。而電子快門線所提供定時拍攝可以 Set 定每隔幾秒影一張 , 一路影到 300張 , 咁就可以行開去取暖 , 而且相片回來執完可做 Time Lapse。 其實我亦諗過用 Radio Trigger去搖控拍攝反正自己有架生而我亦有帶去 , 不過咁嚴寒天氣下我怕電子嘢有機會唔 Work , 不過就算如何計劃 , 無得影就乜都用唔着。
今次旅程我亦有準備一些暖包 , 這些暖包有分放入鞋籠內的、貼在衣物上及獨立使用的。我想提醒大家買回來時最好拆一包先試一試 , 因為有時這些暖包可能擺放得耐受潮而唔 Work , 而若果同一包內有一份唔 Work 其餘唔 Work 的機會很大。 我就遇到咁情況好彩發現得早可以擰番去舖頭換 , 否則咁遠帶到過去才發現唔 Work 真係幾激氣。 另一點我想指出的是這些暖包亦有級數之分 , 有些較暖有些只是微暖 , 就算是最暖那一款都只是 30-40度 , 但在極寒之地只係 “好過無” 咁解 , 所以不用買太多及寄以厚望。 另一款充電式暖蛋功效同暖包差不多 , 分別只是較環保罷了。
我覺得暖包暖蛋都不及一杯熱飲有幫助 , 所以子彈保温暖壺是必備的 , 而歐洲酒店房間大多有電水煲而餐廳食肆攞熱水亦很方便。

冬天衫褲鞋襪較厚 , 好容易就會塞爆你成個喼 , 我建議大家可買一些真空袋去放衣物 , 市面上有些真空袋不用吸塵機或手泵輔助 , 像大保鮮袋一樣捲埋 Zip Lock 就可以。用這真空袋能節省你40% 的空間 , 而且是這些袋是透明所以內容清清楚楚。 這類袋可在AEON十二蚊店找到。
兩公婆去旅行大多數都係自己執自己嘢一人一喼 , 但去旅行轉咁多程飛機有時行李延誤經常發生 。 我習慣會另外 Pack一份簡單的內衣衫褲 , 電話叉電器 , 藥物或放在AM嫂的行李又或者 Hand Carry內 , 同樣地 AM嫂亦會咁做。 這個 Package 到達目的地後就會交換番。 這種交叉安排可避免萬一行李延誤都唔使太大應響。 雖然行李延誤有得 Claim 保險 , 但有些物品或地方唔係話你想買就買得到。
航空公司對行李的尺寸重量都有要求而且執行得好嚴 , 另外仲要諗吓買手信後的額外空間 , 所以若有必要最好預先俾錢航空公司加多一件行李 , 否則去到機場才發覺超重到時罰款就會好貴。 另外內陸機的機頂行李位好細 , 好似我哋咁又 Hand Carry 又一個相機背囊若果遲上機真係無得俾你放 , 所以早一點排隊有着數。 但雖然你早上機俾你覇到位但都要為其他人着想將較細件的背囊放椅底 , 留番啲位俾其他人 , 反正坐內陸機機程都係一兩小時好快過 , 將心比己大家不妨將就一吓。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