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記得小學讀書的時候 , 老師會為每一位學生做一個學生名字的膠印
, 印在書薄及作業薄上以免掉亂 , 到畢業後老師會連同膠印給每位學生帶到中學去繼續使用。
時代進步科技發達 , 自七八十年代開始膠印已一步步被原子印 , 電腦印及Label 帶所取代 , 整個行業步向式微及被淘汰。 這些膠印就像一些舊物件一樣無聲無消地漸漸消失 ………..
當我在 FB 看見朋友影一個膠印工場時, 孩童時的回憶就再一次湧現。那對夫婦 – 明叔明嬸都已七十幾歲及已退休, 打算將舖頭關閉並將所有物品捐出 , 他們的女兒想在捐出前影啲相作留念 。於是我向朋友提出要求 , 希望為這膠印工場的主人拍一專輯作為留念。
工場地方不大 , 但在我眼中每一件擺設都是歴史, 每一吋地方都是故事。
古老的日曆 , 而紅色那塊膠片印的就是公司名字 , 當時的電話號碼仍是 六個字的…….
明叔明嬸很有心機地將做膠印的每個工序一一咁做出來 , 唔講唔知原來要做一個如此細小的膠印 , 要經過排版 , 對稿 , 做石膏模 , 批模 , 燒膠 , 批木 , 修剪 , 黏貼 ………咁多工序 , 而且全是一手打做。
據明叔講以前一般放工時份就會收稿 , 晚上就會開工一路做到深夜。
在我眼中每個工序都十分新鮮有趣亦大開眼界 。
密密麻麻的字粒佈滿整幅牆 …………

沒有電腦下單是要你去記某些字粒的位置或把字粒找出來已是件不可思異的事。
這張木製工作枱是明叔父親造的 , 當中盛載着兩代人的回憶及歲月 …………
每格柜桶盛載的都是不同大小的中英文字模 ………….
單是用完某些字粒後要你放回原處就已夠你苦惱。
這些層層疊疊的古老月餅鐵盒就是盛載着不同大小 , Font Size 的字模。單看這些古老月餅鐵盒就看到很多聞所未聞的餅店名字。
明嬸執字粒時也不用載眼鏡 , 而且手勢其快如風 ………..
陰公的是在現場的我連揾都未睇到某些字 ………..
配字薄殘缺的內頁中得知原來字模可這樣訂製。

將每個小印章的模執好後就要安排放入大印模中
排完版後明叔就去另角進行石膏倒模的工序。

工序中最令我出奇的是這些 Condom!! 我相信大家抓爛頭都聯想不到
Condom 的功用。雪柜內一塊紅一塊黑色的就是印章用的膠料 …………
原來是剪開拉成一個薄膜套在架上再放在字模上再倒上石膏 ………..

那樣石膏就不會黏在字模上了。這個就是石膏模 , 石膏模再用人手批削修邊…..
之前 Condom相中所見一塊紅一塊黑色的就是印章用的膠 , 這兩片膠要熱溶再用機壓模就成了印章。
之後就是鋸木 , 修剪膠印及黏貼膠印………..
那印章就算大功告成。
明叔明嬸就是這樣做了幾十年 , 而且亦養活了一家人。
而這小工場就是他們生活的回憶 ……………
我覺得一張相片的價值不是在於相片拍得美不美 , 技巧多高 , 又或是贏得任何獎狀。 反而是相片背後所包含的那份意義 。
這晚我拍攝的目的並非為了好奇或挑戰什麼難度 , 而是我想利用我手中相機及攝影觸角為明叔明嬸一家人留下一份恆久永遠的美麗回憶……..
相片太多我輯選一部份放到以下連結內 , 大家可用 Slide Function 欣賞。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3261866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