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回魂

h1

繁忙的工作掏空我的腦袋 , 騎劫了我的靈魂 , 我整個人就像是只得軀殼的行屍走肉一樣。 酒友知道我近況就相約幾位朋友 , 合力搞個小型酒局給我來一個美酒召魂。

這晚在灣仔船街一間叫 Lime House 的英式小餐廳 , 吃的是英式烹調喝的是幾支舊派加州酒 , 大家會奇怪地問加州酒就是加州酒 , 那有什麼新派舊派之分?  

現今一般人對加州酒的印像是 Full Body 加澎湃濃郁果味 ,強橫風格及高酒精的大酒 ………. 其實以前的加州酒的風格很優雅亦很像法國酒 ,  大家若有睇過 Bottle Shock 這套戲就會知道 1976 巴黎品試中加州酒戰勝法國酒的一段事實。 假若未睇過這套戲的話大家亦可看以下劇情連結及維基網站看看詳情。

http://www.maybesunshine2morrow.blogspot.hk/2009/06/bottle-shock.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Judgment_of_Paris_(wine)

1976 巴黎品試無疑令席席無名的加州酒一戰成名一躍龍門登上頂級葡萄酒的世界舞台。姑勿論大家對法國酒敗陣有何解說開脫 , 我想引用這段歴史是想指出當時的美國酒的風格其實非常接近法國酒 , 所以連一些法國的酒評人在蒙瓶品試中也難以分辨。

當美國酒登上頂級葡萄酒的世界舞台後 , 風格就因應資本主義市場導向一路轉變 , 慢慢地就變成了今日美國酒的風格 , 而八十年代就是這轉變的轉捩點。

大家會問既然是仿 Bordeaux為何不直接飲舊 Bordeaux? 答案就是扺飲。若果我告訴大家每支舊酒都是大約六七百蚊 , 以此價錢能買到什麼級數的舊 Bordeaux?

h2

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 1985

皮革 , 煙草 , 簿荷 , 淡淡的 Dark Fruits。入口感覺乾身 , 味道平順 , 濃郁中帶點高酸 , 煙灰般的單寧質感 , 淡淡的礦物有點像支 70年代的 Bordeaux的影子。

h3

 

Chateau Montelena Cabernet Sauvignon Estate 1983

Chateau Montelena Cabernet Sauvignon Estate 1980
甘草 , 紫蘿蘭 , Cherry , 封塵布冧 , 煙草 , 皮革 , 黑朱古力果香深沉。

83 Montelena 85 Mondavi 的果味更濃 , 口感上亦較豐滿及 Punching , 味覺元素複雜 , 整體表現沉鬱 , 餘韻是丁點果味及 Dark Chocolate的微苦。

80 Montelena又比 83強勁複雜多 , 果味深沉及有深度而每樣元素的延續性更佳 , 令整個味覺旅程更具立體感 , Cherry的果酸, 餘韻的果味更甜美。 簡單地說 83就是一套戲的 2D版而 80則是 3D版。

h4

William Hill Cabernet Sauvignon, Mt. Veeder 1978

皮革 , Truffle , 雪茄盒 , Dry Herb , 焦油及Earthy 成熟而濃郁的酒味 , 一份略似是Dark Berries 的果甜味 , 口感略乾 , 後段帶朱古力的微苦。支酒到中尾段有少許 Cork 但若非細心未必飲得出來。

h5

Diamond Creek Gravelly Meadow Cabernet Sauvignon 1980

煙草 , 皮革 , 煙燻 , Dark Fruit, 豆 , 香氣味道雖與之前四支近似 , 但明顯柔和一點 , 節奏慢一點感覺無咁 Punching , 原因是產區的地質有 Clay 成份所以感覺柔和。

當晚五支之中我最喜歡Montelena 80Diamond Creek 80

這晚所試的五支加州酒 , 好彩的是五支 Condition都好好 , 而飲落都真係幾 French Style 總括來說若單從 Nose方面來說加州酒跟法國酒可說是無分別的 , Palate方面 Bordeaux然酒的味覺元素較為豐富多變化 , Finish較長 , 而加州酒的前段果味表現則較 Punching及濃郁 , 味覺旅程較短可說是單純而率直 另一分別是 Bordeaux 不同產區如 Pauillac , St-Estephe, Margaux 因為土壤不同都有其地域特質個性 , 而加州酒不是沒有只是在表達上比較模糊。

h6

Petite Fish & Chips – Fried battered fresh daily fish with chips and tartar sauce

 h7

Truffle Scallops – Pan fried scallops with black truffle, sautéed wild
mushroom and cream

 h8

Stilton Rarebit with Walnuts – stilton cheese on toast with roasted
walnuts served with a rocket salad

 h9

Mini Burgers with Beef and Chicken

 h10

Shepherd’s Pie – classic shepherd’s pie with stewed lamb shoulder and
mashed potatoes

 h11

Lemon Tart

h12
Apple Crumble
h13

Champagne Grapes (酒友由美國帶來)

h14

好酒好菜好朋友就像靈丹妙藥給我正能量 , 這頓飯真的令我元神歸位 ,瞬間 回魂


這晚所有相片由新入門的 OMD 操刀處理 , 相片全部直出沒有做任何後期處理 , 效果令我十分滿意。 

 

盡力而為

i1

這段期間忙得天昏地暗 ……….

漫長的 Project 終於進入最後階段 , 亦是最關鍵的時刻 ………….

腦裡唯一的念頭就只有不斷向前衝 , 施展渾身解數 , 見招拆招 ……….

雖然十分疲累 , 但腦根還算清醒 , 對整個戰局仍能掌控……………

希望情況能很快地隱定 下來………

魚專家教路

上次海鮮宴後學到不少海鮮的知識 , 某天行過街市明明那是角螺但漁佬話係嚮螺 , 買幾十蚊一斤 , 心想唔識分真係俾人劏咗都唔知。

有網友托我問海鮮專家兩條問題 , 我覺得這類魚類知識真的很有參巧價值。於是將問題及答案原汁原味奉上 , 供大家一個參巧:

1. 聽過一芒、二鯧、三鮫郎,不過亦有另一個講法係一鯧、二芒、三鮫郎,芒魚暫時問過,無人講得清楚係乜野魚,但內地漁民就話係罔魚,亦即係軍曹魚,至於馬鮫郎,聽過的講法都係指馬鮫魚而唔係馬友,而聽過另一版本話,呢個排名係指做咸魚最好食的三種魚,可唔可以問下你位專家朋友,邊個講法先啱呢?

2. 仲有一個問題,牛屎立同黑立點分呢,因為兩種價錢同食味都有差別!

  ***********************************************************

專家已再向漁民朋友求證,一芒、二倉、三鮫郎的排位正確,而馬鮫郎是馬友!至於是否做咸魚的排位,這個可能性很低,因從未聽過或見過用倉魚來做咸魚。

 

至於【牛屎立(即是黑立,又叫白咀唇)】與【黑沙立】較明顯的分別如下:

牛屎立:生猛時成身黑色,凸顯其白色又肥又厚的魚咀,所以釣魚佬又會叫黑立做白咀唇!

黑立隨了較黑外,其身型比起黑沙立較厚和圓,魚鱗亦較大塊,至於食味,牛屎立好食過黑沙立多多聲,而我地的立魚好食指數首三位的排行榜順序為白立、牛屎才到黃腳立。

當然季節會影響每種立魚的肉質和食味。就以黃腳立為例,這一、兩個月的黃腳立由於準備散春,肉質多數變得鞋又無魚味,漁民稱這段時候的黃腳立為【霜降立】,可避免買來食用,不過用來做鹽鮮倒還可以呢!

 

 第三張係上黑沙,下牛屎,

 

平民極品海鮮宴II

上月 平民極品海鮮宴 後友人食過都念念不忘 , 即時提議再搞一次品魚宴。 海鮮專家真的是黃大仙 , 對我們有求必應 , 三扒兩撥就擇好日子搞另一餐豐盛晚宴。 上次真係食到捧住個肚 , 今次事前連續多日都是清茶淡飯, 以膽固醇不足的飢餓狀態下出席借勢補充

廢話少說這晚一共試了五種魚 (左口、鷹、牛屎、油斑和獅頭魚) , 三種蟹 (黃油蟹、奄仔蟹和白蟹) , 兩種蝦 (紅鬚和麻蝦)、角螺和大尾魷共十二種 , 全部都是 Made in Hong Kong 嘅海鮮

要聲明一點所有海鮮都是自來的 , 而酒家只提供火號油料 , 並非酒家有如此靚貨 , 大家切勿有美麗誤會。

 

a1

首先來個肉質清甜的白灼紅鬚蝦

a2

白灼角螺  (這種角螺個樣好似響螺 , 價錢比響螺平得多, 若唔識分隨時做老襯。 )
a3

之後出場的是 無敵奄仔蟹 , 群蟹當中有兩隻係季尾的海黃油蟹 , 大家撞手神睇吓邊個好彩。

a4

哈哈 , 咁好彩俾我揀中一隻海黃油蟹

a5
友人果隻仲勁睇睇的膏同黄油多得幾恐怖 , 食完呢半隻奄仔真係可以收工。

a6
蒜蓉粉絲開邊蒸 爆羔麻蝦和大紅鬚蝦

 a7

由於時值中秋大節日加上海面大風 , 以致貨紅蟹源極少且貴 , 做唔到凍蟹於是改食薑蔥炒白蟹。

a8

不能缺少椒鹽大尾魷。

 

a9

有朋友問什麽是大尾魷 , 我事後去西貢拍到了一張供大家參巧 , 第日大家見到就識食了。

 a10

到了當晚的主角出場 : 一條生猛本地左口魚

 

a11

梅菜蒸左口左口魚的肉質滑得來結實淡口, 用惹味的梅菜清蒸添加甜香韻味。

a12

兩條釣的海魚:牛屎魚立 (黑鱼立和油斑

 

a13

兩條靚魚拍埋比較 , 油斑的肉柔滑得來帶有一份油脂的酣香, 而黑則肉質肌理如蟹柳一般而肉味甜美。 大家咁講可能未必了解 ,我就以牛肉來比喻 , 油斑就等同和牛食中的油脂 , 雖非入口即溶但柔潤滑溜
。而
就像美國西冷 , 要食其魚肉的甜味。

a14

專家話本港最好食的三種魚為:第一芒、第二倉(即鷹)、第三馬交郎 (即馬友) (魚芒)已極為罕有, 就算連品魚專家都未食過。  今晚就試第二把膠椅的

a15
轉吓口味來個煎封鷹 , 啖啖肉之外又脆內軟 , 點些豉油回味無窮。
a16

 椒鹽獅頭魚 , 眾人一致認為是極品它集酥脆、鬆軟、肉嫩於一身 , 脆卜卜加啖 Chardonnay 真係一流。

a17

有魚無肉好難持續 , 點都要來隻燒鵝

a18

a19

有酒無菜 , 俗氣不才 , 當然要食返兩碟正菜。

 

a20

如此盛宴怎能無酒 , 但海鮮實在太美味 , 酒雖美也暫变作陪襯品實在罪過罪過。

海鮮專家為人熱情 , 只要朋友開聲就不辭勞苦咁去搞海鮮宴 , 有時一星期內連續搞兩三局 , 而且局局都咁大鑊。  我哋坐嚮道食就梗係開心滋味 , 但搞一頓如此豐盛的晚宴背後其實好大壓力及辛苦。 老實講當晚我見海鮮專家疲態畢現 , 全晚我哋個個食海鮮而佢只食碗白粥 , 據我所知他連續兩晚同一地點又有海鮮局 , 真係見到海鮮都驚 雖然海鮮專家口口聲聲話最緊要朋友開心一的都唔介意 但我心中真係有點唔係幾好意思。 

做朋友望朋友富貴
, 唔望朋友閉翳 , 愛才惜才兼養才。心中除了感激之外 , 希望海鮮專家保重身體  , 多多休息唔好搏到咁盡 , 今日盛宴小弟銘記於心 , 日後定當以美酒回敬。

新寵入宮 – Olympus OMD EM5

 0

有睇開我 Blog的長期讀者都知我是忠實的 N 記用家 , 手頭大大話有三機十多支鏡及一大堆閃燈用具器材。 雖然我每次外影都已盡量簡化 , 但個背囊閒閒地都成二三十磅重 , 像搬家一樣咪話唔辛苦 , 幸好我經常做 Gym 體能方面尚能應付。上次去家庭旅行雖然只帶部舊 D300  , 但始終爛船都有三斤釘 , 左加右加都唔算輕 。 要我 Downgrade 帶部 DC 作主機去旅行就一定過唔到自己。

 

我自己對自用的器材頗 “奄尖” , 對質素及操控有一定的要求 , 長久已來都想找一些方便携帶而又一定質素 , 操控似大機而又可以玩閃燈的輕便相機 , 作為家庭旅行或二線場合之用。  我一直留意 micro  4/3 的發展 , 但一直未有一部機令我滿意 。 早前曾經期望 N 記出部 Mirrorless , 但那部 J1, V1 真的 Not my cup of tea , 不是太膠太玩具就是操控太過傻瓜機手上除了大機外就有一部 Fuji X10 作 Snap Shot 後備 , 質素本身也算不錯 , Presumer ISO 不濟及鏡头變形等物理缺點 , 一遇上一些惡劣環境就投降 

olympus-omd-em5-body-olympus-malaysia-waranty-creativephoto-1208-02-CreativePhoto@1

直到前排見到一位專業影友用 Olympus OMD , 我好奇連一向要求高的專業影影師都用 , 就問佢借來玩一吓 , 一玩就不得了 , 因為 SO1600 都好乾淨 (甚至拍得住我部 D700) , 加上五軸防震 , 一秒張連拍 , 對焦好快一按就到 , 就算環境較暗對焦都一樣 OK , 仲可以 Touch screen 對焦 , 更防塵防雨防水潑 ……………。老實講以規格來講真係贏晒 ,  只係輸大光圈散景及層次感。這一吓對我衝擊很大 , 我心在問 Is it the one I am longing for?? 

我好理性咁
睇晒所有專業 Review , 對比 Olympus, Fujifilm, Sony 同級相機種 , 上陳列室親身試用。雖然各有強項而 Olympus 勝在各方面都很平均 , 加上售價比其他牌子平物值高。對於玩慣大機的我最緊要操作順手 , Menu 寫得唔錯比 Sony 好得多。部機 Size 無單反咁大又無 DC 咁輕飄飄 , 重量只係大機的 40% , 這個已差好遠 , 外型古典鏡头比例適中唔會俾人覺得似玩具或觀音頭掃把腳。

相機不能無鏡頭配合 ,   Kit set 連一支 12-50mm kit , (等同24-100 仲有微距) , 呢個 Range去旅行影風景卓卓有餘 要求高的又可玩定焦 , Olympus Panasonic 4/3 鏡可以共用 , 鏡群都幾算齊。且我只要加個 Adapter 就可以用返晒我所有 N 記鏡及玩吓一些古董電影鏡 , 雖然要手动對焦 , 但都叫做 Blend-in及無嘥。

九月中終於拍板入宮趁假期刨 Manual 摸熟部機玩慣大機的我時常會轉換 Setting , OMD 操控亦覺很 Friendly易上手 , 一般平時影相已完全無問題 , 咁玩花臣又如何呢? 

這晚我走去後花園捉隻蛙蛙做 Model , 實行夜嘛嘛影蛙蛙 , 考驗暗位對焦加飛燈 , 及用連拍嘗試將水珠凝固……….這些我以前我要用D700影的東西都順利過關。 上述幾張相我唔講大家根本分不出我用什麼機影 ………………

中秋節我又擰部 OMD 及 Kit 鏡去影火龍 , 去考驗動態下暗位對焦及追焦 , 高ISO , 防震等極限環境的表現
…………….

我原本想用 1/20s拍動態模糊 , 但個防震扺消了大半 , 拍出來像我用了 1/60s,  個五軸防震真係好勁。

這個測試就算一些入門至中階單反都未必過關 , 用來考驗這部 OMD 老實說是有點不公平及苛刻 , 我不期望 OMD 加支得 F3.5-F6.3咁細光圈变焦鏡會有什麽奇蹟 , 但用上手又幾 OK , 起碼我邊跑邊影都仲對到焦, 無乜失焦 , 而且影出來的相片都比想像中好。

OMD 真是一部很有誠意及難得的相機。 Micro 4/3 能達到如此水準真的是癲覆了小片幅質素差的定理 , (心想科技不是用來突破極限的嗎?)  當然 Full Frame系统在鏡頭質素方面 , 相片散景及層次上仍有不少優勢。 但我覺得若果不是 聞相一族及日常應用基本上都好夠用。 早前曾想過 Upgrade D800 , 但冷靜分析後心想汝其花錢去 Upgrade 手上器材去買一些自己未必用得到的功能或心理滿足 , 倒不如將錢用在實際及又真正受惠的地方。

 這部 OMD 有大機的性能及細機的輕巧及機動性 , 對我來說已是啱晒心水 , 日後去旅行輕鬆得多了。

OMD 的評測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9&t=2659806&last=34820302
http://www.dpreview.com/reviews/olympusem5/22

OMD 得到 dPreview Best Camera of 2012
http://www.dpreview.com/news/2013/01/01/best-camera-of-2012-results

門徒的影子 – Poggio di Sotto Rosso di Montalcino 2007

 

a30

上兩月分享過  神水第九門徒Poggio di Sotto Brunello di Montalcino  的品酒筆記。有酒友 Feedback 話支酒在市面上不易買亦不算平, 而且酒在初頭的十個小時內基本上是處於半睡眠狀態中 , 要唞氣一天才進入最佳狀態 , 對一向喉急的香港人來說真的有點難 Handle。有見及此今次介紹另一支容易買到、價錢只是 1/3、容易 Handle 而很有質素的酒 , 它就是第九門徒的 2ndWine – Rosso di Montalcino

先講酒評。支酒由開瓶一刻到飲到樽底朝天 , 全程都是在室温下原瓶唞氣 , 沒有經過 Decant 處理

 初開瓶 1 hr , 散發濃郁甜美花香、甘草、胡椒 Sweet Spice 的甜香。初步印象熱情奔放又充滿活力亦有點新派。  酒的內容在這時表現較緊 , 但相比它的正牌酒已算是較平易近人了。

開瓶 2 – 3 hrs , 香氣除了之前所講的甜美花香、甘草、胡椒 Sweet Spice 的甜香外 , 當中胡椒及枝梗的木香更明顯。  入口是圓熟雄渾的甜美果味 , 夾雜少許甘草及木桶 , 酒的酸度在這段時間並不太明顯 , 單寧及酸度可說是被甜美的果味暫時淹蓋着 , 此時支酒甜美易飲就算不懂酒的人都覺得它又香又易飲。

 開瓶 3 – 5 hrs , 酒的香氣依然亮麗誘人酒味依然保持甜美。 這時開始酒的酸度、單寧等細節開始慢慢浮現 , 喉底會感到一份熱情的跳躍感非常 Youthful 及生命力 , 餘韻亦出現少許 Mineral 的鹹味及朱古力的微苦。 單以頭幾小時的表現來看 , 這段時間支酒已是十分 Ready to drink

開瓶 6 hrs , 支酒開始進入另一進化階段 , 果甜味有點消減跡像 , 酸度及單寧变得明顯 大家不要誤會支酒呢雖然出現這些元素变化但並不表示難飲 , 只是雙對開瓶前幾時的表現而已。 若以跑馬拉松運動作比喻就好像落場初段滿載熱情轉到中段出現的熱情消退 , 體能下降與意志堅持的鬥爭階段。

開瓶 6 – 10 hrs , 這種意志的鬥爭依然持續 , 這段時間支酒雖然元素齊備但內裡卻好像失去靈魂的軀殼一樣 , 有點 Out Focus 或不穩定 單以2nd Wine 的表現來說 , 玩到現在已算是有所交待。 既是門徒的副牌酒究竟它會否從此一沉不起還是可以像門徒一樣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 , 突破自我到另一境界呢於是我將剩下的酒原瓶的放在室温中讓其自然進化。

開瓶 18 hrs , 難以想像鬥爭仍然持續 , 情況還未有突破性發展。唯一要補充的是支酒的結構依然工整 , 只係果甜、酸度、單寧元素未達至某個平衡點罷了。

開瓶 24 hrs 終於曙光再現, 酒的果甜味回來了 , 酸度及單寧变得平和 , 整體表現達至某個平衡點。 這時支酒還是有氣有力完全沒半分腳軟及疲態。

開瓶 30 hrs 這時支酒仍然平衡好飲 , 但之前的衝勁已經慢下來變成細水長流從心所欲一般。 支酒飲到此處都算差不多

a31

這支 Rosso di Montalcino 其實與第九門徒 Brunello di Montalcino 用同樣產區出產的葡萄 , 以相同的方法釀製 , 分別只是Brunello 在大木桶中釀藏 60 個月再在瓶中 12 個月 , Rosso 則在大木桶中則釀藏 24 個再在瓶個月。Brunello 有更佳的複雜層次 , 細節 Integration 亦有較佳表現及 Aging Potential   Rosso 雙對來說果味濃郁鮮活 , 易開易玩及物值高。 試想以不到五百元能有第九門徒七八成感覺 , 也算是抵玩抵飲的一支逸品。

有很多品酒人對 2nd Wine 及 Rosso (即紅酒) 都有一種偏見 , 覺得正酒 Brunello 一支都係買千五六蚊 , 以酒價來講只屬中價酒不算天價 , 又唔係飲唔起為何不飲正牌酒而飲它的副牌對於這個問題就像鹹魚青菜各有各愛 , 每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及原因

而我自己的答案很簡單 : 若果我能用五百元買到 90% 我想要的東西 , 為何我要花三倍價錢去買這 10% Difference 當然我亦明白人一定會有追求完美及好奇的心態 , 人總要交吓學費經歴過了才明白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 , 什麼才是最有價值而作出取捨選擇。 這是知慳識儉還是反璞歸真 , 就說不清了。

Wine Supplier:

http://www.pontiwinecellars.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