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共聚淅江軒 , 平靚精品質素堅

c1

這個月的 Wine Group 酒聚在灣仔淅江軒舉行 , 當晚主題是一些美國酒, 並由資深酒友找來了六支平靚正精品作品試。 美國酒的價錢一向偏貴 , 性價比一般都輸比其他新世界葡萄酒 , 而大家熟識都是一些貴到飛起的名牌酒。 其實加洲亦有些用心做酒而水準不俗的細莊 , 這晚所試的六支酒的質素都十分不錯 , 若以這個價錢來說可列入平靚正選擇。

c2

Schramsberg Blanc de Noir NV

 第一支出場是Blanc de Noirs 釀製的氣酒。 晶瑩的金黄色酒液氣泡做得頗幼細。花香、檸檬皮、青蘋果、果仁、蜜糖、麵包 ; 口感 Creamy , 有不俗的青蘋果及梨子的果味及酸度 , 鮮爽活潑而
Refreshing ,
中段韻味悠長整體感覺很有活力, Pinot Noirs的後勁餘韻延綿不絕 , 真是一支十分出色的 Sparkling

http://www.schramsberg.com/

c3

 Kelleher, Oakville, Napa, Sauvignon Blanc 2009 ~ $2xx

 金黃酒色 , 清爽柔潤的口感及青檸般占酸度, 夾雜成熟桃駁梨及淡淡蜜瓜的清香  , 丁點的甘味 , 鮮爽明快平易近人。

http://www.kelleherwines.com/

c4
Elk Cove, Willamatte Valley, Oregon PN 2009 ~ $4xx

香氣帶點脂粉香 , 少許煙燻車尼子及Mushroom , 入口絕不肥大厚磊 , 果肉均稱有不俗的結構及線條美, 少許 Spice, 美國 Oregon做到有點Chambertin的感覺。

http://www.elkcove.com/about_us.html

c5
Highflyer Centerline Napa Valley Shiraz blend 2007 (5 red grapes) ~$2xx

45% Syrah, 19% Zinfandel, 15% Petite Sirah, 14% Tempranillo, 7% Grenache

深沉近乎紫色的酒色 , 初段黑加侖子 , 香口珠及雲尼那的香氣, 中後期是胡椒 , 甘草 , 朱古力 , 櫻桃 ……….. 香氣多變但較為平面。 由於混合多種葡萄關係所以有如五光十色般的多變果味 , 舒服的柔和單寧 , 少許酒精感作為力度 , 朱古力般的甘味餘韻。 以這價錢能俾到咁多元化的感觀元素 , 算是很不錯了。

http://somerstonwineco.com/assets/client/File/hf_centerline_07_v2.pdf

c6

Howell at the Moon, Howell Mountain 2007  ~ $5xx

 這支純 Cabernet Sauvignon 雖然比支 Highflyer 在果味上少一點变化 , 但在口感上則有更多的酸度、單寧、複雜性、結構。 這支 Howell at the Moon 沒有一般美國酒尢如大隻佬Dwayne Johnson般大件 , 卻像 Tom Cruise 般結實 , 靈巧及有力量。

http://howellatthemoonwine.com/wines.html

c7

Spence, Howell Mountain, Napa, 2007 ~$7xx

同樣是 Howell Mountain 出產的 CabernetSauvignon , 這支比 Howell at the Moon口感幼滑一些有點像 cream brulee , 葡萄 Image 更清晰 , 木桶元素感覺上亦多一點 , 感覺上多些細節及層次。

http://www.spencevineyards.com/the-vineyard.php

Wine Supplier

Prime Cellar Tel: 36908630

info@primecellar.com

當晚浙江軒每一道菜的味道真很有水準 , 尤其是那隻八宝鴨真是食到停唔到口。那個拆骨魚頭粉皮連我這個不喜歡吃魚頭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

蘿卜

 

c9
醉雞

c10

浙頭

c11
肴肉

c12
燻魚

c13

素鵝

 

c14
甜豆河蝦仁

 c15

崧子雞米窩巴卷

c16
椒鹽八寶鴨

上湯蒜子菜苗

c18
拆骨魚頭粉皮

c19

小籠包

 c20

南瓜八寶飯

東歐小國馬其頓 , 平易近人酒性純

葡萄酒除了分享之外 , 其中一個樂趣是可以供你不斷嚐新探索 葡萄酒的世界太大 , 除了知明的產區外亦有很多隱世地區值得大家留意

友人告之大文 Sir 會搞個馬其頓 Wine Dinner , 看一看價錢及菜單 , , 現今大 X 樂的燒鵝飯都要七十大洋一碟 , 大文 Sir event 雖然遠一點但真是極之超值 , (淨飲及淨食都抵番) , Check Check Schedule 又可以於是便報名參加。

大家一定會問馬其頓在那裡? 馬其頓位於東歐巴爾幹半島 , 東有保加利亞 , 南面希臘而北面就是塞爾維亞。  屬地中海氣候而釀酒技術源自於希臘。 除了像 VinExpo這些大型酒展外 , 香港人好少機會接觸到這地方出酒種。 究竟它們的風格及質素如何呢我自己也很好奇想試試。

 

a1

這晚酒宴的酒來自三間當地酒莊 , 價錢都很大眾化 , 當中一間印象較深的是Dudin Winery , 特別之處是全部以現代先進科技加温測監控方法釀酒 , 葡萄酒沒有經過木桶處理 , 只在裝瓶後在瓶內熟成出售。 這方法一來降低成本但若果葡萄本身質素唔掂的話都幾難搞。 正如我經常講飲葡萄酒 , 葡萄才是主角而非木桶其他後加元素 , 若葡萄本身質素好跟本不用搞太多花臣 。 正如女士化妝 樣若天生麗質只須淡拖脂粉就很好 , 做得過火就变成喬妝而非化妝了。 由於沒有木捅處理關係 , 酒的內容可能較為簡單 , 但並不表示它質素有什麼問題 , 若非資深飲家根本也未必分得出。 而這種沒有木桶元素及易飲的Wine Style正好用來日常飲用及作為 Food Wine之用。

a2

Skovin Winery Sparkling Dry 2007 – $200

90% Chardonnay 10% Semillon以傳统香檳方法配製。酒色金黄氣泡大少屬中度 , 斷斷續續。香氣帶花香 , 柚子 , 焦糖 ; 入口平和舒服 , 簡單易飲。

Fresh Seafood Mixed Salad in Truffle Oil

a4
Dudin Winery Chardonnay 2005 – $240

100% Chardonnay, bottle aged 6 month

稻草、大紅花 、蘭花、水蜜桃及一些熱帶水果的香氣;入口圓潤柔和 , 濃郁而不厚重 , 飲完有少許蘋果乾般的甜酸果味 , 清新鮮爽 , 餘韻亦有少許礦物感。由於酒的 Body夠份量 , 酸甜和諧所以用來襯清蒸一類簡單煮法的海鮮 , 效果會很理想。

 

 a5

Blue Mussels Soak in White Wine Sauce

 a6

Dudin Winery Sauvignon Blanc 2005 – $240
100% Sauvignon Blanc

花香、菠蘿、梨子、草香 ; 入口覺得它的濃郁密度拍得住支 Chardonnay ,  一般的Sauvignon Blanc都是偏薄及高酸度 , 這支能做到咁濃都自己真有點驚訝 , 它柔和舒服而酸度充足 , 仍感到絲絲的果糖甜味 , 同樣是清爽一類路線的夏日佳品。

 a7

Spiced & Sour Fish Soap in Macedonia Style

a8
Passion Fruit & Mango Sorbet

 a9

Skovin Markov Manastir 2009 – $290

100% Vrance, Stainless steel tank for 3 years and bottle age for 3 months

這支是馬其頓的原生葡萄 酒色深紫近乎黑色 , 香氣帶薄荷、香草、梅子、花香、朱古力 , 感覺有點像黑森林蛋糕。 入口的感覺有點像濃縮梅子汁少許般Jammy , 酒味濃郁鮮美 , 少許 Herbal及朱古力的微甘作餘韻 , 味覺與香味吻合真的很有蛋糕 Feel  它的甜酸梅子果味原味特質 , 正好對應鴨胸及西班牙鵝肝兩種 , 原味對原味互相呼應 , 鴨的肉味及鵝肝的油酥味亦得到調和及平衡不至於肥膩 , 而最底層是煎香 Risotto , 由於澱粉質吸味的緣固若換上木桶元素的葡萄酒果味一被澱粉質吸收就會剩下單寧粗嚡及煎香 Risotto的飯焦的焦燶苦味 , 酒與食物負面的東西出晒來會十分難吃。 這支沒有木桶元素的Markov Manastir拼落 Risotto 已是避重就輕的一個配搭了。

a10


Pan-fried Top Spain Foie Gras and Duck Breast with Pear and Risotto Cake

 a11

Dudin Winery Akrato Barrique Merlot 2006 – $420

100% Merlot with French Oak


這支完全是一支新世界風味的
Merlot , 花香、布冧、朱古力 , 柔和易飲與之前沒有木桶處理的那些多了些複雜元素

 a12

Mixed Grilled Platter Spiced Herb Grill Lamp Chop and Chorizo Sausage in Mediterranean Style with Mixed Vegetable and Couscous

 a13

Kamnik Winery Temjaika 2010 – $320

100% Temjaika

另一支原生葡萄釀製的甜酒 , 由於地中海氣候關係不能像法國般用貴族霉的方法 , 只能在葡萄發酵到 5%左右就用方法停止發酵過程 , 藉以保留葡萄的本身的糖份 花香、蜜糖、橙皮、竹蔗、Herbs ; 入口輕盈 , 甜酸適中 , Quite Refreshing , 簡單易飲。這些風格是最吸引女士的元素。

 a14

Ricotta Cheese Cake with Wild Berries Couils and Almond Trlip

大家不能以 Fine Wine 的角度去比較這些酒 , 更千萬不要在這類量產形的葡萄酒中去尋找什麼個性” , “特質” , “個人之處 若換個角度去看若沒有木桶處理過仍能做得咁濃郁、結實、充滿 Flavor , 亦算是值得欣賞的因素。 以上述每支酒的 Price Range來說 (可能仲有Discount) 唔難飲已算十分難得 。 常言道一分錢一分貨 , 做人要公道合理 , 學習怎去換個角度欣賞 , 不論平酒貴酒也有它的享受樂趣

 

 

酒莊資料

Dudin Winery

http://www.dudinwinery.com.mk/DefaultE.htm

Skovin Winery

http://skovin.com.mk/uk_wine_r_markov.htm

Kamnik Winery

http://chateaukamnik.com/chateau_kamnik.html


Wine Supplier

Vinci Pacific : wine@vinci-hk.com

Tel : 28815661

閃電拍攝心得

自從 “閃電行動” 上 Blog 後不斷有朋友要求我公開拍攝方法 , 有些朋友更蠕蠕欲動等約埋行雷閃電就出去拍攝 , 而他們所準備的只是一般影夜景裝備。 我聽到後真的有點擔心 , 因為朋友的行動成功率不高之餘亦容易發生意外 , 朋友若因咁原因而發生意外咁我就真係一世都唔安樂。  於是公開自己的拍攝心得 , 雖然自己的方法未必是百份百正確 , 但起碼有個起步點作為參巧。

 

 警告: 拍攝閃電題材具有危險性 , 我相信玩得這題材的朋友應有足夠的 Common Sense 去衡量風險 , 拍攝純是個人意願亦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一切安危自決與人無悠 , 若有任何意外本人概不負責。


看到外國網站一些關於閃電的照片, 感覺十分震憾於是在一年前開始資料搜集 , 構思籌劃拍攝這題材。 首要考慮的是自身安全 , 以下是一些閃電的安全守則。

http://www.lightningsafety.noaa.gov/outdoors.htm

b1

拍攝地點斟察:

 1. 首先要搞清在什麼地方拍攝? 首選一定是有蓋建築物內安全情況下拍攝就最好。 若果閣下家住凱旋門有個無敵海景的空中花園又或者家中露台對着 180 開揚靚景 , 咁我就真係恭喜晒你。香港這個高密度的石屎森林確實極難 , 退而求次找個望到天空的低地 , 週圍有避雷設備的高樓大厦反而更安全。 我覺得碼頭及多層停車場是一個不錯的拍攝點。

2. 可能有朋友認為拍攝地點越高望得越遠越好 , 拍攝閃電反而越高越危險。

3. 雷暴發生時怎樣能在最短時間內 Get Ready進行拍攝?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 當然你可以當天文台發出雷暴警告就動身出發 , 並在拍攝點守候 , 但這情況無疑守株待兔 , 結果是食白果居多。

4. 若要作户外拍攝就要事前實地考察 , 切記你拍攝時行雷閃電加狂風大雨天氣一般會十分惡劣 , 你是否能夠在如此惡劣的情况下到達拍攝點是一個問題?  而該拍攝點在如此惡劣情況下又是否安全?  若情況太惡劣的話自己能否安全撤退而若果有意外發生誰人能支援

5. 要明白的是天氣变化難以預測 , 行雷閃電沒有預定路線 , 你所在之處會否覆蓋在行雷閃電的範圍內亦是一個大疑問。

 時機:

 1. 天文台很多時都會發出雷暴警告 , 但有雷暴警告並不等於有雷暴在你那區發生 , 當真正遇上了你也未必有器材在身 有時日光日白雷暴警告亦無用 , 換轉三更夜半自己瞓到矇矇矓矓亦無可能咁神心走去拍攝 , 要等到雷暴警告而自己亦有時間拍攝而又有一切必須器材在身邊我只能說可遇不可求。

2. 好啦俾你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到 , 你怎去捕捉呢?  因為你跟本不知道閃電在那方向發生及甚麼時候發生。 上一個閃電在東面 , 下個閃電可能去了西邊 , 你對準東它可能在西 , 那怎樣好?

3. 我發現一個頗有用的方法是現在智能手機上有 ” My Observatory 我的天文台” 的 Apps ,
http://itunes.apple.com/hk/app/myobservatory/id361319719?l=zh&mt=8
內裡有雷電位置可以即時知道閃電的大概位置

b2

4. 不同顏色點就表示閃電有那區發生及多久之前發生。 觀看一段時間就可以知道雷暴在那方向 , 是否正向自己位置過來。 那就知道閃電大約會出現在那個方向 , Set機對着那方向增加成功機率。

b3

5. 圖中的人形公仔就是你的位置 , 而公仔外圍有5 km, 10km 15km三個範圍 , 我強列建議大若雷暴進入你 5km範圍內就要考慮撤退 (或退入屋內) 以策安全。

 

b4

6. 而閃電亦有分 C to C (Cloud to Cloud) C to G (Cloud to Ground) 兩種。 C to C雲層和雲層間的閃電 , 規模小 , 閃光強度及雷聲也小 , 發生頻率高但對地面無傷害性。 若果天上厚雲的話你只會影到雲間閃光

 

b5

C to G 就表示閃電由雲層對地面的落雷 , 規模有小有大 , 發生頻率大概只有前者(雲和雲之間閃電)的六十分之一 , 打中樹木建築物會造成損害 , 打中人畜會造成傷亡。

有一點強調是你拍攝環境的
能見度”  , 大家都有經驗是當下着大雨有時連對面的大厦亦看不清 , 若是能見度低的話 , 就算有閃電發生你亦未必影到

7. 在安全指示中勸人不要在打雷期間用電話 , 其實這是指固網電話 , 手題電話應該較安全 , 若不放心的話可以將手提電話關上 , 不過我倒懷疑有無人會咁做。 若手上沒有怎樣知道閃電離自己有多近而撤退呢?  首先從物理学來說 ,光速1秒能圍地球轉7半圈 , 音速約為 330m /s 當見到閃電時自己要數數隔多久才聽到雷聲 , 若少於一秒就表示閃電離自己很近那就要千萬小心 , 若身處露天之地就最好先行撤離。 若隔了三四秒才聽到雷 , 那就表示閃電離自己 一公里 遠 , 如此類推。

器材:

  1. 當然單反相機 , 腳架 , 廣角鏡 , 超廣角鏡甚至是魚眼鏡 , Shutter , 摭光 罩 , 相機防水雨衣 ………..
  2.  若想安全一點我建議用搖控器去控制相機拍攝。
  3.  順帶提一提我們常用到的炭纖腳也最好不要在户外拍時使用(當然係室內向外拍就不太大問題呢), 因為炭纖這種物質就似避雷針 , 很容易吸引閃電的 , 所以有閃電時釣魚的人會把炭纖魚杆收下 , 放在遠離身邊的地方就是原因。


相機
Setting:

  1.  相機架置好在腳架上 , 將鏡頭調至手动對焦並 Set 去無限遠 , 將鏡頭的防震功 VR 及 Noise Reduction 功能關上
  2. 相機套上雨衣鏡頭上套上摭光罩, 以防風雨打濕。
  3. 我全程以 M Mode 拍攝 , 因為相機廠商不會諗到有拍攝者會咁發癲走去影閃電 , 而相機內的運算模式都不懂得什麼才是正確曝光 , 用自動模式只會令相機發傻 及不知所措導至拍攝失敗。
  4. 我首先用 M Mode 對環境測光並試拍一、兩張夜景作為參巧 , 滿意這個數據後就將這個數據調低 1.5 – 2 級光圈 , 因為一般閃電都會很光亮 , 若用正常曝光很多時會曝光過度。我所用的 Setting 大概為 F5.6 – 8,  1/10s – 1s , ISO 640 – 1000 。 曝光時間越長就要相應調 Under 多一些 , 因為有機會長曝期間 Catch 到兩次閃光 , 咁就好大機會 Over , 所以曝光寧願 Under 都不要 Over
  5. 我會用 Raw 拍攝 , 原因是事後對光暗調整的寬容度較大 , 另一方面是現在 Photoshop 盛行 , 隨時可以玩移花接木 , 相片的真假成疑 , 有張 Raw 起碼有個鐵證。 唯一缺點是 Size 大要準備多些後備 Ram 咭拍攝。
  6. 閃電發生一般在微秒 ms” 之間的事 , 有時快到連人眼都未必睇到 , 相機有快門時滯加上人的反應若見到閃電才影跟本太慢無可能影到。
  7. 日間拍攝閃電比夜間拍攝難度更高 , 因為你不能用長曝 , 只能靠運氣撞中。
  8. 其實拍閃電沒有話幾時按快門才對是要不斷試的 , 有一點大家要清楚的是若果閃電離自己較遠 , 閃光就會較弱 , 那就要開大一點光圈 , 慢一點的快門及高一點的 ISO 相反若閃電離自己很近 , 閃光會变得很強那就要收光圈及快一點的快門去作個平衡。若果身處雷暴中央遠近都有閃電的話就一定捨遠取近。
  9. 方法一是利用 B 快門或慢快門  , 將光圈收細 ISO 降低 , 利用相機長曝功能 , 希望能咁啱俾你 Catch 到閃電。這方法不是見到閃電才按快門 , 反而是未見閃就要按定快門等閃電 , 否則成功率會不高。
  10. 方法二是用塊黑咭或黑布擋着鏡頭 , 一見閃光就撇開作曝光 , 這方法很麻煩 , 因為你要同個天鬥快。 第一二種方法適用於雷暴離自己有一段距離之用。
  11. 方法三是用相機的定時拍攝功能 , 將相機每隔多久拍一張 , 讓相機自动拍攝。 又或者用搖控器搖控相機拍攝 , 這方法最好是雷暴離你很接近 , 而你只要暫時迴避時用。
  12. 方法四是用相機的 Movie 拍攝功能 , 將拍攝到的影像短 片Capture  閃電發生的一刻轉為 Image File。這方法自己都未用過
  13. 以下這篇是一個不錯的參巧。

http://www.colorado4h.org/project_resources/erecords/activities/lightning/LightningPhotoGuide.pdf

  1. 以上幾種方法我試過部份 , 命中率仍是偏低

秘密武器:

b6

1. 現今科技進步其實網上有一種 Lightning Trigger 的光感應裝置 , 將它連接相機當探測到閃光時它就會自動引發相機拍攝。 它的好處是電子裝置靈敏度高反應極應快 , 若加上一部快門時滯較低的相機 , 捕捉到閃電的機會就會增加。

b7

2. 這類裝置其實很簡單 , 若有電子常識的朋友可以買靈件做到 , 而網上 eBay 這類裝置連運費要幾百蚊 , 只是要對應相機型號的插頭一項要注意 , 用的時候 Power On 就可以真是 Plug and Go , Set 好後行開做其他嘢都得 , 相比之前所講的方法方便得多。

3.  這類 Trigger 只是提高命中率 , 不論什麼牌子都不擔保你一定影到。 有時閃電不在你鏡頭函蓋範圍內出現你亦無乎。 當然若你銀彈充足能用多部相機東南西北四方八面來個大包圍拍攝 , 當然成功率又會高一些。

4. 我自己用 Lightning Trigger 拍了三次 , 每次拍了過千張相片 , 當中成功的不到十張。

當然最、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 Photoshop 做特別效果 , 你要一張圖多少閃電同條閃電劈去邊都可以 , 這方法自己都懂得 , 亦經常見有這類相片。影一個閃電都咁難 , 能 Catch 到連續幾個閃電 , 個個閃電都咁清咁强光 , 而背景竟然不會 Over , 見到這類相片我都會很 “拜服”。 有時真的會問付出這樣的辛勞及代價去拍攝一幅閃電照值得嗎?   答案見人見智 , 可能這世上偏有些傻人喜歡做一些傻事。

以下就是我多次試驗而得到的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9904536669/

唔係猛龍唔過江 , 異國 Pinot 震番邦

葡萄酒的樂趣在於它很多時會為你帶來一些驚喜 , 最近飲了兩支很有趣的 Pinot Noir , 一支來自美國一支來自南非。 兩支酒的共通點是法國 Burgundy的老牌酒莊用Burgundy的葡萄種植及釀酒方法在不同地方釀酒。 常言到唔係猛龍唔過江 , 老牌酒莊向海外拓展版圖及市場是很常見的事 , 究竟過江龍能否力壓地頭蟲呢?  兩支酒的質素如何呢

即刻為大家揭盅當晚兩支酒都是同時開瓶 , 而且是即開即飲就地比拼。

c1

Domaine Drouhin Laurene Oregon 2001

 酒色深紫厚而濃郁 , 香氣是卻是夾雜淡淡木香的車尼子、櫻桃、花香 , 香氣冷靜而優美。入口是細緻的果味混合着精雕細琢的木桶元素 , 鮮美的果酸及細膩的單寧 , 輕輕的礦物感 , 喉底是帶點朱古力的沉實韻味 , 充滿細節而且韻味深長。

c3

它沒有一般美國 Pinot般豐碩飽滿身型 , 高酒精, 甜如糖漿的Jammy , 汹湧澎湃的味覺的冲擊。14.5% 高酒精度但飲落完全沒有那種 “Heat” 及嗆喉暖喉的酒精感 , 這一點已是極之高超的手法。 Drouhin 顯出一份冷靜平靜 , 酸度比例完美 , 而最令我 Impress 的是酒味元素的平衡性 , 均稱及細緻感 , 這支酒十分女性化及優雅 以 Drouhin 的質素若以 Blind Tasting 情況來說拍得住 Brugundy 一些 Grand Cru 這支酒在原瓶唞氣的情況下大概開瓶一小時左右就進入狀態 , 果味更鮮美而美國 Pinot Noir 那種甜美特性丁點地浮現 , 若果以 Blind Tasting 來說這就是一點露出馬腳說明這支酒來自新世界。
 c2

Bouchard Finlayson Tete de Cuvee Galpin Peak Pinot Noir Walker Bay 2003

第二支是 Bouchard 在南非 Walker Bay 的出品。 同樣是深紫酒色濃郁得燈光難以穿透。 香氣是混合木香的 Berry , 紅果 , 甘草 , Asian Spice 及少許皮革。入口是一種老舊 Burgundy 的混合陳木的果味 , 少許木桶的複雜性 , 優雅的酸度 , 精細而實在的單寧 , 淡淡的濕石礦物感 同樣有 Beautiful Texture 及結構 , 線條比 Drouhin略粗壯但平衡性同樣達極佳水平 , 它表現得古樸成熟 , 而且韻味悠長 感覺就像一支七八十年代的 Burgundy

c4

這支酒利害之處是它一開瓶不久就有如此表現 , 而最特別的是這支南非 Pinot Noir 竟與美國 Pinot一支天南一支地北竟有八九成相似 , 尤其是兩者的味覺節奏及元素竟尤如兄妹一樣 , 分別的是 Bouchard 是成熟一點的大哥 , Drouhin 則是活力的小妹妹。

 

新世界的 Pinot Noir 竟然做得這麼好真的令我這個 Burgundy 的愛嗜者感到雀躍。

 

為何天南地北兩個 Domaine 會釀出如此接近的酒質呢?  

 Bouchard Drouhin兩位都是以細膩表現見稱 , 而另一共通點是將整串葡萄放入酒糟內讓其自然發酵 , 由於葡萄沒有被壓破汁液沒有流出 , 葡萄要等上好幾天才會緩慢地開始發酵 , 有點像 自然的發酵前浸皮法”  長時間及極緩慢發酵令酒味元素更細膩。 但這種方法亦有缺點就是汁液會吸收梗內的紅色素 , 而梗內的鉀會降低酒的酸度 , 更重要的是未完全成熟的梗會帶來粗糙的單寧及刺鼻的草味 這方法極之難控制要做得好釀酒師的功力絕對並非泛泛之輩 , 一些頂級酒莊如 Dujac, Leroy, DRC 都是用這方法就明白它高班之處。

Bouchard 的釀酒師是 Peter Finlayson , Drouhin 的主持是 Drouhin 的女兒 Veronique 而釀酒師是 Laurence Jobard 所以兩支酒出來 Bouchard 較男性化成熟韻味而 Drouhin 則較女性化的細膩優雅。

大家不要以為這兩支酒便宜或容易買 , 以當時市價拍得住 Burgundy  

Pre Cru 有酒友問以這價錢為何不直接飲 Burgundy?  這倒是個 Good Question 因此這類酒在香港無乜市場亦好少見 , 攞出去酒局隨時會俾人鬧擰支 “咁嘢” 出來。但若玩 Blind Tasting 真係會連一些 Sommelier  都會俾佢考起的東西。 

酒友兩年前千方百計揾回來但苦無知音 , 時至今天因為我的出現才特別拿出來分享 , 真夠老友。

 

閃雷行動

 

d4

大家所見的是昨天晚上那場雷雨中的閃電效果 , 百分百真實全無加工僭改。

 d9

大家不要以為我自己隨手起部相機就影到 , 其實自己計劃拍攝閃電題材已一年有多 。

d6

 

由安全措施 , 拍攝地點現場視察 , 器材 , 鏡頭 , 配套細節等多方向詳細計畫 , 並參巧外國攝影師的經驗………….

d2

一切準備就緒就等待時機的來臨 。

每次行雷閃電雷電交加的晚上 , 自己就會感到氣血上湧兩眼發光 。若在家的話就會飛快地執齊架生吻別 AM 嫂就出門拍攝 ………….

d8

 那種感覺就像科學怪人電影中瘋狂醫生 Dr Henry Frankenstein 一樣 …………

 

之前亦試拍過兩次但都不成功 , 成功率少於 1%  。

 

今次雖未算很滿意但總算有幾張叫做似樣 ………

方向正確 , 仍要再等下次天時、地利、人和配合的情況下再試。  

 

d7
警告
: 拍攝閃電題材具有危險性 , 大家不要人拍我拍鹵蟒行事 , 拍攝時要参巧很多安全指引 , 別人成功心得及準備功夫做足 , 千萬要注意自身安全 , 以免樂極生悲。

生命可貴 , 為拍攝而受傷或喪命並不值得。

 

霸王難卸甲 – Domaine Pierre Damoy Chambertin Clos de Beze Grand Cru 2001

e1

年前飲過它的 2002  感覺品質不錯 , 當時自己有以下的評語 :

農村氣息野味香 , 肉味棗泥輕飄揚 ,

功架單寧兩皆强 , 尤如名將戰沙場。

上次品試時只試得少量未能完全了解它的潛質 , 最近有機會找到一支 2001 正好作長時間來個深入了解。

開瓶初見 , 酒色比一般 Burgundy 略深 , 色澤帶點啞色及磚紅 , Wine leg 看來濃郁 此時香氣帶點肉香 , Sweet Spice , 玫瑰花香 , 酒香芳香深長很有大酒氣派。 入口感覺酒味元素頗為緊閉 , 口感纖細略為清淡 , 此時只覺酸度比較明顯 , 果甜味承托不足 , 口感略清淡而感覺不甚均衡 , 若此時品試評分一定大打折扣。

 

e2

開瓶一小時 , 香氣依然迷人但酒味仍然偏酸。到開瓶二小時口感較澀 , 酸度也有降低的情況 , 不懂的人可能以為這酒就此 Bye Bye , 我反覺得這是黎明前的黑暗。

這情況一直維持到開瓶四至五小時才有進展 , 我開始感覺到支酒漸漸開放 , 果香輕盈香氣中有更多的花香細節及香料。 入口時酒味已開始感覺到果甜味及內容的複雜性 , 而果酸亦退至中尾段才出現 , 單寧逐漸表現 , 澀度略增 , 礦物感亦較為明顯 , 感覺上比之前的表現平衡。 此酒的酒味变化節奏頗快及流暢 , 這是 Pinot Noir 在一般石質地及 Lime Stone 地質的特性。

開瓶六小時這時支酒变得醇和 , 黑莓、成熟果味、溼草地味,略有礦石味 , 花香变得柔和温暖如陽光下的紅玫瑰 , 嬌美而帶剌。入口酒味表現亦不如之前的冷傲 , Burgundy 應有的果味終於浮現 , 複雜性变得平和收斂 , 單寧細密口感 Chewy , 果酸亦变得幼細及平和 , 礦物感展現 , 餘韻是礦物感及櫻桃般的果酸。此時的平衡性又是另一層次。

 e3

Chambertin-Clos-de-Beze 這塊土地在7世紀已有僧侶開始種植葡萄 , 可說是Gevrey Chambertin 中歴史最耐的一塊田。在這區出產的多以Clos-de-Beze Le Chambertin 冠名 , 可說是Gevrey Chambertin 中最優秀的出品。 這裡的土壤多是疏水良好的石塊而混合一些 Chalky 的石質元素 , Clay 的成份很少所以 Pinot Noir會有較高的酸度。

感覺上支酒雖不至於硬朗但粗獷卻十分高傲嚴謹 , 很有 Style & Impact , 但亦可說是一支很不易搞的酒。 它給我的感覺是年青、冷浚、專注 , 有種軍令如山不近人情的武將氣派 。老實說 Chambertin本身風格就是這樣 , 尢其是一些具質素的Chambertin更是高傲難馴 , 要它霸王卸甲真的不是件易事 。以這酒今天的表現來說真的要將它好好的封存十年八載 , 才能雕琢成器。

酒莊資料

http://www.bbr.com/producer-1335-damoy

漂亮的固執 – Domaine Denis Mortet Marsanny Les Longeroies 1997

f1

 很久沒有寫酒評 , 我相信一眾酒友 Fans 心中一定暗罵 “AM 你這個酒鬼近日只掛住影相忘記了我們這班酒友嗎?”

原因之一是近排工作較忙連帶品酒的時間都少了 , 就算有酒局都是以 Causal Gathering 的形式進行 , 只想鬆一鬆及見吓朋友為主 。有時個心好想開支酒飲吓 , 無奈的是時間不夠充裕、心情亦未能專注 , 唔想怱忽忙忙咁去開一支酒嘥咗支酒 , 唯有忍住唔飲就係咁解。

復活節長假期沒有外遊 , 一來假期中要 On Call 候命 , 二來亦唔想去外地旅行同人哋逼 , 寧願與 AM 嫂他他條條休息一吓就算。 而假期咁長終於有時間可以品吓酒。

f2

前排從朋友手中買了支 Marsanny 回來正好作為今次的品嚐 , 未講支酒背境資料前先睇品酒筆記:

 

初開瓶 , 酒色比一般 Burgundy 來得深紅帶點紫色調。香氣呈現甜美的熟櫻桃 , Dark Rose , 少許白胡椒及有一股酒精氣味 , 酒香神秘而深沉。 初試時除了果味、單寧、酸度外 , 仍發覺支酒有不俗的複雜性 , 而且酒精感頗強。 這些表現不像一般 Marsanny 般簡單及易開易飲的風格 , 看來這支酒要較長時間去觀察。

開瓶一小時 , 香氣較之前開放 , 仍然是以熟果、甜花及香料為主。入口感覺酒體柔和有着紅豆沙般的質感 , 果味混和了木桶的元素 , 花粉般幼細的單寧 , 酸度若隱若現 , 礦物感在中尾般較為明顯 , 酒精感的感覺弱了一點。 這段時間支酒仍未完全間放 , 以表現來說挽强的叫做可以飲用。

開瓶二小時支酒開始進入狀態。 酒香元素跟之前所提及的外 , 更加從容舒泰亦更多細節。入口感覺是柔和而帶點複雜性的果味 , 酒體雖不重但密度頗高 , 中段酒味曲線起伏 , 而當中的木桶元素較為明 , 果的甜味在起伏過後呈現 , 之後是礦物感及如飛絮般的細緻單寧。 整體表現平衡但口感上略帶堅緊 , 很有個性而內容有點深琢難測。

開瓶三小時半 , 支酒突然進入沉睡狀態 , 香氣變得收斂而酒味好像靈魂被吸走一樣突然变得較淡及平板。 這種情况我經常遇到 , 而這種沉睡狀態通常在優質酒及有 Ageing Potential 的酒中出現 , 而多數是單寧感覺較明顯的風格發生。無人會知這種沉睡狀態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完結。 有些朋友不會就此罷休 , 有些會將酒 Decant , 甚至用坊間那些所謂 Magic Wand 醒酒棍一類東西去搞醒支酒 , 但我多年經驗覺得這些方法都不十分見效 , 最佳辦法只有耐心等待。

有酒友問我支酒沉睡狀態與 Downhill 有什麼不同我個人經驗是一支酒若是 Downhill 果味會首先流失而其他元素會開始失衡及解體 , 酒味中的骨架如酸度單寧會变得很明顯 , 酒味变化拾級而下 這種变化不會一吓子發生 , 所以 Downhill 絕對有跡可尋 相反沉睡狀態是支酒前一小時仍表現得好地地 , 但慢慢會發覺香氣突然变淡或消沉 , 酒味由始至終緊閉又或者開了又閉這一切發生都很突然。

開瓶四小時半 , 無乜起色 ………….. 雖然支酒仍有果味、單寧、酸度等元素 , 但感覺上真的如植物人般沉睡了。

開瓶六小時半支酒終於醒返 , 香氣是悠和車尼子 , 黑櫻桃 , 玫瑰花 , 胡椒 , 咖啡 , 香料。而入口果味甜酸細節重現 , 煙灰般的質感 , 舊木桶的古樸木香 , 新木桶的杉木香 , 約隱約現的礦物感 , ………. 雖然支酒沒有開瓶兩小時那股跳躍活力 , 但現在卻有一種淡泊的成熟平衡美 , 可說是踏入人生另一階段的感覺。 

之後的幾小時支酒變得越來越好飲 , 酒味中甜美果味亦慢慢浮現 , 而且結構酒味亦越見平衡。 假若一次飲唔晒可放入雪柜第二天再繼續 , 你會發覺所有元素絲毫沒有走樣 , 而酒的表現更加和諧醇美 , 揮灑自如嚴如一支 Vosne Romanee 一樣咁正。

我自己飲過多支 Marsanny , 一般都是簡單易飲 Daily Drink 一類 , 很少遇到一支咁多变化的 Marsanny ,  它 Chambertin 的嚴謹方正 , Vougeot 的硬朗深沉及 Vosne Romaee 的優雅变化  而這支酒可以早飲亦有潛質久存 , 玩法相當全面。 這支酒並非一般 Causal Drink Party Drink 反而可說是一支頗要用心細味才能懂得欣賞那一類 “個性” 逸品。 

1997 年的 Burgundy 並不是一個好年份 , Marsanny 亦並非 Burgundy 的出名產區 , 一支 15 年的 Burgundy 而有如此能耐 , Wine Maker 竟然可以釀出如此水準的酒來 ,  手段之高可想而知。

f3

這支酒究竟是什麼來頭呢?

 Marsanny Burgundy Cote de Nuits 的最北部份 , 以出產 Chardonnay Pinot Blanc, Pinot Gris 的白葡萄酒及 Pinot Noir 的紅葡萄酒 Marsanny 的紅酒主要產自區內位於山坡中段條件較好的葡萄園 , 風格上較為粗獷緊澀。  Les Longeroies 雖不是一級園 (Marsanny 也沒有一級園) , 所在位置卻是 Marsanny 村最好的南向山坡 , 紅酒常有物超所值的表現。

Domaine Denis Mortet 的歴史不是很長 , 酒莊在 1956 年由 Denis 的父親 Charles Mortet 成立。 Charles 並不太熱心於葡萄酒事業 , 只將出品買給 Merchant Houses。在1978 年青的 Denis 21 歲那年開始接手父親的釀酒事業 , 並逐步發展自己的酒莊瓶裝市場。 由最初接手時面積只得 4.5 公頃的葡萄園擴展到現今接近 30 公頃。  而由 2005年以來主要由他領導著葡萄酒家族事業。 這位熱誠又是完美主義者曾跟隨 Burgundy 之神 Henri Jayer 學藝 , 而他對自己園中每一株葡萄樹都瞭如指掌 , 他自 96 年開始停用除草劑及化學肥而改用有機耕種。而 Denis主張以100% New Oak 將酒陳釀 , 他追求完美而且非常固執 , 而這份執着終於得到回報。

Master of Wine – Clive Coates 在他 Cote D’Or 一書中 , Burgundy 過千的酒莊及釀酒師中嚴選了 60 位最優透的列入著作中 , Domaine Denis Mortet 就是榜上有名其中之一。而在 85 年當 Clive Coates 品試 Domaine Denis Mortet 84 年出品時形容是一顆新星的生。 而隨後多年酒莊的出品更在 Burgundy 酒界及國際知明的評選中屢獲好評。 Denis Mortet 嚴謹及力求完美的態度是 Burgundy 中有名的。

回味着整支酒的表現我覺得可以用夏韶聲的一首舊歌你漂亮的固執” 來形容真是固執得真漂亮。

  


可惜的是天才總遭天妒
, Denis Mortet 2006年在自家葡萄園舉槍自殺 , 從此美味成為絕響 , 實是酒界的一大損失。 現在酒莊則由妻子及兒子打理 , 雖然依然跟隨 Denis Mortet的釀酒理念 , 但始終失去了Denis Mortet這樣的一個靈魂人物 , 實在令人感到無限唏噓 …………

酒莊資料:

http://www.domaine-denis-mortet.fr/site/lang-pref/en

 

可愛復活兔

g1

上次影完 Tisha B 後始終覺得未夠喉 , 於是趁復活節假期參加 50 Perfect Baby Baby 復活節篇 , 再為 Tisha B 影多一輯可愛復活兔。

g4

Tisha B 可說是十分少見而又可愛的 Kid Model , 這次 50 Perfect 特別為 Tisha B 準備了一套復活兔服裝 , 更顯可愛。

g2
拍攝這類照片我覺得不用太多燈法技巧
, 反而簡簡單單將重點放在如何捕捉小朋友那份純真、天真、活潑、發自內心的行為反應上 , 盡量去拍出一份人見人愛真實而又自然的感覺就可以。

g10

看着 Tisha B 的一舉一动真的極之可愛 …………

g8無可否認 Tisha B 真的十分有 Kid Model 的潛質。

小朋友的可愛歲月過得好快 , 所以要趁可愛時期盡量影多一點。

淡定之餘表情多多又十分鬼馬………..

 g14

佢仲識詐喊扭計 , 一皺眉偏嘴個樣成個 字一樣 , 真係喊都有型個人。 初時以為佢真係喊 , 點知轉個頭乜事都無 , 一滴眼淚都無流 , 咁細人仔真係古惑頂癮令你器笑不得。

 整個拍攝過程最辛苦的不是我們也不是 Tisha B , 而是 Tisha B的父母 , 因為他們要不停的逗 Tisha , 用盡千方百計 Tisha 做出不同反應 , 影完幾小時真係攰過擔泥。好在天氣清涼否則大人小朋友都辛苦。

g15

有朋友看完部份相片後大讚 Tisha B 可愛及好像食完糖水般 Sweet  , 哈哈 , 這也難怪因為我正是用一個甜蜜心情拍攝這輯相 ………….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9774605155/

後記:

最難得的是一向對攝影不感興趣的 AM , 今次竟然肯跟埋我一起去 , 原因是Tisha B 實在太可愛 , AM 嫂巳变成了這位二歲 BB 的粉絲。

我自己是過來人 , 格格今年已是大學 Year 1 , 我與 AM 嫂當然最懷念格格 BB 時期的一切 。老實講格格已記不起 BB 及小學時期的東西 , 很多時都要從一些舊相片及父母口中尋回部份回憶。  只恨 AM 年青時沒有用心鑽研攝影 , 而當時菲林年代拍攝亦不像現時般方便 , 所以手上只有些拍得不算太好的照片。 而這些 那些年的照片經過這麼多年陳年 , 對我與 AM 嫂來說真的比鑽石還要珍貴。

我覺得時光流逝有些事真是用錢買唔番的。
現在數碼時代真的比菲林年代方便多了 , 所以我時常勸身边初為父母的朋友買部好啲的相機 , 多為小朋友影些相為小朋友及自己留下多些珍貴回憶。 能夠的話父母其中一位最好去學學攝影 , 千萬不要等小朋友長大了才去學 , 因為到時候那管你技術多好 , 到時只能為他人作嫁衣嫦。 對於自己來說什麼沙龍作品或獎狀 , 都不及一張為朋友及家人拍得形神俱佳的相片有意義 , 因為我知道今天為朋友所拍的照片 , 將來會变成明日的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