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嫂戀上手工皂

AM 嫂自上年報讀一些 DIY 美容手工梘課程後 , 就迷上了這玩意。

手工梘在台灣其實發展得好成熟及流行 , 花款多而且變化極多 , 有的靚到像一件工藝品 , 並非單是一件肥皂咁簡單。 基本上在香港所見的書藉及用具對AM 嫂已沒什麼吸引 , 她已發燒到在網上斷搜羅有關的書藉、原材料、模具、器皿 , 甚至在 Youtube 上摷料觀摸外國人的做法 , 非常投入 , 甚至連帶格格都上埋癮  …………….

 

難得她有興趣又不是三分鐘熱度 , 我當然默默支持。 今年六月去台灣旅行之外亦順道去專門店幫她買了一大堆書藉及用具回來大興土木。

 

AM 嫂每次做梘就好似玩生化實驗咁 , 帶晒眼、手套、袖套、圍裙及保護衣 , 基本上會用晒全屋啲煲、橕、兜、杯 , 佔用整個廚房及飯廳一天非常大陣仗。 單是每次完事清場洗返淨啲煲煲橕橕及地方都要 2 hrs , 差不多等同擺圍酒席咁大件事。  

所以AM 嫂為怕我 “眼寃頭痕都喜歡趁我外出拍攝活動時才在家中搞其大製作 , 不愁寂寞。

DIY 梘的好處是用天然材料造 , 其實材料很簡單都是一般橄欖油 , 棕呂油 , 少量香精油 , 食用色素 , 沒有太多化學物及防腐劑。

DSCN0874

AM 嫂將不同天然原材料依份量與不同香精香油混和調配 , 左溝右溝 , 一層一層咁做 , 再配以不同天然色素顏料拉出不同花紋 , 工序繁複時間控制亦十分巧究。

DSCN0859

唔講大家可能以為是件蛋糕 ……

不要以為就咁就攪掂 , 梘由液態慢慢凝固變成固體後就要進行脫模、切件、修飾及風乾等程序。

每種梘都有不同特性 , 有些梘不用等太久就可以用 ; 有些則要在陰涼地方風乾一個月才能使用。 別人風乾火腿 , 我則在家中風乾番梘。 

初期產品當然無咁精緻 , 而我們自己一家就做其白老鼠去一一試用。


無可否認最初自己都無乜信心
, 但用落又真係幾滋潤 , 皮膚又真係滑好多甚至比一些品牌沖涼液還要好。  老實講我自己好怕用一些沖涼液 , 洗完之後仲係滑潺潺 , 有種好似未洗淨的感覺 ,  AM 嫂的梘揸上身好滑而且冲吓就淨晒 , 個身好爽而且又滋潤 , 感覺不錯。 而且夏天有夏天的清爽配方 , 冬天就有滋潤配方 , 真係連 Baby Oil 都可以慳番。
 

自己用了幾個月又真係 OK 又全無副作用才夠膽將啲梘分俾啲親戚朋友試用。

朋友試用後啲反應都十分不錯
, 有些朋友話好用過一些幾百蚊的洗面奶 , 又或者市面上一些名牌梘 ……….. 。 當然這可能是客氣話 , 不過真係有朋友用完後問我再攞及想買 , 而且開始有供不應求及預訂情況出現。

難得自家作品受歡迎及欣賞 AM 嫂當然十分開心 , 亦增强信心及動力 , 花紋變化亦越來越多及複雜。

 

完成後 AM 嫂還好有心機將每件梘包裝好 , Print 埋 Label , 材料工效及使用日期 , 裝作精美到真係擰去賣都得。(AM 嫂早前亦做了過百件俾慈善團體義賣。)


當然
AM 嫂視這手工為消閒興趣打發時間 。 她喜歡無苟無速無壓力下自由創作 , 做得靚就自己開心 , 做得醜就攞個經驗。 她不想簡單問題複雜化 , 所以不會開班教人更不會將興趣變成一門生意 , 這些梘只會作為小禮物送給好朋友 。

當大家有機會見到我這個飲酒佬或影相佬怱然變做 “派梘佬” 時 , 就知道這件梘是 AM 嫂的一件 “誠意之作” 就可以了。

八二東西巴羅鏤 , 天地之謎試解構

q1

繼美國老祖宗大對決後 , 這個月第二個重頭戲就是這晚 6 Marchesi di Barolo 82的品試。

 引用意大利酒活字典心無罣礙心無兄的1955一文中解釋了 Marchesi di Barolo 意思是「Barolo 的侯爵」。第一瓶稱為 Barolo 的酒也是十九世紀初在這個酒莊誕生的。 Barolo 原來只是個市鎮的名字, 當地的 Tancredi Falletti 侯爵娶了個法國女人 Giulia Vittorina Colbert de Maulevrier Giulia 1840 年左右年通過一位法國朋友請來了釀酒專家 Louis Oudart 伯爵,是這位法國貴族用布根地的方法把 Marchesi Falletti nebbiolo 甜酒改造為乾紅酒的,之後他們就取 Barolo 為這種新酒的名字, 意大利的 “the wine of kings, the king of wines” 于是誕生了!

Marchesi di Barolo可說是歴史悠久 , 雖然Marchesi di Barolo這酒莊的光輝可能已漸漸退色 , 但爛船都有三斤釘 , 加上六支 1982 是意大利的好年份 , (亦是酒莊100 年以來十一個 Exceptional Year 之一) 以三位數字的價錢絕對是抵到爛 , 爛咗都抵的選擇。

意大利 Piemonte Langhe 區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白松露產區外 , 也是 Northern Italy Nebbiolo 表現最好的地區。 對環境相當挑剔的 Nebbiolo 占據了區內最好的向陽坡地。Barolo 原來是一個 commune 的名字,但後來也變成包括好幾個 commune 在內的大產區的名字。Marchesi di Barolo 的田主要在 Barolo commune ,除了 Brunate 橫跨 Barolo La Morra,但主要在 La Morra Barolo 葡萄園僅有 1200 公頃 , 其餘較差的地方則種植 Barbera Dolcetto Barolo 比其他用 Nebbiolo 釀製的紅葡萄酒顏色最深 , 酒精同單寧都最多 , 口感更濃郁沉實 , 亦更適宜耐久就是因為天氣與土壤這兩種先天因素。 

Barolo 的土質變化相當大 , 不同村不同葡萄園都會釀出不同風格及風味 , 就像 Burgundy 產區 Single Vineyard 一樣。 今次所品試的六支 Barolo 中來自東、西及北區的產地 , 它們如何去表現特性呢?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Coste di Ros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Riserva (Top of the lin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Brunat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Cannubi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Vigna Sarmassa (Top of the lin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Vigna Valletta (Top of the line)

同莊同年不同區域出產的 Barolo 要去分別酒質中的細微變化其實頗有難度 , 若支酒表現緊閉開得唔夠是不能察覺的 , 為達到預期目的酒主將所有酒在 1300 hrs 開瓶並作原瓶唞氣 , 到飲之前再過一過 Decanter 幫酒鬆一鬆 , 然後再落杯讓酒在杯中開放。 這種處理下每支酒都開展得不俗 , 起碼有更多的果香、酸度、細節內容及餘韻變化。

q2

未開始主題之前先來兩支意大利白葡萄酒啷啷口。不幸的是支 Umani Ronchi Casal di Serra Corked 了十分可惜 這支由 100% Verdicchio 釀製而在神水第 14 集中亦出現過的白葡萄酒質素十分不俗 , 是一支十分超值好飲而又特別的好東西 , 下次有機會我再另文介紹。

2007 Pico Maccario Monferrato Bianco DOC Estrosa, Piemonte

這支由70% Chardonnay, 25% Sauvignon blanc, 5% Favorita 釀製。 酒色較淡水色邊 , 香氣帶少許石榴、蘋果、花香、蜜糖、菠籮 ; 入口有濃郁的柑、柚皮般的果味 , 圓潤柔美的酒體 , 酸度明麗舒服 , 餘韻帶少許礦物感。 簡單得來舒服 , 放暖少少飲香氣更佳 , 酒味變化亦有板有眼 , 風情另類而清爽怡人。

感覺有如藍天白雲下在蘇梅海灘享受微風吹送下 Hea 一樣 這支酒唔使兩舊 , 作為餐前及平時 Hea 飲絕對是正斗又唔傷荷包之選。

 q3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Coste di Ros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Riserva

第一對出場是來自Barolo 的東面: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Coste di Rose

酒色深紅香氣散發車尼子、乾花、青椒、甘草、豉油、黑果、玫瑰 , 香氣深長。入口是 Ashy 質感 , 沉實成熟而又帶點酸削的果味 , 單寧細緻 , 酒味流暢複雜而有深度 , 餘韻的果味非常 Focus 在喉底深處。 成熟中有深度 , 温文中帶點克制野性 , 加上意大利時裝那種裁剪貼身的線條感 , 有個性而亦不流於俗套 , 就像金城武着住套 Giorgio Armani一樣。

Coste di Rose Barolo 的東面近 Monforte d’Alba 向東的山坡上。 這地區比較崎嶇土質貧瘠也含有較多的砂岩及高鐵質的 Quartzite Sand 82 好年份表現在成熟的果味上 , 土質貧瘠也含有較多的砂岩及高鐵質的特性反影在堅削而有線條的酸度上 , 柔中帶剛又夠結實的酒體及 Structur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Riserva

酒色比 Coste di Rose 深沉及帶點磚色邊 , 香氣散發着青椒、Spice、松木、熟無花果的香氣 ; 入口先感覺到那種來自木桶的結構及規模感 , 果味元素收得較為緊 , 酸度高而乾身 , 單寧 Chewy , 中尾段有很多細節 , 餘韻以酸果為主。 比起Coste di Rose它表現更複雜及深沉 , 亦剛亦柔 , 同樣亦更難以捉摸

Barolo Riserva 來自不同產區最優透的葡萄 , 在大木桶熟成 24 – 36 個月再在瓶中 2 – 3 年釀藏才推出市場。所以這 Riserva 有更大的結構、能量及耐久性。 這支 Riserva 就像羅拔狄尼路 , 亦正亦邪形像百變戲路縱橫。

 q4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Brunate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Cannubi

第二對兩支都來自 Barolo 的西部地區 , 西部土質以石灰質泥灰岩為主 , 土質屬於 Serravallian Tortonian 的石灰質泥灰土 , 風格比來自東面產地的 Coste di Rose 來得柔和 , 香氣及內容亦較細緻。

這兩支比第一對 Barolo 果味更為成熟 , 只是嗅都覺得支酒比較甜。入口證實它倆果味突出 , 酒的酸度略為平和 , 結構及單寧上亦無咁緊扣 , 酒精度比較強 , 內容均衡而 Barolo 那餘韻及喉底出現的甜美感覺 Core of Sweetness 則比第一對更明顯 , Aftertaste 比較短。

Brunate Cannubi 兩者水準都十分接近的双生姊妹花 , 性格基本上同 Coste di Rose 源出一轍 , 但更快人快語豪爽直接。 若要強作分別我只能說 Cannubi 這個大姊香氣有點似 Port , 內容更細心及餘韻略較明顯。

 q5

第三對是來自酒莊接近北村 Sarmassa Valletta 是一北一中的兩塊田。Vigna 是葡萄園的意思,不是地名, 這裡的土壤以 Clay 及石灰質為主 , 比較温和均衡且較快成熟。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Vigna Sarmassa

黑車尼子、薄荷、有少許 Earthy ; 仍然感覺到那股酒精感 (切記支酒到我飲之時巳開瓶了 9小時) 可想而知支酒幾咁 Powerful 這支酒對比第二對更強勁 , 結構骨格相若 , 酒味中那股 Earthy 及薄渮感較強 , 而酒味曲線有點 Chok , (大家不要以為是林峰那種 Chok , 而是酒味有點窒而非第一二對那份流暢感 , 這可能是支酒仍未全開的關係) ,  餘韻那 Core of Sweetness 一瞬即逝隨後而來是帶點苦澀。

1982 Marchesi di Barolo, Barolo Vigna Valletta

這支酒有輕微的 Corked , 雖然未至失衡但那股濕報紙味依然存在。(切記支酒到我飲之時巳開瓶了 9小時 , 而仍有這氣味就唔會有錯)  , 感覺上這支酒的酒精度同樣高 , 質感柔和而酸度亦較乾 , 單寧明顯 , 唯有特別是元素溶滙得頗細緻。

q6

Ruster Beerenauslese 1981

這是自己帶來的一支甜酒 , 明亮的玫瑰金酒色 , 香味少許蜜糖 , 無花果 , 杏甫 , 香味 入口清爽清甜而不厚重 , 酸度明顯而幼細口感柔順 , 平衡性佳結構工整複雜性層次不算很高 , 但勝在清爽自然 , 恰如其份 , 令人舒服。

試完六支酒我有以下的感覺:

  1. 六支 82 都很年青 , 我相信再擺十年八年絕對不是問題 。 整體給我的感覺是純樸踏實的風格而且果味的甜、酸、韻表現上真的做得十分自然平衡 , 複雜性又夠。 要我去分誰優誰劣我覺得好難亦沒有什麼意思 , 反而每支酒能否反映出它的地域特性 , 給我一些資料去了解 Barolo 及增加對意大利酒的經驗 , 這對我的意義反而更大。
  2. 今次同時比較 Marchesi di Barolo 的東、西、北三條村的風格 , 感覺上東面較為剛陽有格 , 西面較為柔和細緻 , 北面是剛硬均衡。當然這種歸類較為片面 , 還要更多的品試經驗去鞏固及引證。
  3. 對比之前曾飲過的 Barolo , 我覺得 Marchesi di Barolo 的空間感比較細 , 換句話就是少了 Barolo 那種壯濶的宇宙感。Marchesi di Barolo 有很好的田,但很不幸長期以來他們的量做得很大,但質量只是一般,有點像快餐集團的出品,絕對不能代表 Barolo 的精彩。
  4. 文中我多次提及 Core of Sweetness 其實那並非的從味蕾中吃到的那種甜 , 而是一種生理投射在喉底的果韻及脷尖的感覺 , 就像吃完清甜水果口腔那份酣甜滿足感一樣。 這種 Core of Sweetness 好多時會在一切酒味過去之後等一會才會出現 , 所以若果車輪般一杯一杯接住飲是未必能察覺到的。

酒莊資料

http://www.marchesibarolo.com/welcome_eng.lasso

美國酒壇老祖宗之對決

w1

這晚的主題叫美國酒壇老祖宗大對決名字聽來像武俠小說中天山童峔與星宿老怪決鬥一樣詭異巴閉。 其實老祖宗所指的是美國酒壇幾位傳奇人物 Andre Tchelistcheff ,  Robert Mondavi Randy Dunn 旗下幾支舊年份的品試。

兩年前曾經玩過一次美國舊酒的專題品試 , 那次可以用 “撞邪” 來形容 , 因為七支 90s 的美國酒基本上是肢離破碎九死一生。 詳情可看美利堅七壯士死亡筆記一文。 今以所品試的是比上次更舊年份, 心理陰影及風險指數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這晚七支美國舊酒大部份都是用傳统古老方法釀製的 , 與現今潮流以Parker Rating 評分標準為目標的釀酒手法有很大分別。

在未講酒評之前先簡單講講三位老祖宗:

w2

 第一位是 Beaulieu Vineyard 的釀酒師 , 他就是俄羅斯出世而在法國學藝的 Andre Tchelistcheff , 1938 受顧於Beaulieu Vineyard 並開始改造加州酒。 他主張 frost protection,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ermentation , malolactic fermentation 及用小法國木桶釀酒 , 這些改革令加州的 Cabernet Sauvignon  水準大幅提升 , 對加洲酒壇可說是影嚮深遠的一位老祖宗。

w3

第二位相信大家都好熟識的 Robert Mondavi, 他來自傳统的葡萄酒世家 , 當他年青時去歐洲學藝時看見法國那一套分開品種葡萄種植方法 , 與美國是將不同品種葡萄都混合種在同一塊田上的方法很不同而決心改革。 另外他由早期 75 –85 期間為葡萄酒加酸 , Filter 及運用小木桶釀酒  到後期 87之後轉用大木桶、不加酸、Unfilter 的釀酒方法不斷提昇加州酒的質素。 Robert Mondavi 更釀酒將經驗毫無保留地與同行分享 , 加上他積極推動品酒文化, 將加州葡萄酒帶進一個新紀元 , 所以在葡萄酒界頗受人所尊敬。

w4

第三位雖不及Andre Tchelistcheff Robert Mondavi  咁大來頭 , 但亦非泛泛之輩 , 他就是美國頂級的Cabernet Sauvignon 釀酒師之一 Randy Dunn , 他之前早期在 Caymus Estate 主理而到了 1986 年自立門户生產令世人驚艷的葡萄酒 , 在美國酒壇是嚮噹噹的人物。

w5

三個老祖宗七支 Cab 究竟是何等質素? 是見面不如聞名定聞名不如見面呢? 今次又會唔會好似上次咁撞邪呢?

大家慢慢睇落去啦 …………

所有酒在 1900 hrs 同一時間開瓶 , 並作原瓶唞氣。

w6

Beaulieu Vineyard Private Reserve 1973

第一支出場作熱身的是 BV Private Reserve 1973 。這支標榜是100% Cabernet Sauvignon 釀製 , 亦是釀酒師 Andre Tchelistcheff 宣佈退休的一年出品而酒莊的旗艦出品。

酒色少許帶磚黄的邊色 ; 散發新鮮而帶點酸性的梅子香氣, 甘草、少許 Spice 及薄菏 , 果味芳香完全沒有舊酒那種腐木、泥土、噏霉氣味。 入口果味醇和而深長 ,果酸明亮而鮮美 , 單寧已完全溶化 , 木桶與梅子果味混合得精練細緻 , 內容不算複雜 , 餘韻是酸梅湯般的鮮味梅子果韻及悠長果酸 , 沒有半點粗嚡及苦澀。

這支美國酒飲落有少少似舊 Bordeaux 或舊 Burgundy , 但比舊
Bordeaux
Straight Forward 比舊 Burgundy Clean & Precise  , 感覺像品嚐到 1973 年的葡萄一樣 , 38 年依然這樣鮮甜及有活力 , 而且越飲越有真的非常 Impressive

w7

正式進入當晚主題 , 第一輪兩大老祖宗過招

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 Reserve 1978 Dunn Vineyards Cabernet Sauvignon Napa Valley 1988

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 Reserve 1978酒色深紅完全沒有舊酒的磚色 , 初落杯是一陣陣的黑朱古力, 黑布冧 , 甜椒 , 松木 , 雪茄盒 ; 入口是果、酸、木溶和的果味 , 帶點 Ashy 的質感 , 少許酒精的彈跳力 , 酸度幼細平衡中略帶清純明媚 , 這個酸來得非常迷人 ,收結略短帶點  Moca 的味道 , 感覺很像一些 70s Bordeaux

Dunn Vineyards Cabernet Sauvignon Napa Valley 1988 香氣略為隱晦帶點甘草及紅果 ; 入口果味濃郁深沉 , 結構感覺更宏大同時亦保留更多細節元素 , 內容複雜 , 酸度較高感覺略乾。整體感覺色彩內容皆豐富又好飲的一支上品 。

兩支酒一拍埋雖然兩者年份相隔十年 , 撇除這差別都不可否認 DunnVineyards 的整體質素、強韌度及變化就等如 1.5 倍的 Robert Mondavi , 質素可說是壓倒性的技術性擊倒。

 

w8

有了第一輪的結果 , 若果第二三輪都以這樣比拼的結果都會近似 , 亦沒有什麼新意 , 所以轉一轉玩法同莊不同年的自我比拼。

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 Reserve 1986

Robert Mondavi Cabernet Sauvignon Reserve 1987

大家一睇即時會想同莊咁近年份 AM 有無搞錯??

其實這兩個年份代表着兩種不同釀酒方法的年代 ,  Robert Mondavi  75 – 86年期間會在釀酒時加酸 , 用小木桶存釀及 Filter , 而在 87 之後在釀酒時不再加酸及轉用大木桶存釀及 Unfiltered 這手法的改變在 Wine Style 中有多大分別呢?

1986 那支風格明顯與 1978 BV 1973 十分接近 , 鮮美的梅子加上明媚的果酸 , 木桶元素鮮明 , 入口時味蕾感覺會由脷尖伸延至喉底像流水一樣 , 酒味偏向陰柔而主要走清新自然路線。

當試 1987  , 味蕾感覺竟然從脷面兩邊擴散至口腔兩邊 , 因為沒有加酸的關係所以沒有 86 那支像 Backbone 般的伸延感 87 因用大木桶關係感覺上比86 那支更有結構及規模感 , 感覺開始有大酒的雛形。有得有失結構及規模感大了 , 但中尾段的步伐卻顯得有點散亂及 Out Focus。

這兩支酒若 Blind Tasting 大家一定估唔到竟然會是同莊及年份只相差一年。我覺得 86 祟尚清新自然 , 有點像小家碧玉的影子 , 87 多了構模開始變成有型有格的明媛 , 但這種形格下卻再也看不到那清純本質。 這種進化不難明白 Robert Mondavi 的野心其實是想將酒變成一支大酒 , 並朝着這方向推進至世界葡萄酒舞台與法國頂級酒分庭抗儷。辜勿論成敗 ,  他這種改變對加洲酒日後的發展可說是影嚮深遠。

w9

第三輪是

Dunn Vineyards Napa Valley Cabernet Sauvignon Napa Valley 1994

Dunn Vineyards Cabernet Sauvignon Howell Mountain 1985

Dunn Vineyard 兩個產地 Howell Mountain Napa Valley 的比拼 , 兩支酒除了 Label 不同外 , Napa Valley 是錫紙封口而 Howell Mountain 則是用臘來封口 , 所以十分易認。

94 一落杯就全程大放 , 濃郁而富深度的熟果香、Spice、皮革、雪茄盒 ; 圓潤豐滿的酒體 , 甜中帶酸而有層次的果甜味 , 木桶元素與果味 Well Integrated , Mint & Mocha 咖啡的變奏 , 堅實的果味餘韻 , 整個味覺旅程充滿色彩又夠妖艶 , 感覺就像一套 Bollywood 的電影一樣 , 有齊晒所有元素。 無可否認這支酒真的是艶壓全場。

有了 94 這支前車可鑑 , 大家對這支酒  Howell Mountain 1985 更高期望 , 可惜的是這支酒少少Cork , 果味飄散只剩下單寧獨舞。


七支美國酒中有一支衰咗比起上次七支全軍覆沒的已算萬幸。 雖然支酒 Cork 咗但都能夠帶出它的特性。 在地理上Howell Mountain 屬火山地形 , 葡萄園的土質大多是混合紅色黏土的火山灰 , 這裡出產的 Cabernet Sauvignon 風格偏高瘦 , 比較多細節變化 , 除了果味還多些礦石及香料香氣 , 但同時卻又有較狂野緊澀單寧。 Napa Valley 則是在 St
Helena
的東面 , 這裡出產的 Cabernet Sauvignon 風格豐滿圓潤 , 單寧平和就算年青都適合飲用 , 這可以說是這兩支酒的最大分別。

當然那支 Dunn Vineyards Napa Valley Cabernet Sauvignon Napa Valley 1994 成為公認的 Wine of the night。

今次所試的幾支美國酒發覺 舊派有一共通點是它的果味十分乾淨及鮮甜美味 , 而陳年之後亦沒有太多腐木 , Truffle , 泥土的氣息 , 酸度流暢自然 , 餘韻的果味亦有不俗的表現而非木桶粗嚡或苦澀味。

我個人較喜歡舊派的美國酒尢期是
BV 1973 Robert Mondavi 86 , 那種以表現葡萄個性的釀酒理念 , 表現到 Cabernet Sauvignon 這隻葡萄皇清純一面 , (正如我之前說德國的 Pinot Noir 才能試到它的真我一樣)

我個人覺得這風格十分迷人 , 這種風格在現代葡萄酒中已不再復見。另一樣更重要的是我飲完第二天沒有任何頭痛出現 , 可說是逃出美國酒頭痛的宿命。 

w10

最後一支出場的並非甜酒而是一支由香檳渣所釀制的 Whisky 自問唔識欣賞這類高酒精度的物體 , 所以不敢評論。

要順帶一提這晚酒聚的地方 , 這位於荔枝角的工厦內 ………..

餐廳不算很大 , 大約只有十張八張枱 , 裝飾亦見雅緻。
境不錯 , 酒杯也 OK , 最難得是唔 Corkage!!! 

Set Dinner Menu  每位都是三百元左右, 有頭盤、餐湯、主菜、茶啡 , 份量亦足, 在現今物價高漲的市度來說已算是十分難得。

G Gallery

http://www.openrice.com/restaurant/sr2.htm?shopid=18669

荔枝角長沙灣道883號億利工業中心402室

西班牙頂級酒品試會隨想

近年我因工作及興趣忙碌關係已很少出席一些大型的公開品試活動 , 所以當一些酒友見我現身在這個西班牙酒的品試會都感到十分好奇 , 走來問我乜嘢風吹到我來?  我簡單地答一句來學嘢 , 可惜十個有九個半都不信 ………. 

西班牙葡萄酒是葡萄酒世界裡沉睡的巨人 , 歴史悠久而且本土風格濃厚 , 雖然西班牙葡萄酒以往給人的印像是有點過時及老氣 , 但實際上那些沾滿灰塵而被人遺忘的角落裡有很多未被人發掘的驚世佳釀。 近十年間西班牙葡萄酒更值烽煙四起的革新浪潮 , 新派釀酒技術及概念再加上保留舊有傳统風格混合下 , 產生很多有趣而富魅力又有質素的葡萄酒 , 好值得飲家留意。


 大部份人第一次喝到的西班牙酒相信都是來自 Rioja 這地區 , 簡單一點 Rioja 就像西班牙的 Bordeaux 這地區一直以出產經長時間木桶培養的紅酒聞名 , 一些 Gran Reseva 在橡木桶存兩、三年 , 甚至七、八年 , 再裝瓶後最少再儲三、五年 , 甚至十年八年才推出市面 所以買後不須久存即可品嘗到西班牙葡萄成熟又陳年的香氣及口味 , 比起一些 Bordeaux 買回來要放十年二十年才叫適飲 , 在飲家角度來講更覺實際及貼心。  而且在在現時講求 Cash Flow 的商業世界這種傳统方法及堅持實屬難能可貴。


自己對西班牙酒認識不多 , 這些區域性的公開品試能夠用比對方法去了解當地葡萄酒之風格及個性 , 正是一個極佳的學習機會。 今次出席這活動除了品嚐美酒之外 , 我亦希望能為以下問題找到頭緒 , 加深對西班牙葡萄酒的了解。

Tempranillo , Garnacha , Mazuelo Rioja 最具代表性的品種 Tempranillo 早熟、醬果、色淡、酸味和單寧較少 ; Garnacha 晚熟、圓潤、甜美、GameyStrawberry ; Mazuelo 的丁香、草味、高酸 , 加上其他較少品試的葡萄品種 , 它們的風格會怎樣表述及與木桶結合呢?

Rioja 以長時間木桶培養的紅酒而聞名 , 而亦巳釀藏時間來分級 , 由以新鮮果味為主只在木桶中存極短時間的 Joven 年青酒 , 至少兩年以上木桶培養的 Crianza , 至少三年以上木桶培養的 Reversa ; 至少二來三瓶甚至十年二十年培養的 Gran Reserva ; 究竟這幾種分級在酒味的表現有多大分別呢?

Rioja 釀酒常用美國桶及法國桶長時間去培養紅酒 , 所以木桶元素比重很大 , 有些釀酒師只純用美國桶 , 有些則純用法國桶 , 亦有些更是先用美國後法國桶 , 這些桶法我能從酒味中察覺出來嗎?

Rioja 產區有很多產量低 , 種植著珍貴的老樹葡萄 , 對於老樹葡萄那種細線條及 Details 會如何在 Tempranillo Garnacha 表現? 這種會否被木桶元素所覆蓋呢?

整個品試我就環繞着以上的四個問題去探索及收集數據去加強自己的 Data Base , 對於上述四個問題我有初步資料 , 但這些資料十分片面未算 Solid , 所以不想在此斷章取義式作評論。

 

大家一定會問我在場有無好東西? 答案一定有 , 問題是你是否願意付這個價錢去買有些酒品質不俗但可惜香港暫時未有入口商 , 真係揾到好嘢都唔知揾边個幫我入貨。 而現時市面上買到又覺得好飲的 , 大家不妨看看這篇舊文 , 我始終覺得當中所講的價錢合理又十分好飲。 

 由於自己一心試酒 , 加上在場試酒人士眾多 , 人多擠迫杯來杯往亦不太方便拍照 , 所以今次自己無拍照 , 只能夠向酒友 Fai Fai Cafe 借相。

 

後記:

香港的葡萄酒市場雖因零稅而中門大開 , 但近年暢旺的都只是拍賣市場一支獨透 , 一般飲家市場因匯率、最低工資及租金成本不斷上升 , 消費力自己覺得反而有少許萎縮。 傳统法國酒在香港市場根深蒂固 , 同一價錢下法國酒與西班牙酒 , 一般消費者都會選擇較穩陣的法國酒 , 大眾市場有這個觀念是無可厚非的事實 , 雖然近年 “偏飲” 的情況慢慢改善 , 但前路仍是十分遙遠。 我個人覺得西班牙酒要打入香港及大陸市場不能單從 一兩次的推廣活動能改變或帶動。 香港人認識法國菜才繼而認識法國酒 , 例如生蠔配 Chablis , 鵝肝配 Sauternes ; 先認識意大利菜才慢慢認識意大利酒深奧美妙世界 ; 澳門食葡國菜飲葡國酒 ………..我想指出的是香港人的接收模式會先接受當地飲食文化特式食物才慢慢進一步去到葡萄酒 , 再由淺入深逐步升呢。 西班牙酒要在港建橋頭堡我覺得要從美食入手 , 這樣成功的機會一定比單賣酒來得大 , 可惜的是香港這以飲食天堂自居的地方 , 西班牙餐廳數目真是少得可憐 , 少了本土食店的支援 , 西班牙酒要在中港大展拳腳 , 落地開花真是崎嶇難行。

平凡的驚喜 – Domain du Chateau de Meursault Bourgogne 2001

g2

近日通漲加劇銀紙越來越縮水 , 酒價在一連串的連鎖帶動下升了不少 , 以往三四百蚊酒通通變成五六百蚊 , 升幅達 30% – 40% 品酒這生活享受越來越變得奢侈及豪華 , 真懷念早幾年經濟暗淡的物價指數。

 近日摷返支早前買落的平價 Bourgogne 嚟飲 , 發現當中一支質素十分不俗。 清澈明亮的紅宝石酒色 , 芳香幽靜的櫻桃、玫瑰花、梅子 , 果香鮮甜討人喜歡。 入口質感柔韌幼滑 , 果味香氣俱佳 , 酸度適中 , 內容平和而舒服 , 單寧輕巧而恰到好處。 這支 Bourgogne 完全沒有那種堅削、高酸、硬實的弊病 一般的 Bourgogne 開瓶到一小時左右就要飲 , 否則就會变得失衡及難飲。 這支酒我由開瓶飲了小時 , 依然交足功課無乜走樣 , 而後期的單寧變得更實在但非那種粗嚡 , 反而是一種令人舒服的幼滑感 雖然它內容略為簡單  , 尾段略淡 , 收結亦較短 , 但這都是發生在 4 小時以後的事 , 一支 Bourgogne 卻具備了 Pre Cur 級數的平衡性及節奏感 , 而且平易近人又容易 Handle , 作為 Causal Drink 絕對唔會失禮 。

 g3

大家的主意力只留意在 Meursault 出產的白葡萄酒 , 其實當中亦有很多 Hidden Gems 被人所怱略。 而這些 Gems 亦因為無名氣亦唔會有人去炒 , 正是一眾 Drinker 的樂土 , 最重要的是它只是二百零蚊的價錢 , 你仲有乜好投訴?? 

 

酒莊資料

http://www.meursault.com/meursault/uk/actualites/actualites.htm

Wine Supplier

The Antique Wine Company Hong Kong

http://www.antique-wine.com.hk/

7/F Yellow Building , 8 On Wo Lane , Central, Hong Kong   

Tel: +852 2850 5572
Fax: +852 2850 5571

Alex Liu 主題人像系列 (三) 黑白太極

r1

今次除了當初四位台灣女 Model 外亦加入三位本地男 Model 協助拍攝 , 以一黑一白 , 一男一女 , 一剛一柔 , 一動一靜配合連串動作互動畫面更具張力及美感。

這輯相拍攝方法基本上與極限運動那輯大致相同不再重復 。這一組只得單一 Model 以一些 “近似” 太極又 “近似” 舞蹈的動作

 


第二組由兩位
Model 合作拍攝。 一靜一跳躍作對比 , 拍攝重點是捕捉動作的高峰點 , 這要準確的時間掌握 , 用代角度入鏡以表現那股氣勢。 畫面構圖令人感到太極那股

r8r7

這兩張相白色的天加上黑色的山形左右對稱 , 一黑一白形成太極的圖案 , 加上一男一女的動作配合 , 肢體形態 , 取鏡角度以及瞬間捕捉都做到了一張很理想效果。

r6r10

最後一組外藉男模身型極靚 , 動作剛陽有力 , 與女 Model 的陰柔形成強烈對比。大鵬展翅式的跳躍 , 靈巧如兔子的動作 , 畫面尤如巨鷹撲兔 , 視覺效果極之優美。

 

r11

雙目對望左右互踢 , 加上背景的雲彩真是一幅美麗圖像。

  

這輯相雖然拍得不多 , 但拍到的畫面意境優美真的極之滿足。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7867614614/

有些祟尚自然紀實的影友可能覺得這類擺拍太過人功化及做作 , 欠缺真實。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創作與紀實表現手法的分別。 其實每一種手法都有其無盡空間 , 手法沒有什麼優劣之分 , 只視乎你怎樣表達內容而已 處於學習階段的我不會自設框框只局限自在某一類表現手法之上 , 總之有得玩有得影已是好 , 影得到又學到嘢那就有更大得着 , 能夠擁有自己的作品 , 不論好壞那都是一種個人成就及滿足。

經過一天的户外拍攝活動自己真的十分疲倦 , 但晚上仍有最後的一節進階人像攝影修圖技法講座 , 雖然身心俱疲但如此精彩的分享怎能錯過 , 小休一會補充體力就連爬帶滚都要聽埋才叫完滿。

 在講座中 Alex 老師教我們以明度、彩度、色相三方面出解構一張相片的修飾後製 , 他强調只要看得相片他都能將效果完全複製 , 非常厲害。

  

Alex 老師强調他會着重拍攝時將一切做到最好 , 事後只作有限度的修飾合情合理 , 如非必要一張相片只容許自己花幾分鐘的後製 , 否則他寧願重新拍攝過算了 , 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令人尊重攝影 , 這種對攝影的認真與堅持難怪他如此受人尊敬。

另外 Alex 老師講及與 Model 之間的互動互信關係如何建立 , 龍友的拍攝心態 , 攝影新手的迷思 , 專業 Model及"口靚" 模的分別 …………這些題材指出了不論攝影人或 Model 都有他們的其苦與樂 , 相方應用認真、專業、敬業的態度去做好自己本份 雖然自己並非以攝影作為職業 , 但亦很同意攝影風格等如人格的道理 , 不論以攝影作為消閒、興趣、生活藝術或專業都應有其適當的態度與尊嚴。

Alex Liu 主題人像系列 (二) 極限運動

t2

第二天拍攝活動 以極限運動為主題。  Alex 老師帶同來自四位台灣 Model 50 Perfect 的攝影團隊一行幾十人到户外進行拍攝

50 Perfect 團隊為我們 Set 燈佈置 , 拍攝活動分組進行 , 每位參加者都有足夠的空間及機會拍攝 。  

t1

為求效果 Alex 老師為每組設計及親身示範動作 , 每組亦有 50 Perfect 的工作人員協助指導及解釋拍攝要點, 整個拍攝流程非常 Well  organized  我感覺到這非一個自由行拍攝活動而是像拍戲一樣有組織性的團體製作活動 , 整體感覺真的非常過癮。

四位來自台灣 Model 的表現更是令人敬佩 , 她們在 Alex 老師的親身指導下做出不同動作。 為了達到效果 , 爬高爬低、跳躍毫無怨言 , 有時一個動作可能要不斷重複跳幾十次甚至過百次 , 她們依然毫無倦色面不改容 。 

當天拍攝由早上到黄昏 , 加上天公做美天氣好到暈 ,  拍攝地點又熱又曬又無瓦摭頭 , 莫講話她們就連我都覺得辛苦看到她們不斷 Repeat Action 那種認真態度及不錫身的落力演出真的令人感動所以自己亦要好認真爭氣 , 集中精神盡量避免失手 , 而且千祈唔好貪心影到 一、兩 張 OK 就算。 

 今次這個極限運動攝影難度頗高:

t4

大家心想拍攝運動用高速連拍連環掃射一定無死 , 實際上由於要配合燈光同步拍攝 , 高速連拍是不可行的 , 每次只能一槍。  所以要以布列松的瞬間捕捉手法拍攝 , 即是預先做好構圖 , 一切 Setting 妥當 , 留心觀察運動 , 判斷最佳時機 , 然後一案即拍 , Timing 的掌握及反應是成敗關鍵

為求人景合一我們要用廣角鏡拍攝 , 而越 Wide 的鏡畫面張力會更大但亦越難用。 在這情況下一支變形少的 Ultra Wide 超廣角鏡會好啱用。 今次我全輯相只用了一機 (D700)及一支 AFS 20mm f2.8 拍攝。 這支定焦鏡跟了我一段時間較熟識這支鏡視角涵蓋範圍 , 所以較易掌握而能做到應有效果。 

雖然是日光日白拍攝大家不要以為就咁影就可以 , 原因是光差太大假若想拍到個天的雲彩 , 個人就會嚴重 Under 變成剪影。 相反若想個人曝光正常個天就會曝光過度變成一片死白。 若要影到個天的雲彩又要影到 Model 就要運用燈光作壓光處理。 不要以為用閃光燈補光就等同壓光 , 要明白壓光的光亮度要與太陽光平衡 , 陽光越猛相對燈光的火力越強 , (我有一篇舊文講及 壓光技 大家可以參巧) , 所以這輯相全用了高火力 400W的影樓閃燈配合拍攝才能出到相片中那種氣氛及效果。

講到影樓燈當然唔少得無線飛燈 , 佈燈方法角度火力輸出一連串技術問題 , 亦即是用光燈法 。 當日就用了四對共八支影樓閃燈作拍攝 , 加埋燈具道具可想而知有多少器材作準備 ?  所以這輯相的拍攝製作過程真的極不簡單。  

t9

為求相片張力我們常以很低的角度拍攝 , 那種低角度根本是連扒在地上都未夠低 , 就算俾你有直角觀景器都無用。 而且個個拍攝時都頭下 Pet Pet 向上像隻拜神雞一樣十分難看 , 加上爬在地上身體活動亦受限制 , 入鏡角度只得一個缺乏變化十分呆板。

t10

Alex 老師教我們以一種盲拍的方法 , 所謂 “盲拍” 就是完全不看 View Finder  , 眼看 Model 動作变化一手拿着相機對着 Model , 相機跟據 Model 的動作遊走 , 純用感覺去找最佳時機按制拍攝。 由於手持相機活動自由度大大增強角度有更多變化。

t11t6


上面這兩張相片 Model 真的失去平衡而快將跌倒 , 若不用盲拍跟本捕捉不到這角度及時刻。
盲拍對自己是一種很新鮮的拍攝手法 , 就像手上突然多了隻眼而我要透過它去觀看一樣 這方法要好熟識鏡頭及相機的特性 老實講很不容易 , 最初我試拍的期間 Model 不是斬了頭就是無手無腳 , 相片 Out Focus , 構圖散晒。 但多練幾次就慢慢掌握到當中要訣 ,  大家今次所看到的相片 90% 都以這種方式拍攝。這方法亦改善了我相片角度呆板的弊病 , 對自己拍攝手法真的是一大突破。 

整個拍攝活動大家都覺得非常新鮮及滿足 , 中午休息過後又進入另一主題 ……………..

揾兩張玩吓後製

Alex Liu 主題人像系列 (一) 風格想像與實踐

y1

大家都知道AM喜歡人像攝影 , 尢其喜歡一些主題式的拍攝題材。 當我知道台灣很出名的人像攝影師Alex Liu (劉純興) 來香港搞活動 , 心情真是極之興奮雀躍。 原因是 Alex老師的人像並不只局限於美女 Model人像 , 而是揉合了動作概念或主題式的拍攝 , 拍攝題材廣泛 , 創意天馬行空 , 影像效果特出眩目。 上一次Alex老師五月份來香港搞活動時自己未能參與 , 今次他再次踏足香江豈容錯過所以第一時間報名。

Alex 老師今次來港只有週末二天半時間但卻協同50 Perfect 影會舉辦了六個活動 , 行程相當緊湊 , 我一口氣報了四個活動 , 當中包括 :

l     人像攝影的風格、想像與實踐講座

l     主題式極限運動攝影表現拍攝活動

l     主題式黑白太極人像攝影活動

l     進階人像攝影修圖技法講座

在第一節人像攝影的風格、想像與實踐講座中 , Alex老師解釋了不同攝影風格元素

y2

Henri Cartier-Bresson (經典的瞬間捕捉) ,

y3

y5
David LaChapelle
(
的超現實天馬行空創意)

Alex 老師用簡單易明的例子去解構四位攝影大師的風格及其特別拍攝手法 , 分晰了西方及中港台現時流行的相片風格。  (這亦是Alex老師的拍攝思維風格)

 

人像中亦可用不同手法去表達 , 例如完全不加功純以記錄形式的紀實人像 , 祟尚自然流露彰顯真我個性的寫真人像 , 主題或創意式的故事性人像 ……….. 而不論什麼類形的手法拍攝都要着重相片中所要傳達的訊息亦即是指相片的內涵與靈魂。 簡單一點就是你要表現什麼?你要用什麼方法表現?你希望你的讀者獲得什麼?思考清楚 , 創作的理由全部顯現 , 作品要帶給你的讀者無限的思考空間與共鳴感動 , 不再是膚淺的視覺效果與畫面。

y6

我自從學習人像攝影 , 大部份都是複製別人的影像方法去學習 , 自己沒有一套完整的基礎及概念 , 這個講座令我對人像攝影有了一套很完整的觀念及思維方向。

三小時的講座加上Alex老師的生動表述 , 啓發了我對人像攝影有更深入的了解, 真的獲益良多。

我對喬布斯的感想

steve-jobs-5

我相信最近的新聞中沒有比蘋果教主喬布斯(Steve Jobs)的離世更令人婉惜。有人話” 3 Apple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the one that Eve ate, the one that fell on Newton’s head & the one that Steve built”. 可見喬布斯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自己很佩服喬布斯 , 首先我聲明我本身不是蘋果的 Die Hard Fans , 雖然我週圍有很多Die Hard Fans而他們經常對我放毒 , 但我是一個普通的消費者 , 對於新產品 我一般都是冷靜處理 , 觀察一輪真的有需要才出手購買, 我由幾年前玩  Ipod ,iTune, ipone, ipad……….  他每一件產品的出現都改變了我的生活習慣 , 因為它的產品真的很 Cool 。我有時不禁問為何世上只有Apple 能創制出這些產品? 產品沒有浮誇的外表,為何每件產品都是簡單、直接、就手、User Friendly? 就算三歲到八十都能同樣用得開心? 我們享受產品之餘又不會被產品支配 , 又或者失去自我個性? 而價格亦合理。 為何每次都是 Apple 創制出這類產品之後其他市場競爭者才有近似的產品出現? 市場上每日都有很多新產品出現 , 但沒有一些 “Great Product 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難道市場上沒有公司比得上 Apple? 沒有人比得上喬布斯? 我當然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 , 我只能以用家的角度去理解。

Apple 很多產品真正針對用家的使用方便而設計 , 強調這產品能做些什麼能帶來什麼方便 , 而不像一些品牌只追求硬件的先進 , 強勁無敵的裝備配套 , 但到用起來真的用到你火都嚟埋的經驗。 現今的市場上有很多產品刻意扣起某些功能又或者轉少少就當新款 , 目的就是要大家不斷 Upgrade 購買 , 變成品牌的奴隸

企業要賺錢我覺得無可厚非 , 但現今世界掛羊頭買狗肉只顧賺錢不顧道義的公司實在太多 , 又或者只做門面功夫的管治文化 ……………… Apple 那種真正的 以人為本的經營設計哲學正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才能 Win Everybody’s Heart 成為最令人敬佩及衷心追隨的品牌。


喬布斯第二件事令我敬佩的是他在他
最後歲月所做的3件事陪伴家人道別摯友不離蘋果事務我覺得喬布斯是一個成功及快樂的人 , 並不是因為他創立 蘋果這公司反而是他對應了
Andrew Matthew
Being Happy & Follow Your Heart兩本書中所指出的人生快樂的真義。:

  1. Have people in your life who you love and who love you 在生命中有你愛,和愛你的人;  
  2. Spending your life doing things that have real meaning to you 在這一生可以做對你來說有義意的事; and  
  3. Leav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an you found it 你的存在,令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上述這三點看似簡單但實行起上來談何容易 , 一般人可能只做到其中一至二項 , 而以喬布斯這樣位高權重之人亦能貫轍始終做到這三項 ,加上最近重看他逝世以後的專輯及一些銘言 , 我更是由心的佩服。

 

  •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 When I was seventeen,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ere your last, someday you wi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that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 Your time is limited.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 Sometimes when you innovate, you make mistakes. It is best to admit them quickly, and get on with improving your other innovations.
  • Being the richest man in the cemetery doesn’t matter to me … Going to bed at night saying we’ve done something wonderful… that’s what matters to me.
  •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煙花變奏曲大解構

a1

兩年前我第一次看見朋友用如此手法去影煙花感覺上創新又特別。 細問之下知道了大概 , 但自己一直沒有恆心將這概念實行 因為每當我諗起人山人海的海旁 , 又或者早  4 – 5 小時前去尖東海旁霸位 , 又或者一支公去影 (連廁所都去唔到) 的話真係乜興趣都自動熄滅。

 今年難得有幾位影友咁好興致約埋一齊 , 時間又夾到咁正 , 正好將這影法概念落實。  

我相信但凡影過煙花的人都明白拍攝時手忙腳亂的情況 , 基本上當煙花一開始發放就亂晒大籠倒瀉籮蟹。 什麼時候按快門 ? 快門要開多久? 光圈快門點去配合煙花的光度令相片不至 Over & Under?  如何構圖現場環境突變? (因為你會發覺突然前面好多人會雙手舉起相機拍攝 , 無形中前景會多咗好多不想要的東西等一大串問題 ………

回想上次在豪宅凱旋門影國慶煙花已是 2009 年的事 , 當時我在 Blog 中亦分享過我用什麼 Setting , 今次我基本上會用同樣的 Setting , 所以不再重復。

今次用的只是
D300 加一支 18-200mm 天涯鏡 , 當然唔少得支穩定的腳架及快門線。  Filters  , 黑咭全部無用。

a2a3

一切就諸煙花 Show 一開始的頭幾張先影幾張正常的 , 唔好心急先 Fine Tune 吓的 Setting搞好個構圖 Fine Tune 之後開始嚟料玩變奏 ………. 

a5人哋 DJ “捽我就玩 “捽

a6
海膽

a7

辣椒

a9

牡丹

a10

海葵

a11

海葵珊瑚

a12

榴槤

a13

珊瑚

a14

菠籮釘

a16

 

紫貝天葵

a17

皇帝花

a18
海葵

a19

煙花菊

a22

太陽花

a23

向日葵

a24
海膽

a25
煙花菊
a26
浦公英


基本上影果時唔會睇直到影完回家 Upload 去大電腦細看令我驚歎!!!  (這輯可說是我一輯經典煙花照)  終於俾我練成這種變奏拍法 , 而且命中率有成八成半真的好高 ,張張效果都唔同 ,  心情真的興奮莫明

我在 Facebook 中分享數張相片友人當然勁 Like 大讚並要求分享秘技。有咁好嘢 AM 當然不會收埋 , 反正若非朋友提點我亦不可能影到這輯相 , 加上這 Little Trick 又不是什麼天外飛仙絕招殺着 , 而且煙花放咗咁多年睇都睇到悶 , Why Not For A Change!

全輯相片, 大家可用 Slide Function 慢慢睇。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7674746823/

a28


技巧解說 :

今次玩的特別效果我稱之為栘” Out – In – Focus” 簡單即由 Out Focus 轉到 Focus 。

詳細一點就是當快門打開一刻將鏡頭由
Out Focus 手動轉到無限遠 , 轉完就關上快門。  咁煙花的移動光點就會由球形的散景一路收細變成一點 , 形成一個好像花瓣般的美麗圖案。 掉轉來先 In 後 Out 得唔得??  無話唔得視乎你要乜效果 , 上圖是Out – In – Focus ; 下圖是 In – Out – Focus , 大家自己決定。 

原理就係咁簡單但實行起來就有少許要注意。

  1. 大家可能無發覺煙花由射出、爆開、完結有其頻律  (為方便解說我先假定這頻律為秒) 若每張相只影一個煙花 Pattern 的話 , 快門 Set 就最穩陣 (我怕麻煩所以不會用 B 制)。只要 Catch 到這個節奏你就唔會無晒籠。
  2. 決定了快門之後就調整光圈及 ISO 影幾張試試 , Make Sure 個背景光度令你滿意 切記大家是影煙花不是影夜景 , 煙花爆發的光一定强過任何霓虹燈光幾倍 , 所以背景千萬不要太光 , 我一般都是Under 2 級光圈作為基礎。 到時再視乎煙花的明暗效果再即時調整光圈大少去控制。 調控盡量 Set , 如無必要就唔搞佢 , 咁你才可專心捕捉煙花的 Pattern
  3. 基本 Setting 決定後就要先行練習 Out –In-Focus 這套動作 , 要決定用那隻手負責按快門線? 用那隻手負責控制 Focus Ring對焦環? 對焦環要轉動多少 , 轉動快慢 , 點轉法 ……….. 因為每部機及鏡的設計都有分別 , 一切動作要簡單及順手 ,  切記所有動作都要在秒內完成。
  4. 至於煙花上到边個位才按快門 , 點去 Out-In-Focus 咁就要靠自己手眼協調及臨場反應執生了。

整個竅妙就係咁 , 希望大家下次有機會試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