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感覺

人像攝影可說是易學難精的一個課題 , 好多時看到別人的佳作拍得賞心悅目精彩亮麗 , 看似簡單但當自己拍攝時 , 自己卻影到一撻糊塗 , 原本靚靚的 Model 變成呀巫婆一樣。  

有時幫家人或朋友影一些近照 , 影出來不是黑孟孟黃禽禽 , 就是 Cut Cut 腳無咗一捷 , 有時鏡頭變形令到高矮肥瘦變晒形走晒樣 想話幫子女拍一些生活相作為成長印記卻影到鬆郁矇走晒焦。 影一些 Event 活動相就影到好似世界大戰咁七國咁亂 , 慘不忍睹。 原來人像拍攝並不是拍到有眼口鼻有手有腳就叫 ok 要影得好 , 影得靚 , 影得有感覺 , 能夠彰顯個性及唯美真的好花心思及難度。  

好多人唔明白人像攝影之難處 , 以為靚機靚鏡就一定影到張靚靚人像照。又或者見你有部好少少的相機就將你當係攝影高手 , 捉你去幫他們影相 , 你若解釋俾佢聽難處佢可能覺得你唔夠朋友托佢手踭。 所以有時為免失禮街坊友好 , 自己都要學返一兩度散手防吓身 , 這就是我最初學習人像攝影其中一個原因

自從學習人像攝影後才知道要拍一輯好的人像照片真的是一門學問可說是殊不簡單 因為每張相片中所包含的不止是單一人像咁簡單 , 而是人像溶合環境、現場光影、人做光源的配合、畫面構圖、整體氣氛等元素 , 而且當中的變化很多。 簡單一點每一幅都是滙集技術及美學的作品 , 並非一按即拍的龍友糖水相。當一接觸從此就迷上了人像拍攝

其實每次拍攝活動都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 , 自覺在表現手法、取鏡角度、感覺捕捉、環境用光、Model 引導、變化思維上仍有很多改善空間。 有時Model 擺定 Post埋俾我影 , 自己都未必影得滿意。

今次以幾張算是近期自己覺得拍得較好” (不是很好) 的一些小品 , 想與各位分享一吓一些有趣的拍攝手法。  以下的相片除了剪影那兩幅無用閃光燈之外 , 基本上全部都有用閃光燈作補光 有人會問日光日白點解仲要用閃光燈 , 又或者死硬認為拍攝要以自然光才叫靚。 老實講我以前初玩攝影時都有這種想法 , 但這幾年間我學了用燈後才明白更多用光的道理及法則 , 無可否認是若果懂得用燈 , 拍攝創作的空間會变得更擴闊 , 而相片亦有更多豐富的變化。 這個課題當然有很多值得討論空間 , 我希望他日有時間為大家另文作個分享。

b1

這張相陽光透過樹影 , 明暗交待了環境 , Model 在樹蔭下受後側光照射勾出輪廓 , 正常拍攝 Model 個人會黑晒 , 所以我用補光將 Model 照亮 ,  Model 的明與背景的暗產生一種立體層次感。

b2
逆光下的人像另有一種味道
, 逆光很難拍得好 , 拍攝重點是如何測光及用什麼角度拍攝。因為每支鏡頭的視角不同 , 結構不同 , 抗眩光的能力亦有分別。加上現場光的强弱不停在變 , 真的要現場不斷嘗試才能拍得成功。

b3

有時拍攝未必一定要用高反差才靚 , 有時用低反差 , Over少少的手法拍攝亦能營做一在柔情似水的感覺。 

b4

很多人利用波波鏡去影荷花 , 但原來用波波鏡去影人亦有其特別效果。 波波鏡由於是恆定光圈及手動對焦 , 拍攝人像時快門不能太慢拍攝條件受到限制。上面這幅當背景夠光就主體不夠光 , 主體夠光背景又變得很暗起不到波波 , 解決辦法是以背景波波為主要目標 , 人像則以閃燈作補光作平衡這解釋為何咁靚陽光依然要用閃光燈作補光的必要。

b5

用波波鏡加上陽光充的下午 , 將草地及背境樹影變成波波 , Model 身處其中就像在泡泡池一樣美麗。試想若將 Model 換成一個BB囡或兩三歲着裙仔的可愛小妹妹效果會怎樣

b6
這張是在樹林溪澗中拍攝
, 當天密雲而且間中還下着雨 , 光線悠和若純用自然光拍攝 Model 會變得灰灰黑黑 , 唯有以閃光燈輕輕的灑少少光令 Model 身穿的白色衣服有更多細節及自然膚色。這張相我利用樹葉作前景做成霧化的拍攝效果。

b7


這兩度白色並不是陽光
, 而是我將鏡頭貼在竹葉上 , 竹葉面反光所做成的特別效果。

b8

這兩張剪影取自我幫一位拉小提琴的朋友以夕陽之歌 為主題專 , 我利用黃昏 Magic Hour 天上的彩霞作色彩配襯的人像照。 拍攝這題材由黄昏拍到華燈初上 , 自然光不斷變化而人像由剪影到補光亦要因應現場光的變化一路改變調整 , 難度真的十分高。 

b9

雖然拍出來的效果色彩悅目 , (我這位朋友當然極之開心及收晒貨) , 但嚴格來說自己卻並不太滿意 , 賽後檢討發覺自己在用光及構圖方面都犯了很多錯 , 恨心啲講是失晒水準 , 這次失敗另我看到很多自己不足的地方須要改進。

b11

最近亦幫一對夫婦朋友拍攝一輯家庭生活照 , 我在露台上放置了一盞閃光燈模擬一個 Window Light 自然光的效果 , 再在另一边放一盞閃光燈補一補 , 拍出來效果十分自然完全唔覺我用了閃光燈 , 加上夫婦朋友兩人互相的默契整輯相拍出的感覺十分甜蜜温馨 , (夫婦兩人當然極之滿意)

b10


當我為朋友拍攝這輯相時我感受很深 , 我最終明白到什麼才是最美的人像照片。 就以這輯相為例 , 照片已不是平面影像咁簡單 , 而是变成了他們 Part of their good memories 。 我相信當他們十年八年後攞返這輯相片出來回味時 這輯相對他們的意義會比黃金更珍貴。  


我學習人像攝影目的並不是要影美女 Model 或性感比堅尼
, 而是影這類充滿個性而又真情流露的生活相。

基於這點我對人像攝影有了一個新的看法 , 我會為家人或好朋友影一些充滿美感的人像照片 , 為他們及自己留下美麗的回憶。

 

If You Wish ……………..

c1

在大自然的定律中你首要先播種, 假以時日後才會有收成 , 同樣道理當你想得到什麼樣的對待 , 首先要先學會怎樣去對待別人 , 假以時日那你將會得到回報。

這沿用千年的自然法則在現今講求速食 , 萬事都以商品化的思維邏輯 , 只講權利 , 忘記義務 , 急功近利 , 乜都攞到盡賺到盡的心態來說 , 有些人會覺得這些老生常談過時 , 並以 “飛甩老土” 的態度去面對  ……………….

我總覺人與天比高與大自然競爭 , 雖然可能贏得一時但到头來自食惡果 , 反而會得不償失 。 所以 我依然崇尚持這些 “老土” 法則 。

If you wish to be respected, then be ever respectful.

If you wish to be understood, then sincerely understand others.

If you wish to be appreciated, then be ever grateful.

If you wish to be loved, then give love in each moment.

If you wish to be wealthy, then act to create real value.

If you wish to learn, then take time to teach.

If you wish to climb higher, then life others up.

If you wish to be wise, then share what you know.

Whatever you wish, life will surely give it.

What you must do, though, is to truly live it.

There is so much to live for and so much to see.

You will have whatever you are willing to be.

二維平面太古坊

d1

所謂二維平面就是點、線、面、體中的點、線、面”  ; 即只有面積 , 沒有立體。 二維平面攝影就是怎樣將點、線、面的構圖作為元素去拍攝。

太古坊這個大家每日都經過的現代建築商厦 大家一定估唔到太古坊與二維平面拍攝有什麼關係 , 而就今次的攝影練習就在太古坊內進行。

d2

大家未必知道原來太古坊內可以影到咁多有趣的光影、線條、幾何的圖案影像。當然若非導師事前指點及提供一些 photo samples 示範大家亦未必知道怎樣影法。  我當然唔希望跟 Sample 照板煮碗完全複制 , 所以看過 Sample 後大概知道一些概念就用自己的方法去拍攝。

 

d3

今次最難的是怎樣將平時見慣見熟平平無奇的景像化成一些二維平面或光影的有趣影像 , 這可說是拍攝思維上一次大衝擊。

拍什麼? 怎樣去拍? 從那角度去拍? 用怎麼手法表達? 走寫實定抽像? 怎樣去將平凡影像加以變化? 這亦是自己第一以這種思維拍攝。  整個拍攝過程有如在黑暗中摸索 , 每張相片都要不斷思巧及嘗試 ………..

d4
就如這一盞壁燈

d5
若改變視角由下而上拍攝就能看到圓形、長方形、平衡線、三角形
, 虛實光影線條這麼多東西。

d6

線條

d7

銀色水形雕塑反映牆上的直線牆身變成有趣的線條幻象。

d8

光影 – Happy Together

d9

鋼面平淡無色的虛幻與牆上色彩的作為對比 , 人只是填補空間的陪襯。

d10

方形思巧

d11

 

這張是自己頗喜歡的作品 “I am watching you ……….”

神高高在上冷眼看着人
, 而背景的壁畫像有如人的思想靈魂。

 


若大家到過現場就會明白這幾幅相幾難影。

d12

要將這個幾個花瓶拍成一張現代畫一樣 ……..

d14

利用多重曝光從不同位置拍攝同一件物品 , 產生出一幅有如現代新派畫般的影象。 畫面中的斜線是天花的風咀 , 巧妙地做成線條分割。

d15

同一位置用不同方式表達 , 第一張寫實方法 – Shall we dance?

d16

第二張動靜對比

d17

第三張明暗光色

 d18

第四張抽象色彩 , 你看到乜就是乜。

同一件東西都可以用唔同手法去表現。而今次所用的器材簡單過簡單 , 除了 I am watching you 用焦距問題用了支70-200mm 外 , 所有相都是用一支 18-70mm kit 鏡作拍攝 , 而拍攝時間為下午。

 

這是一次很有趣的拍攝練習 , 姑勿論影得好唔好都對自己的攝影眼開啓了一個新天地。

儀態萬千的公爵夫人 Irvine "The Baroness" 2005

c2

AM 的獨立酒評中很少出現澳洲酒 , 並不是代表澳洲酒品質有什麼問題而是每個人都有些個人偏好 , 澳洲以豐滿壯大的 Shiraz 品種聞名 , 自己不特別偏好 Shiraz 也不崇拜豐滿壯大風格的我 , 對多數澳洲酒提不起太多興趣 , 若能令我肯動筆去寫的必是一些有趣逸品。

這天閒逛酒舖 , 老闆特意推薦這支澳洲酒我品試 老闆一向知我的偏好及口味取向 , 但他飲酒無數揀酒眼光獨到 , 每次他介紹的都不乏平靚正好嘢 , 加上這酒價錢三四百蚊不算貴一試無妨。

這支酒處理可說是簡單過簡單 , Screw Cap 一開原瓶唞氣半小時左右就可以飲。唞夠後落杯花香果香四溢 , 那種優雅香氣感覺上似一支唞夠氣盛開的 Ducru Beaucaillou , 我登時眼前一亮。  入口那濃郁而柔美的果味 , 平順幼滑的酒體 , 細緻均衡的單寧 , 流暢自然的果酸 , 恰當的結構完全沒有澳洲酒那種過熟、強勁、豐滿厚重如轟炸機般的感覺。 

通常我飲開的澳洲酒在開瓶後小時打後就無乜變化 , 但我飲這支 Baroness 小時之久在這段期間不論香氣及酒味方面都不斷變化熟果、布冧、黑加侖子、蕃茄、乾玫瑰花、咖啡、杉木真的令人飲得十分舒服。雖然它的甜度及在餘韻上有點 Heat 仍有點澳洲酒的影子 , 但在香氣及果味感覺上卻十分 Pomerol St Emilion 的風格 , 但卻又沒有 Pomerol St Emilion 那種硬而帶澀的單寧 , 它既非 Bordeaux 也不很澳洲的典雅細膩風格令人難忘。雖然已過中秋但未有什麼秋意天氣還是那麼熱 , 一般情況下若支飲些厚重濃郁的酒款好易令人產生厭倦 , 這支 Baroness完全沒有這種厭倦感 ,


自己喜歡這酒的原因
:

1. 難得在澳洲咁熱的地方能釀出如此優雅 , 有果有酸平衡性好 , 層次俱佳又不是碩大無朋的酒。 (酒的酸性成為支酒平衡性及層次的關鍵完素。)

2. 能表現到成熟 Merlot 那種柔美、甜潤回酣個性

3. Handle , 以咁嘅價錢質素來講真的是抵飲。


自己覺得它不足的地方
:

1. Merlot 甜潤回酣未夠強 , 酒的 Complexity 不是很多而且中尾段跌得頗快 , 畢竟這只是一支 Daily Wine。我相信 Grand Merlot 會更正 , 老實講 Petrus 都是貴在這些元素。

2. 餘韻有少許澳洲酒的熱熟感覺

3. 在這次品試中未能察覺它有很大的 Ageing Potential

 

這支 Baroness Merlot 為主再加 Cabernet SauvignonCabernet Franc 來釀造 , 酒莊主人 James Irvine 已達76歲高齡的他鑽研探索 Merlot 品種長達30年之久 , 充份了解葡萄園的土壤含有許多砂礫並帶有酸性  , 加上 Irvine 酒莊的秋天非常涼爽 , 導致葡萄晚熟的特性 , 才創造出這支如此風格的 Merlot 而同莊的 Grand Merlot 19921997年份二度擊敗 Petrus  榮獲全球最佳 Merlot 殊榮 , 可說是澳洲酒的另一個傳奇!(92 , 97 兩個是 Pomerol 的弱年 , Merlot 大多數偏淡 , Baroness 以其成熟果味勝出並不算什麼出奇。)  這個 Selling Point 只能作個參巧 , 這支 Baroness 整體質素十分不錯 , 但與 Petrus 始終有點距離 , 尤其在 Ageing Potential 及成熟後那種細緻上 , 不過以此價錢我又覺得好 OK。 AM 一向本着有好東西不論國界的原則一定要分享一吓。

酒莊資料

http://www.irvinewines.com.au/wine/?view=2

Wine Supplier

Wine Culture Ltd

http://hk.myblog.yahoo.com/appellationcellar

Tel : 2810 1186

美酒開合難完美 , 月缺月圓總有時

e1

臨近中秋一班酒友又再次聚首一堂 , 這晚三白五紅一甜酒除了一支由酒友進貢的法國白酒外其餘清一色都是意大利酒。 而當中又以意大利中部 Toscana 區中的 Montalcino 為主。

Brunello di Montalcino Toscana 中的一顆明星 , 以其特別深厚的果味 , 强勁口感 , 單寧緊澀 , 均衡密實亦是意大利唯一可以和 Barolo 相提並論的紅酒。Brunello di Montalcino 風格強硬 , 規定必須在橡木桶內培育兩年以 , 而在採收之後第五年才能上市 , Riserva 等級要等到第六年才能上市。一般年輕的 Brunello di Montalcino  口感較為堅硬 , 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展現豐富的香氣柔潤軟化的單寧。

這晚所試的是老牌酒莊
  Biandi-Santi Banfi , 究竟這兩個酒莊如何演譯這地區的風格呢?

e2

所有酒全部預早一天送到餐廳 , 紅酒都在下午 1600 hrs 開瓶 , 除了一支勁嘢 Biandi-Santi 要落  Decanter  外其餘四支 Banfi 都只作原瓶唞氣。

e3

未入正題之前先試兩支產自意大利東北部 Friuli 的有趣白葡萄酒。

e4
2004 Gravner Breg- Sauvignon, Chardonnay, Pinot Grigio and Riesling Italico.

這支由多種混合葡萄釀製的酒顏色金黄得出奇基乎接近橙黄色一樣。 香味真的是難以形容的複雜蜜臘、杏汁、核桃、濕石、麻油、花香、果皮、Apricot …………. 香氣混雜難以區分。 入口果味中帶點  Spicy , 密度很夠 , 礦物感及火石感貫徹中後段及帶少許 Mineral 鹹味甚至有點麻油的錯覺 , 酸度要在放暖後才明顯浮現 , 餘韻有種淡淡的 Tangerine 的酣味

2004 Gravner Ribolla Gialla – Ribolla Gialla100% Ribolla Gialla

我之前飲過這支酒  2001 年份 , 這支由原生於希臘的葡萄 Ribolla Gialla 釀製的白葡萄酒風格非常特別 ; 這支酒的酒香及味道跟 Gravner Breg 有八成相似 , 分別只在由於是單一葡萄關係 , 這支的果酸線條更為明顯及幼細。 個人來說比較喜歡這支 , 順帶一題這支酒不宜雪得太凍否則表現會變得很收斂。

酒莊資料

http://www.italianwinemerchantstore.com/investing/landmark_wines/gravner_breg_anfora.html

e5

2007 Y (White wine of Ch. d’Yquem)

這支酒  Label 簡簡單單只有一個 Y 字加個皇冠 , 這其實是 Sauternes 中的極品  dYquem 出產的乾白酒。 這支Y 50% Over-ripe Semillon 50% Over-ripe Sauvignon Blanc 釀製 , 所用的葡萄全部來自出產  d’ Yquem  的區域 , 而且並不是年年都有出產的酒款 ,簡單一句就是一支不甜的 dYquem。如此來頭價錢當然不會便宜。

要品嚐這支白酒最靚的地方切記支酒真的不能雪得太凍 , 老實講我覺得當它暖至室温 (甚至唔凍) 真係最香最好飲的。 酒香散發看滴金那種蜜糖、椰子、石榴、花香 , 少許 Rubbery 芳香誘人。入口柔軟像棉花 , 果味中帶着餘糖那份甜美 , 酸度優美平衡 , 真的美得令人心醉。

 

e6

1987 Banf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1995 Banf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進入正題第一對意大利紅酒是來自 Castello Banfi 的一對 Brunello di Montalcino 兩個不同年份。兩支都是 100% Sangiovese

e7

1995 – 深紅酒色 , 芳香的黑車尼子、乾玫瑰、Herbsherbal , 香味十分有立體感 , 濃郁而細緻的果味。難得是果味、單寧、酸度、複雜性都有不俗的平衡性及 Well Integration , 亦保留  Young Wine 那種活力 , 剛柔兼備易飲好飲。

e8

1987 – 昨支有少少 Corked 雖然令到果味有少許流失 , 但亦能察覺到那份 Well Integrate 的平衡性。

e9

這兩支酒都十分可口 , 而它們今次另有一特別任務就是用來配搭三種不同的食物芝士、腐乳及皮蛋。

 e10

大家一定會好奇怪為何會有如此安排 , 其實這並非什麼 Food Matching 實驗只是酒友覺得這三件食物都極之好味帶來給我們品嚐罷了。 皮蛋是來自鏞記的供應商 , 一隻像雪糕般的軟芝士及一瓶原藉台灣的極品腐乳。

三樣食品之中尤以那腐乳最為搶鏡 , 那種絲綢一樣的細滑 , Melt in your mouth 的軟綿及豆香味 , 鹽分恰到好處帶少少麻油的芳香 , 而最攞命的是鹹中竟帶點甜 , 真是極品中之極品 , 係好食到唔停得口食過返唔到轉頭果隻。

用腐乳來襯兩支 Brunello 亦是最出色的 , 尤以配襯 95 那支效果最好 , 原因是 95 那支果味較濃及突出 , 而腐乳那種豆香麻油及甜度都能在 After Taste 中延長及勾起。 雖然腐乳的 Soft Texture 多少會淹過 Brunello 那種 Well Integrate 及平衡性的優點 , 但整體來說都算十分不錯的組合。

 e11
 1988 Banf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Poggio all’Oro Riserva

 2001 Banf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Poggio alle Mura

第二對是同莊高級板本 , 大家同樣是 100% Sangiovese 釀製 Poggio all’Oro Riserva 來自單一葡萄田而只有好年份才有出產。在本桶中釀藏 30個月再 Bottle Aged 12 – 18 個月差不多共年才出廠。Poggio alle Mura 90% 酒液在法國桶中 24 個月熟成而其餘的 10% 則在 Slavonian oak casks 內熟成 , 兩種混合後在再在  Bottle Aged 12 個月才出廠。

  e12

兩杯酒用近似的手法釀製 , 共通之處是大家都有非常深的顏色。果味帶點熟布冧、醬果、濃郁而帶甜的果味 , 甘草、杉木等木桶元素來得相當細緻 , 酒體醇和自然而且充滿活力 , 餘韻十分悠長。

e13
至於
1988  2001 的分別在於 88 那支內涵更深及複雜 , 像鑽石一樣更 Clean & Clear , 酸度鮮明 , 雖然支酒已有廿三年但依然非常年青。而 2001多了點 Spicy 及蛋白感覺。

四支 Brunello 不論新舊都十分好飲 , 更難得的是不論新舊年份 , 那份 Well Integration Balance 都做到一樣咁細緻 , 並非一些新酒般單寧、果味、酸度都是分開一舊舊要等上十年八載才能做到那種融和。 若以喜愛程度排列我會以 88 , 95, 2001 , 87 有少少 Cork 影響否則會是排行第二。

酒莊資料

http://www.castellobanfi.com/tastroom/index2.php

e14

2004 Biondi S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Riserva

最後一支是意大利傅奇之一 Biondi S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Riserva , 我兩年前飲過一支 1997 , 那次真的要唞佢一日先叫有啲嘢睇。 今次雖然唞了差不多小時但仍然未開要我用特殊手法摧谷才能解開少許它的神秘面紗。

香氣帶新鮮車尼子 , 乾花 , 煙燻及 Spicy ; 入口酒體輕盈 , 酒味中帶點果甜味 , 支酒尚未開放但仍然感到它那種 Well Integrate & Great Balance , 有少許 Mineral ………. 它就像一個孤傲不群的隱士 , 孤獨得難以令人捉摸及有很大距離的感。 上次我用了 到不了 這首歌來形容它 , 到了今天給我的感覺與兩年前的可說是十分相近。 

 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擺佢幾十年才飲?  我當然不會 , 我怎知我自己幾時會用盡 Quota?  所以若然時機適合的我一定會飲咗佢 , 問題反而是我怎樣處理支酒  Let the wine speak 我想我若真要看清它的真面目 , 我會將佢 Decant一日 (24 – 30 hrs) 起碼 , 我相信未必有人肯認同自己的想法 , 怕開得太耐支酒謝咗咪好嘥。當然我亦非瘋狂但試想若果一支酒稱能 Aged 四五十年 , Decant 它四五十小時根本不會是問題。

記得我開
Blog 第一支酒評 Serpico Feudi di San Gregorio 2001 只是一支 IGT 都可以 Decant 48 小時 , 我堅信 Biondi Santi Brunello di Montalcino Riserva 這傳奇之酒無理由差得過佢。 路遙知馬力 , 日久現真心 , 一支靚酒同人一樣若不能經過時間的考歴怎能見之珍貴。

e15

Masi ReciotoMezzanella 1976

這支甜酒在上月的酒聚中已飲過 , 今晚再出現原因是用它應節來襯一襯月餅。

e16

配襯結果是可以但自覺並非絕妙 , 原因是白蓮蓉的質感厚重而且甜 , 甜酒的 Body 相比下就如重量級拳手對着中量級拳手一樣 , 頓位差一倢。一支酒除非甜如 Sauternes 一般否則很難去抗衡月餅那種甜度。 當然不要誤會 AM 叫你咁富貴用 Sauternes 去襯月餅 , 這只是一個容易令人理解的例子吧了 , 其實甜鬥甜亦非理想 , 以健康為重吃得太甜始終都不是太好。這支甜酒都是用來襯芝士效果可能更突出。

e17

中秋又到順道祝大家中秋快樂

就算生命有些事未能完滿美好 , 也要盡量令自己以樂觀的心情去面對 ,

反正好日子苦日子都要過 , 不如令自己過得開心一點

蘭桂坊飲食節試菜預演

f1

我相信香港人無乜邊過會唔識蘭桂坊這個地方 , 這短短的幾條街真可說是揚名國際的一個香港著名景點 這地方之所以成功除了它集中了不同類形的食肆酒吧這些硬件外 , 在軟件方面  LKFAssociation  經常搞一些主題活動為區內注入一些活力元素 , 令這區永遠充份表現香港那份不夜天  City Never Sleep  的魅力。

 f2

這晚我接到  I Love LKF 的邀請為一個 LKF Festivalof Wine  event 並與一些  Food & Wine Bloggers  進行交流及試菜。  試菜在三間餐廳進行 , 每間餐廳負責 一兩 味特式菜並配以葡萄酒做  Food & Wine Pairing


前幾年當我參加  LKF  活動時 , 大多數都只是  Wine Tasting  一類 , Food   Food  ,  Wine    Wine 兩者是分開的。

今次搞
Food & Wine Pairing 是一種進步 , 因為 Food & Wine Pairing 簡單層面是一種飲食享受 , 若深入一點絕對是一門學問與藝術 , 要將兩者配搭得一定要經由資深廚司及酒商或侍酒師共同試驗探索的成果。

就今次品試而言我覺得他們真的做得不錯。
品試詳情將為大家一一解構。

f3

我們第一站在 Goccia 進行 , 首先由 Product & Marketing Manager,  I Love LKF Christine 作個開場白及活動簡介。

f4

除後由 Executive Chef , Chef Fabrizio 為我們介紹當晚菜式。

f5

第一道菜是 Sardinian Smoke Sworfish Roll with Fennel and Mini Ratatouille 配以意大利 Prosecco Di Valdobbiadene Col de’Sallici

f6
一如以往先試支
Prosecco , 淺黃酒色泡沫非常幼細 , 柔和的花香夾着青蘋果、柚子、青檸的清新果鮮味 , 口感清爽 , 酒體有不錯的密度 , 果酸怡人。 意大利的 Prosecco 的清新鮮爽充滿跳躍活力, 內容雖然簡單但作為 Pre dinner drink 卻恰到好處令人心曠神怡。

當配以由意大利 Sardinian 出產味道略鹹的 Smoke Sworfish Roll  , 果酸平衡了魚卷的煙燻及鹹味 , Prosecco的果味因有魚卷的鹹味得以提升 , 果味比之前淨飲時更豐富及實在。 另一方面借助 Prosecco 的泡沫將 Smoke Sworfish Roll 的魚韻擴散了整個口腔 , 簡單的配搭卻是出色的效果。Smoke Sworfish Roll 偏重煙燻及鹹味菜式中沒有附上任何酸醋類醬汁 , 聰明地留一空間俾 Prosecco 的果酸上位 , 亦不至因為醋酸汁料而搞亂酒的平衡 , 這一着避重就輕當然是經過精心的安排。

 f7
第二道菜式
Spaghetti with Sicilian Red Prawns Cherry Tomato in Spicy Tomato Sauce 配以 Bramito del Cervo Chardonnay IGT 用一個輕盈的意大利 Chardonnay 去配一個汁醬濃郁帶點辣味的意粉 , 這個配搭看來難度不少先嚐嚐 Wine Style 再說。

f8

淡黄而略為 Watery Rim 的酒色 , 酒一落杯我覺得 Over Chilled 少許 , 香氣不太出 , 待酒放暖後散發白花、柑皮、梨子的芳香 。酒體並不算肥大但密度相當高, 口感豐滿實在 , 木桶感覺輕盈酸度柔順細緻。 Wine Style 簡單易明 , 雖非野艷迷人卻是平易近人的一支白葡萄酒。

講返菜式 Spaghetti  真的名符其實 Al Dente 彈牙兼有咬口 , Cherry Tomato 鮮味自然略為搶了 Sicilian Red Prawns 的鏡 , 但最精彩反而是那個 Spicy Tomato Sauce 我以前講過辣有很多種表達方法及層次變化 , 四川的麻辣在於其霸道 , 印度的辣那漸進式的後勁, 日本 Wasabi 的辣像煙花爆發般只在於一瞬 , 一般的辣都很強勁而又重身 , 但今次 Spicy Tomato Sauce 這個辣就表現出一種輕盈 , 就像潮水泊岸般輕輕的進退有致, 可說是辣得非常斯文及舒服。 要提一點的是我並不是一個很食的辣的嗜辣一族 , 這個菜式的辣令人感到的是一種Spicy 而非 Hot  Bramitodel Cervo Chardonnay 配上這咁有特色的菜式又如何呢? 酒的豐滿酒體對衡了 Cherry Tomato 的汁醬密度打開了一個溝通橋樑。 酒的酸度將汁醬的Spicy 進一步的昇華 , 原本只在脷上及喉底的Spicy 被酒液帶滿了整個口腔 , 令那種輕巧的 Spicy 由平面變成了一種立體感真的非常正斗。

f9

進入第三度菜是 Fillet of Red Gurnard with Florentine Panzanella and Fish Soup Reduction Sabazio Rosso di Montepulciano DOCF 2008

紅葡萄酒中的單寧永遠是新鮮海鮮的死敵 , 加上濃郁的果味及酒精度好易令海鮮出現一種難吃的鐵銹及魚腥味。他們敢用紅葡萄酒去襯魚絕對是藝高人膽大的表現。
 

f10

當我試支 Sabazio Rosso di Montepulciano 時我即時便明白玄機在那裡。這支酒的 Wine Style 有點似一支簡單的 Burgundy ,  當中單寧很輕 , 酒味中帶一種 Sweet Fruit 的醬果味 , 酒的酸度亦柔順 若以Wine Appreciation 的角度來說這支酒的 Wine Style 很似白葡萄酒 , 可說平凡過平凡 , 但偏偏這種無乜個性的風格正是 Food Wine 的上佳條件 , 因為若酒的個性太強反而會同食物衝撞及互搶難以和諧 , 這種君臣之道其實同人夾人一樣。

Red Gurnard
的油香肉嫩當然是主角 , 配襯的酒絕不能將這重點覆蓋否則就不是理想配搭。這支 Sabazio Rosso di Montepulciano 低調得來恰如其份 , 它的果味為魚肉加添了鮮果的 Flavor , 而酸度亦將魚肉中的油香韻味得以延長 , 這高難度的配搭又輕易過關了。

f11

離開第一站之前 Chef Fabrizio 更送上一客美味的甜品 , 真令人唔捨得走。

f12

第二站是 La Perouse

f13

 在 La Perouse 我們的主菜 是 Grilled Baby Lamb Chops Served with Pan-fried Potato Slices and Baby Carrots in Rich Rosemary Gravy & Vinegar Sauce 配以 Kressman Bordeaux Chateau David Cru Bourgeois 2008

f14

由於我們在第一站逗留得太久 , 所以當到達 La Perouse 時餐廳早已將 Chateau David 開瓶唞氣Over Breath 咗少少, 所以在配搭主菜時表現有少許失準。 幸好餐廳有第二支剛開瓶不久的 Chateau David 作為後備 , 我一試真是一天光晒。 濃郁的布冧、黑加侖子、焦糖及香料正是 Typical Bordeaux Style , 酒的單寧出奇的平和 , 濃郁的果味加上 Spicy 正好與 Lamb Chops 的肉汁及 Grill 的燒肉味相襯 , 同樣地 Juicy 的肉汁亦能與酒液涵接 , 伸延了羊架的餘韻 這種紅酒配紅肉基本上是無乜走雞的 Pairing

 

f15

吃完主菜轉到第最後一站 Robata Zawazawa

f16

這餐廳主打串燒和燒物 , 地方雖然淺窄 , 但勝在可與廚師近距離接觸 , 有如致身於東京小店。我們在這裡並非食串燒和燒物而是甜品及 Cocktail

 f17

Houji-cha Pudding with Kuro Mitus Honey and Pop Rice Pop , 日本的甜品當然不同西式甜點那樣多變及精美 , 但卻流露出一股樸實無華的窩心感覺。


f18

老闆親自為我們調配兩款 Haku Bai – Plum Sake Cocktail

f19f20

我自已選了一杯紅色的梅子 Sake Cocktail , 呷落口梅子的鮮甜及 Juicy Acidity 混合 Sake 的勁度 , 就像櫻花樹下武士一刀般清脆有力又帶幾分淒美。以這杯 Cocktail 作為這晚品試的結局 ,
精彩之餘亦一陣清爽痛快。

大家可能次次睇完我的酒食評都只係得個恨字 , 大家若對這個活動有興趣可在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六下午 2 pm – 7pm 買票親身一試。

總括來說當晚的幾個 Pairing 我覺得做得很有水準 , 我深信這是無數次試菜及 Fine Tune  的結果 , 身為葡萄酒愛嗜者自覺這是一種進步。 而蘭桂坊作為香港飲食文化的一個創意先驅若能將  Food & Pairing  的概念貫徹實行 , 每間特色餐廳有其獨特而別具風味的酒食配 , 這種進化我想信能曲線影嚮本土的飲食文化甚至慢慢將這潮流伸延到國內 , 為飲食文化翻開新的一頁。

你在何方 Geo Tagging


大家一定認同與家人及朋友去旅行是一件極開心的事 ,既然是 Good Memory 就應好好保存作為日後的生活回憶的一部份。
每次外遊歸來 , 最頭痛的莫過於要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一大堆相片 。篩選、整理及將一些相片歸類 , 做 File 注解 , 以便日後觀賞時有所依據。 (以前菲林年代我們更會在相片背後寫上年月日及在什麼地方拍攝等資料註解 )。有些朋友會視這是一種樂趣 , 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幾費及真須要閒情來處理的一件事 , 有時擺埋咗幾個月之後都未攞出來搞  , 美好回憶慢慢隨時間淡化 

我相信大家都可能遇過一種情況就是睇返以前的一些旅行相片時 , 一些非著名景點的地方會唔記得張相在什麼地方拍攝? 上述這些問題究竟有沒有一些較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呢?

a1

進入數碼年代 , 現在相片資料中已有齊拍攝日期、時間以及一些相機 Setting 資料 , 而坊間亦有很多相片管理軟件協助我們管理分類相片 , 真的比以前方便得多了。 但始終覺得有一點不足的是 Geo Tagging 還未普及到变成基本功能的一部份

a2

什麼是 Geo Tagging ?
簡單一點那就是拍攝地方的經緯坐標資料。  原理是透過一些外置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裝置 , 接收天空上的衛星訊號 , 經幾何運算後定出你當時所在位置 , (就像你用手機板 Facebook, Check In 功能一樣方便) 你拍攝時這些資料可經過相機滙入在相片資料檔中 , 當你透過一些軟件就可以即時在 Google Map / Google Earth 中顯這張相片在什麼地方拍攝 , 誤差不少於 10M 而且非常直接及準確。

Sound Cool!
有了 Geo Tagging 咁以後就唔會唔記得張相在那拍攝了。

a3

大家不要以為 Geo Tagging 好複雜 , 其實只要插上一個 CF Card 咁大的 GPS 裝置 , 揾個露天的地方等 GPS 裝置進行第一次定位 ( 5 – 10分鐘) 就可以使用之後由得 GPS 裝置長開到一整天拍攝完畢才関上 GPS 裝置那可 , 無乜嘢要 Set 要做可說是即插即用 Plug and Forget , 而在相機中更可以即時看到坐標資料。

 

 

市面上一些大牌子的相機有原廠的 GPS 裝置可供選購 , 亦一些雜廠牌子的 GPS 裝置供不同型號相機使用 , 可說是十分方便。這些 GPS 模組因要連接相機因此要買專屬相機型號 , 而這些 GPS 模組會由相機中取電 , 雖然它並不算太食電 , 但始終帶備多一兩舊相機以防萬一。


 a6

對於相片管理及執相我以前亦分享過我所用的超好用軟件 Lightroom 3 , 而當相片存入 Lightroom 3 中巳出晒所有 GPS 位置 (上圖黄色部份) , 再按下坐標位置旁的小箭嘴 , 即時會在 Google Map 中彈出拍攝位置 , 簡單到無朋友 , 我真的愛死了這功能。

a7

一些免費軟件如 Nikon ViewNX2 , Opanda 都有近似功能。

 a8

假若自己手上只得一部 DC又或者部相機唔 Support  Geo Tagging 咁又點呢?

當然最簡單是買部有內置 GPS 接收器的 DC不過這類 DC 仔的 GPS 模組較為食電 , 長用 GPS DC仔會好快無電。

 a9

另一種玩法是購買一個 GPS Logger  , 這小東西就像鎖匙扣般大小 , 開着它掛在手袋或背囊外 , 它就會定時 ( Set 由每 1分鐘至 60分鐘) 幫你記錄一次坐標。 這些 GPS Logger 好慳電基本上差滿電足夠一天使用。 回到家中將 GPS Logger 連接電腦及專用程式就會將整條路線在 Google Map 中畫出來。 再將相片滙入就會進行自動配對 , 這樣 GPS 的資料就會加入相片中。 

GPS Logger 的好處是 Logger 不用連接相機 , 基本上一 Logger 可以配很多牌子相機甚至手提電腦這些 GPS Logger 的接收力不俗 , 尤其一些用較新的晶片的型號 , 一般在私家車或旅遊巴士上都可以收到 , 無須擔心當然若能擺近窗户接收力會更好。

 a10a11


另一點是 GPS Logger 就像飛機的黑盒一樣
, 可以由開始至結尾將整條路線 加上車速 , 高度 , 記錄下來 , 對自駕遊及作為行程記錄最好用。 而且一個 GPS Logger 可以記錄幾萬個 Waypoints 只要有足夠電力真的可以儲足成個月的行程。

這當然亦可能是弊處 , 因為別人從資料中得知你怎麼時候去過什麼地方 , 在那地方逗留多久 , 個人私隱真的無所遁形。 有些運輸公司會用這 GPS Logger 去管理旗下車隊及外勤工作人員外出考勤記錄。 當然若果老婆俾個 GPS Logger “命你帶住真係想走私都幾難。

  a12

 

GPS Logger 壞處是處理及滙入相片手續麻煩一點 , Data 只能滙入 Jpg Format  , 若影 Raw 的又要再麻煩一點去轉換及處理。 使用 GPS 亦非無限制的 , 入到室內收不到衛星訊息 GPS 只能保存你最後的資料作為參考 , 你入咗商場地鐵它真的無符的。

 

a13


我自己就用這款
Qstarz SR-Q2100 它除了記錄路線、温度、高度外 , 它還可以防水 , 亦可以電子指南針及導航器功能十分強勁 , 只可惜香港代理已沒有再入此型號。

有了如此簡單好用的 Geo Tagging 裝置 , 我可以輕易將我每次旅行的行程細節完全保留, 亦更容易將路線滙出與朋友分享 , 我亦再沒有忘記去了什麼地方的煩惱了

 

怎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教練?

Personal-Trainer

經常有朋友問我関於選擇健身教練的問題 , 有些朋友投訴他/她的教練無乜料到 , 做完一個 Program 後身型都無乜大改變 , 又或者似 Sales 多過健身教練不停谷你新開單。這些情況其實在任何一間 Gym 內都會存在 , 我在 Gym 內亦看到不少 , 可幸的是我懂得選擇我用過的兩位教練都真正能幫到我達到目標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文章覺得頗同意當中見解原文引用過來給大家一個參巧。 當然若是朋友試過用過有口碑更係最好。

選一個有愛心有實力有效果的教練,將使一個菜鳥的訓練節節提高。以下,是選一個理想教練的部分心得。如果你是個教練,還沒有達到,就再接再厲。

1) 他是你理想中的體型榜樣。
如果男會員找男教練,女會員找女教練的話。先看教練練得好不好,是不是你心目中的理想體型。如果他大腹便便,或骨瘦如柴,乾脆別信他(她),連自己都鍛煉不好,怎麼能指導別人。至少他對健身本身沒有熱愛,真熱愛的健身參與者身材應該是標準的。


2)
不要單看證書。
各種健身教練、體適能教練、高級私人教練琳瑯滿目。要知道其中標準不一,或者考試通過率高達95%以上,是個人就能考的。各種證書你無從判斷,就回歸第一條,看你的教練是不是首先能以身作則。


3)
看他對健身是否熱愛
這個不多講,一個人對某個事業的熱愛你總是能看出來的。


4)
記住,他是健身教練,不是補給推銷員。
初級健身者沒必要吃健身補給,如果你不想打健美比賽或擁有專業健美者的身材,只是強身健體,又不想急於求成,訓練方法和足夠的訓練時間對你更重要。健身教練首先要教給你正確的訓練動作和針對你有特效的訓練方法,跟著個推銷員是學不到東西的。

  
5)
知識遷移的教練。
這要看教練水平了;如果他千篇一律,就那麼幾個訓練動作或訓練方法。他肯定不是個有水平的教練。比如,你減肥的同時想同時提高一下游泳的速度,他應該利用器械教給你一些對游泳起輔助作用的訓練動作,同時告訴你與游泳相關的伸拉方法。或者,你想提高打籃球時的彈跳力(比如你想扣籃),讓他給你個訓練計劃,到公園的摸高器上試試,按照他的計劃,訓練週期完後如果沒有提高就證明提高籃球彈跳力上,他是個門外漢。


6)
他曾經的獲獎和他曾經獲獎時的照片是有說服力的。
就算他(她)不可能永遠保持健美健將和健身先生或是女模特的體型,至少他(她)不能離曾經獲得健身先生或模特大賽時體型太遠,問清楚他是怎麼變的,如果他的解釋令你信服,還是可以選擇他(她)的。

7) 他很好學,具有相關的醫學和保健知識。
如果你的健身教練是學運動醫學的就更好了,至少他要好學。對相關醫學及保健知識有自發的自學意識,這個通過交流便知。比如問他「有氧訓練是什麼?」如果他回答:「就是在有氧氣的狀態下訓練。」那你就炒了他。——他如果話就那麼幾句,或者對你提出的健身方面相關醫學和保健知識不懂裝懂,採取模棱兩可的回答方式。趁早炒了他,不要浪費你的錢了。

8) 具備服務意識和耐心,對任何運動要有最起碼的尊重。
健身屬於服務行業,他必須更多為客人著想,他的言語不能情緒化,要足夠耐心,對會員要尊重。比如,教練本人練力量不好,看到其他會員練得比自己好,就在自己私教會員面前詆毀道:「練力量沒用。」或是「你看那個會員該脫脂了,那是肌肉型肥胖。」——這種歧視肥胖者的私教是人格人品上的問題,你跟著他練,能有好嗎?貶損別人的人,生存法則通常是希望別人更差,而不是希望自己更強;所以這樣的私教不會很強的。


9)
他的生活習慣是你的楷模。
他不抽煙,不喝大酒,不沾碳酸飲料,對家庭有責任感,節律飲食,規律睡眠,對健身有愛。(很多健美運動員就是這樣。)


10)
你和他的性格是否相投。
如果你是個基礎不錯的男士,想練得專業一點,不妨找個嚴厲些,能和你一起大重量訓練的肌肉猛男。如果你是個女士,想找個斯文點的男教練陪自己一起瘦身,不妨找個有親和力的體育大學或醫學院畢業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總之,不要隨便找個教練,硬著頭皮練,那感覺很難受的。


11)
不看廣告,看療效。
你要增肌,按照教練的計劃訓練後看看有沒有效果,尺子和鏡子會告訴你答案;你要減肥,檢測一下教練給你許下的諾言,比如一個月後怎麼樣,兩個月後怎麼樣。看效果是不是達到了,如果完全按照做了,效果不明顯,你就悄悄的離開吧。

麗灣夜色伴儷人

b4

上星期的一個晚上參加了 Daniel Sir 的一個夜攝活動 , 前住鄰近汀九橋的麗都灣沙灘拍攝夜間人像。

 那天天氣一直悶熱翳焗 , 在拍攝活动前的半小時竟然還有雷暴警告及傾盆大雨 , 我們一班同學已先後出發十分擔心活動因天氣惡劣而取消 , 幸好大雨只維持一段短時間 , 而且落完雨無咁熱個景又清朗一點 , 反而令我們舒服一點

當晚的主題是汀九橋光色比堅尼拍攝 , Daniel Sir 原意是利用汀九橋的光及映在海面上的光色去襯托人像 , Model 有部份時間會在水中拍攝利用水面倒影橋上光色做出一個燦爛效果。可惜當晚有雷暴警告 , 為大家安全起見我們只在水邊拍攝。

這輯相當我在 FB 登出後 , 一眾友好反應極之積極 , 連一些平時較少回應的朋友都有不同反應。 原因是個 Model 樣子甜美身裁不錯加上穿了件比堅尼泳衣及現場光色效果 , 真的影得十分性感養眼。 人非草木見到靚嘢當然會望多兩眼這情形證明大家都十分正常。 當然大家目光究竟落在什麼地方 , 那就留個空間俾大家去聯想一吓了。

b10

拍攝這輯相其實不易 , 由於是夜拍四週環境頗黑 , 橋上的燈光及水面反光並不像鬧市霓虹光那樣明亮 , 要拍出燦爛效果快門要拖到好慢 ,但慢快門下 Model 又會郁動 , 出來效果鬆郁矇 , 怎樣平衡兩者其實頗難。 這類環境要拍得好對器材上是一大考驗 , 器材越高級拍出來效果越好 , 例如 Full Frame , ISO , 大光圈鏡頭會較有利 。 入門機、天涯鏡這級數真的相機真係好難會影得靚。
 b7
 
夜景若果不用影 Model 淨係影景就簡單得多了。這晚我所用的是
D700, AFS 35mm f2, AFS50mm f1.4, AFS85mm f1.4 三支鏡加一支閃燈及腳架。 全程我都開盡光圈 , 快門不能太慢 (最好不要低過1/125s)  , 因為一來鏡加機的重量會令我手震 , 二來沙灘啲沙鬆散大家企在上一定比硬地上有些微郁動 , 加上Model 亦會郁動 , Setting 下我未能將橋上及水面上的光班影得燦爛 , 唯有將 ISO 不斷提高到近乎2000 , 才能將背景的光影拍得明亮出色 

b8

另一難處是在如此漆黑環境下相機根本好難對焦 , 我都 “炒” 咗唔少相 (現場所見N 記已叫好啲 C 記真係企响度) , 有時更要用電筒協助對焦或用手動對焦 , 要兼顧的東西確實不少。 在此情况下假若有部 D3s 加支埋 24mm f1.4 當然可以無黑暗天下我有 , 最重要的是咁黑情況D3s 對焦仲係一樣咁準 , 一分錢一分貨這就是頂級機點解咁貴之原因。


除了上述拍攝困難外 , 拍攝過程中主要是怎樣去將現場燈光及閃燈達至平衡 , Model 的古銅膚色不能拍得 Over 亦不可以拍到灰灰黑黑 , 明暗要自然 ,  White Balance 要自訂到恰當的 Setting ( 我用了 WB 4350)  要拍出统一的色調 。拍人像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個 Background 色温 , 光亮度要多少 , 之後再加入 Model 打光 , 一步步調整至兩者平衡為止。這個要活用 Daniel Sir 之前所教的一切用光之法。(詳情在舊 Post 內已講過不再重覆 , 有些讀程重點留待大家上 Daniel 堂時由呀 Sir 親授)

除了用 Wide Angel 拍大景外 ………….

b6

亦可用人像鏡拍攝水面的光色 , 這種光色就像 Curtain 一樣咁美麗。

海面反映燈光而在人像鏡下光點變成波點 , 不同顏色下有些更像玫瑰花瓣浮在水面的感覺 , 十分正斗。

 海浪泊岸在燈光下個像銀影瀉地般。

這個是多重曝光拍攝 , 玩這個有少少技巧, 影第一張 Out Focus 時関上引閃 , Model 唔受光就會見唔到 , 同一位置第二張 In focus 落閃咁在機內重叠就出到咁效果。唯一不足是張相因重叠而 Model 唔夠 Sharp , 下次要諗吓點克服!

 

 

b3

 

全輯相片建議大家可用 Slide Function 放大觀賞。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7433703163/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