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al Mode 的運用

f1

對於攝影初哥來說 , 在相機操控中最大的心理障礙莫過於脫離相機的自动模式而去使用全手動模式 ( Manual Mode ) 拍攝。

有些人會奇怪地問 , 現今數碼相機的設計咁聰明及先進 , 有又如此多場境模式微調功能 , 拍什麼都是按 一兩 個制就搞掂為何要不利用科技反而倒退找自己麻煩呢?

我絕非保殘守舊的人 , 更絕對同意人要與時並進 , 好好運用科技帶來的方便。 我想指出的是當你發覺自動模式幫不了你甚至 Pulling Your Legs , 你如何駕御或超越它吧了。

首先我覺得相機操控完全是個人習慣 , 只要自己用得開心又影到心目中的靚相 , 其實用什麼模式也沒有什麼問題。 若果大家現時十分滿意手上的相機的話 , 恭喜你 , 因你真的少了很多煩惱 , 請繼續 Enjoy 你手上的一切及不用嘥時間睇以下的分享。   假若你一向用開自動模式 , 又覺得影了一段日子好似無乜進步突破 , 咁不妨看看以下的個人分享 , 睇吓幫唔幫到你。

f2

相機中Manual Mode 是指相機的測光運算模式 , Manual Focus則是指鏡頭的對焦模式 , 兩者是不同的大家不要混淆

鏡頭的Manual Focus 唔使多講 , 大家都好熟識而相機的自動對焦系统十分可靠及聰明 , 95%環境中基本上無乜問題 , 除了影微距 , 相機分不出那一點是你要的焦點所在 , 你才要用Manual Focus自己決定外。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可以信晒去 , 尤其一些眼晴不太好如 (老花、散光) 的影友 , 用手動對焦真的極之吃力 , 倒不如乾脆用自动模式。因為一張相不論點靚但若是 Out Focus 都係柱然。

f3

我以前很多時都會用光圈先決自動 , 快門先決自動這兩個半自動模式拍攝無疑這是十分方便 , 但我有時都覺得被那些自动模式牽制着 , 甚至有時覺得很 Confused , 因為都唔知點解相機要用這些 Setting? 有時甚至拍來拍去都拍不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影像。 直到上年開始學用 Manual Mode , 真係一天都光晒 , 我終於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  用 M Mode 初期真有少少不習慣 , 但用得二三次就完全適應了 , 而且越用越覺得心應手 。現在我差不多90% 時間都會使用 M Mode 為何有如此轉变呢 M Mode 又係咪真係咁好用呢?

f4

未講 M Mode 點用之前我先講講 自動模式不足之處:

1. 當我們用相機的自動模式 (光圈先決、快門先决) 去拍攝一個場景 , 相機會透過鏡頭所看到的影象 , 化成一些資料傳送到相機的資料庫作配對分晰 , 然後計算出一個最佳光圈快門 ISO 組合 , 這一切只在電光火石間進行 , 基本上一按 Shutter , 鏡頭對好焦就影到。 這種設計沒有什麼大問題 , 首先肯定俾你影到相 , 但未必等於影到你想要那種 Mood 或效果。 原因是相機資料庫內雖有很多數據但始終沒有創意” “氣氛” “感覺這些只有人類特質。  而每次當你想去拍攝一些較明暗反差很大有氣氛的光影創作時 , 相機的資料庫根本不懂如何處理 , 它只會以為你張相 Under Exposure 而幫你矯正” , 而這些矯正往往就是你不想要的東西。 簡單一句 , 你若想拍一些光影為主的創作 , 自动模式會 Pulling Your Legs

2.由於相機的感光元件很敏感 , 鏡頭移动少少又或者將鏡頭 Zoom 埋少少 , 環境光有少少改變 , 就算在同一位置同一時間連影幾張 , 張張相片出來的光圈快門 ISO 數值都可能會不同 , 效果可能亦有分別。  這樣問題就來了 , 因為你都唔知邊一張先叫做標準 , 要用那一個 Setting 去做基礎去作微調修正 , 一切只能斷估。 尤其當你面對一些複雜的光暗環境 , 這些變數會令你無所識從 , 錯失良機。 我在拍攝 健美比賽 , 舞台 , 拳擊比賽 中我坐在同一位置拍攝在台上表演及移动走位的主體 , 我都是用 M Mode 為基礎以一個 Setting 拍攝 , 命中率達九成。這樣拍出來的相片不論顏色 , 明暗都很统一 , 唔會張張唔同。

3. 我個人多次拍攝經驗是 , 同一場合中我用 M Mode , 在同一光圈快門指數我用 ISO800-1000 就影到 , 但若轉用光圈先決自動摸式 , 我要用到ISO3200-6400 , 而且相片拍出來的微粒仲鬼咁粗。 若果我依靠光圈先決自動摸式拍攝我可能就會考慮轉用更大光圈鏡頭 , 更高 ISO 的質素亦超昂貴的機種。大家有無想過相機本身的自動模式封印了一些功能 , 令我們像毒品一樣上癮及產生依賴 , 繼而墮入不斷追求 Upgrade 的遁環中。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ISO 的迷思。 現時很多新機都將高 ISO 作賣點 , 新型號相機的基本配置每每去到 ISO6400 – 12800 , 試想想菲林時代 ISO400 巳頂晒磅 , 一般ISO200已可以影到很多靚相 , 但現在的足足高16-32 , 我們拍攝的主題離不開風景人物 , 這樣高的 ISO 我們真的用得着嗎??  就算我拍攝 水舞間 在這種光暗燈光變化咁大及高速動態下我都是用了f2.8, 1/200s , ISO1250 有些我甚至只用 1/60s ISO800 我不是反對高 ISO 的功效 , 因為我有更大的光圈快門自由度及彈性 , 但在要求相片質素的拍攝過程中 , 我永遠選擇低ISO , 1600以上的ISO 真的極小用。 (當然你若想做體育記者 , 專門托支大炮去影夜間球賽又或者奥運比賽又另計)

f5

其實 Manual Mode 一啲都唔難用 不論你是使用什麼牌子 , 什麼型號的單鏡反光機只要有 M Mode 就可應用。 當大家轉用 Manual Mode 時在觀景器的底部見到一條微細刻有( + .. 0….- ) 的測光錶指針線 , 這個就是測光錶 , (很奇怪為何如此重要的一個 Feature會做得咁不起眼) 只要大家轉動光圈 , 快門 , 測光錶指針就會郁動。

l     若指錶的數值指向 ( 0 ) 這就是這個環境的正常曝光值。

l     若指錶的指針偏向 ( – ) 那就是 Under exposure 曝光不足

l     若指錶的指針偏向 ( + ) 那就是 Over exposure 曝光過度

l     這個測光錶再配合現場的光暗反差多少 , 選用全幅測光 , 中央重點 , 單點測光的三種模式運用。 我在另篇測光模式的運用中亦分享過三種模式的分別。

l     通常我會先定一個光圈 (視乎你要多少景深) , 日間我會將ISO收細到ISO200 , 晚上我會用ISO400-640 , 然後調整快門直到曝光值去到”  試影一張之後看看 LCD的影像滿不滿意。

f6f7

l     若覺得稍暗我有三種調教選擇 A) 加大光圈 , B) 調慢一點快門 , C) 加多一點 ISO

l     若覺得稍光我亦有三種方法調教 A) 收細光圈 , B) 調快一點快門 , C) 減少一點 ISO

l     當你作微調時你不用再関心測光讀數是否在 , 因為測光讀數只是一個參巧 , 要明白影一張相可以有不同光圈、快門及 ISO 組合 , 而且永遠是要影出來的效果作準。我們要留意的是整體有無 Over , 人的 Skin Colour 是非正常 , 顏色夠唔夠鮮 , 角度啱唔唔就可以。

f8

l     切記只要主光源與主體位置不變 ,拍攝出來的相片都會一樣。 若果我在同一光源下拍攝一個主體, 我每次只須測一次光 , 攞啱個數據 , 之後就可以四處走位一路咁影 , 不用每次影都要測光。  例如在室內環境拍攝人像 , 我只須行近主體用 M Mode及中央重點測光對準主體人像塊面測一次光 , 攞啱數據 , 之後不論我在 3 , 6 , 10 , 前後左右行前行後 , 行左行右去边個位影出來效果都一樣。 直到主體由室內轉到室外 , 企定位置後我才須要從新測光拍攝。

l     但假若我拍的是小朋友 , 坐唔定四處走那我就無法用 M Mode , 反而會用光圈光決自動拍攝。

f9

l     在拍攝夜景 , 我用 M Mode 加全幅測光 , 測到正常曝光後稍微 Under 少少 , 就用這 Setting一路影就得。

f10

l     在拍攝日出日落 , 我同樣用 M Mode加全幅測光 , 測到正常曝光後稍微 Under 少少 , 就可欠一路影 , 當影到個天漸暗我就調慢一點快門 , 吸多一點現場光就可以。 相反日出個天漸光就收細光圈及快門 , 吸夠光就可以。
l     在夜間拍攝我不會令快門去得太低 (一般1/30s – 1/60s) , 我寧願提高ISO , 這是寧 Challenge ISO Challenge 快門的道理 , 因為張相一有少少郁就會鬆郁矇。

f12

l     當你要拍攝夜景人像時 , 你可用 M Mode 及全幅測光 , 先影好一張滿意及理想的背景 ; 然後再用閃光燈為人像補光 , 咁做就簡單得多了。 學用 M Mode 是學影人像的必要步驟 , 若果用光圈先決自動的話 , 你會發覺出來的相張張會不同 , 若有問題你跟本唔知問題出在什麼地方 , 你會煩到唔想影。

當你學識玩 Manual Mode, 你就會進入另一境界 , 你會發覺突然間好像變得海濶天空 , 因為你更容易及靈活地運用光圈、快門、ISO的不同組合及自由變化去創做你心中的影像。 這時真的是你在拍攝創作 , 而非相機為你拍攝。 另一方面你只要知道個光圈、快門、ISO 制在那裡調教 , 你就會識用任何牌子的相機 , 就算俾部入門機你 , 你都可以影到靚相 , 而你日後為器材升級時你會有清楚自己的路向而非盲目的跟着市場主導 。

以上全都是我個人這幾年的親身經驗及真感受 , 我只能說 M Mode 真可愛。

再見夜遊人

g1

自從 Daniel Sir 出咗本人像攝影聖經 , 經常俾我哋班徒底寃住要學拍書中的系列。當中最多人想學的就是 Daniel Sir 那輯充滿電影感的夜遊人

這晚在 Facebook 上突然見到Daniel Sir 搞一次夜遊人高階專題拍攝活動”, 一堂過一班名額只得 , 而且只限一些上過基礎班的舊生參加。自己有機會能學到那套拍攝竅門當然極之雀躍及興奮 , 二話不說第一時間報名兼入數, 但可惜都遲咗 , 因為講都唔信個Event Post 一出不消十五分鐘就已爆滿。  在僧多粥少群情洶湧的情況下 , Daniel Sir 決定順應民意開第二班。  自從報名以後我心情就像小學生等去旅行一樣 , 日日數着日子的來臨…………

g2

這晚終於來臨 , 雖然天氣唔多穩定但無損拍攝心情。

g3

夜間人像並不是用幾盞大燈或三四支閃光燈將 Model 照到光晒就叫 OK。夜遊人的拍攝重點在於怎樣面對不同地方的環境光 , 怎樣借用現場光拍攝 ,怎樣控制現場光的色温 , 怎樣利用一支閃光燈 /恆定燈去佈光 , 怎樣將現場環境光溶合(這是最考功夫的) , 怎樣有效地利陰影。我們着重保留現場環境氣氛之餘,Model 的膚色、衣服顏色亦要鮮明 , 千萬不能影到個人灰灰黑黑。

 

g4

相片出來要表現到層次深度 , 有時尚美及有電影感。所以夜影人像難 , 要影得靚仲難。

g5

富電影感的分鏡手法。

g6

只用一盞閃燈加柔光就能營做一種強烈的立體感。

g7

充滿時代感 , 像時裝雜誌封面的拍攝燈法。

g10

街燈及背景的處理。

g9

我喜歡玩的逆光處理及眩光效果。

g11

鏡頭缺陷所產生的眩光 , 卻是另有味道 , 這張相的眩光就剛好淡淡的着整個人。

g12

Daniel Sir 私伙出支恆定燈並傳授燈法 , 用完真的心都痕埋 ……. 

g13

唔使波波鏡一支人像鏡的波波亦很美。

g14

中環立法會是很多拍友的聖地 , 但其實現場燈光非常難搞, 因為燈光太黄近乎橙色 , 人身處其中膚色會影到黄禽禽, 就算事後點做後製都唔會靚 , 所以我們要避開那種光。

立法會橙黄的燈光亦 Outline 出建築物本身的線條。

地鐵站入口有很多不同光源 , 加上玻璃及鋼面反射 ,色彩多變色温混雜 , 有時啲廣告燈光光線太強, 有時甚至要用到少少壓光手法去處理 , 充滿難度挑戰的拍攝環境。

利用街上的燈箱的光源及反影去拍攝

g22

這種光要用光管色温才能拍出靚靚 Skin Colour

 

g24

這係隧道大家都熟識 , 平時人來人往燈火通明, 我哋無可能叫人熄燈供我們拍攝 , 同樣利用現場光但轉一轉手法就拍出這種效果。

g25

現場光那種黃、藍色温漸變及透視感效果 , 有一種棲美的孤獨感。

g26

一般人拍攝人像習慣走得好近去影大頭 , 其實這種拍攝方法根本發揮不到人鏡的威力。 我用同一支AF 85m m f1.4以三種不同距離拍攝以下三張相 , 大家可以比較吓距離越遠 , 支鏡的透視及壓縮感越強, Model越立體。

 

g27g28

Model 十多呎的效果。 Model 20 呎用遠距離拍攝做出了一種強烈的立體空間透視感 , Model 整個人就好像 Key落去一樣。

這晚唔覺唔覺影了 5小時 , 真係盡興兼獲益良多 , 對於用光及燈法又上了寶貴而又實用的一課。 真的要多謝 Model – Manis Chiu 的傾力演出及Daniel Sir 的悉心教導 老實講這晚所學的燈法若玩得熟真係可以用來揾食 , 難得 DanielSir 能無私相授。

今次自己在相機操控上有了新突破 , 基本上我無乜點睇相機內的測光讀數 , 只是在每個環境中開始時測一次光 , 之後就全憑自己感覺及影出來的效果去調控不同的光圈、快門、ISO 組合。 我心中只記着光圈控制前景光 , 快門控制背景光的夜拍法則 , 再配以ISO 協調 , 我全程就是以這種思維去拍攝。

人始終係人 , 我相信無人願意被影到好似件藝術雕塑一樣 , 對於拍攝人像 , 除了影滿面歲月痕跡啲呀公呀婆我會用一套較藝術沙龍的手法拍攝外 , 影普通生活人像我較喜歡用Daniel Sir 所教的一套較有血有肉 , 較有時代感、電影感的拍攝手法 , 咁樣會較切合觀賞者的期望。

g31

這輯相自己覺得十分滿意 , 真的越看越喜歡。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7251917478/

 

 

地質公園奇想曲

上星期日可能是個拍攝的大吉日 , 竟然在同一天有三個攝影活動進行! AM 分身乏術只能以先報先得的方法決定。  我選的是馮 Sir 攝影坊搞的塔門、東平洲地質公園一日遊。

由於出發前幾天都是下雨天 , 面對不穩定而户外無摭無掩的拍攝環境 , 器材及自身的防雨防濕真係要準備充足 ,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 , 當天出奇地無落雨 , 藍天薄雲 , 中午時候仲陽光普照 , 大家誓估唔到 防雨、防濕竟變成防曬真係曬到我成隻熟蝦一樣 – “紅扑扑” ………

塔門及東平洲我相信很多人都去過 , 我今次不是寫遊記所以不打算詳述經過。 今次主要目的是拍攝 , 我以一支18-200mm 天涯鏡為主力 , 再加一支微距鏡就玩晒 , 魚眼鏡及波波鏡有帶但無乜點用。

有影友看完我相片問為何去同一地方 , 他眼中的所見盡是蠻荒野嶺 , 平平無奇 , 但我所拍出來的竟是色彩鮮艶 , 趣味盎然的東西。 哈哈 , 一般人拍攝地質公園都會以拍攝大景為主 , 我覺得大景有時影一兩張就夠 , 我今次相反地用拍攝小品大中取小 , 小中求大的手法去找一些色彩、紋理、微細而有趣的東西作拍攝對像。

廢話少講大家就看看我眼中的地質公園是何等模樣吧。

a1

色彩、排列

a2

網網珍珠 – 棄置路邊的魚網。

a3

一幅泥黃色的爛屋石牆上長了綠色青苔 , 再加上一些白色小樹根

a4

籖花倒影 , 這是天后廟門上的大籤花 , 我利用花球銀色球面倒影廟內情況。

a5

燈影重重 (在天后廟內利用油燈玻璃箱中的反映 , 將火光伸延)

a6

燈蕊 , 心燈

a7

孤石望海 (塔門的地標呂氏叠石)

a8

岩石有如被刀的坑紋 。 我利用 ND鏡慢快門拍攝浪潮 , 多得影友做我的趣味點。

a9

利用偏光鏡將水面反光消除再加 ND 鏡慢快門拍攝水面水底的層次。

a10

隣居岩石與珊瑚

a11

叠叠而來沉積岩就像一層一層的紙皮

a12

麟爪 – 生長在岩石边的鬼爪螺

a14

一般人到地質公園都會集中影一些大景 , 但其實在岩石上有很多顏色及有趣圖案。

a15

孤山明月有點中國畫的感覺

a16

石上色彩就像新派抽象畫

層雲

a18

飛鳥圖騰

a19

甲骨

a20

印象派

a21

梅花點點

a22

三色石

a23

東平洲地標

a24

碧海紅石 – 塊石真係紅色的

a25

浪淘

a26

赤龍下海

a26a

霧鎖重山

a27

水雲

a28

潮浪

a30

十字路 – 個路標放到咁近海邊 , 是否俾準備跳海的人看跳邊一邊啱啲?

a32

玉葡萄

全輯相集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7096360989/

初探藝術攝影

b1

最近 AM 又走去上有關攝影的課程 , 大家一定好奇怪我啲相巳影得唔差 , 仲要學乜? 我是否有舖病態返學癮

哈哈 , 我當然是覺得有須要才會去上堂 , 這次我報讀的是藝術攝影實習班 其實這個課程很早已想報讀 , 只是自己覺學習過程一定要遁序漸進 , 由淺入深 , 一步一步去實踐、消化及融滙貫通才能領悟得益。 假若自己連基本功都未紥實 , 相機操作及控光能力仍未摸清 , 跟本好難去吸收這些較抽象的藝術攝影概念。 加上又有幾位影友話有興趣 , 於是順埋成章就一齊上學去。

b2

藝術攝影是很抽象的東西 , 一張色彩鮮艶奪目令人感到賞心悅目的相片, 並不等於是藝術成份高的作品。  藝術攝影與時下流行的拍攝心態很不同 , 藝術攝影對光影、線條、構圖、比例、色彩、畫意都有一套思維概念  , 雖然有時會覺得有些空泛及主觀個人化 , 但亦有其線索可言 

 

b3

拍攝了一段日子 , 自覺自己的攝影思維中有太多雜質” , 太多的執念 。 這次對我來說是一次 Back to Basic 的訓練 , 令我化繁為簡摒去除這些雜質”之餘亦希望擴濶自己的創作思維

在課堂中所講的理論及多次拍攝實習中 , 對我平時一貫所用的拍攝思維產生很大的衝擊。 有時拍攝出來自以為不俗的東西 , 在老師眼中仍未算合格 , 有時老師讚好的東西自已又完全無 Feel , 真是摸不着頭腦 , 有時甚至感到迷惘及有點迷失。

b4

上一幅照片為例 , 拍的不是人而是水 , 水流要影到像水簾洞一樣而人只是倍襯 , 所以人不能太大亦不能太少 , 亦不能太搶鏡 ; 畫面要簡單不要雜 , 水要密而不要疏 ……..我拍了很久很久都無一張收貨 , 頭都痕埋。最後只有這張叫做合格。

b5

一些我們時常見慣的東西去練習線條
b6
b7
利用構圖去將主體 / 賓體組織起來 , 產生互相呼應 , 對比 , 均衡去表襯托主體 , 表達拍攝意圖 , 而不致於雜亂無章 。 構圖要簡潔、有力、生動、完整、穩定。

b8

有時光和影在畫面上交錯出現 , 形成一種節奏 , 旋律 , 在視覺上產生具象與抽象的畫面。

b9b10

光影思維人的眼睛看事物是立體的 , 但相機拍攝出來是平面的 , 我們要利用光影在平面上去表現立體感。利用光去表達一種情感。
b11

用手法去將平凡變做不平凡

b12

這是文化中心平凡的天花燈

b13

我用手法將它變成咁 …………

b15

熟識的維港夜景  , 我將之變成咁…………

大家會覺得這輯相感覺根我以前的作品很不同 , 這些全是外影練習時的功課。

Daniel Sir 曾經講過人要不斷衡擊自己的固有思維 , 突破自己的框框才能有進步。面對現在這些新衡擊 , 我要摸着石頭過河 , 慢慢去改變及調節手法及思巧模式 , 希望能將這些新元素加到自己作品中。

失驚無神 Grand Cru 聚

c1

AM 有位 “自由人” 酒友經常在毫無預約的情況下 , 失驚無神咁俾電話我約我酒聚。 對我這個要兼顧事業、家庭、興趣的大忙人來說 , 玩”即興” 絕對是一項奢侈品 , 有時個心真的很想赴約但奈何 Schedule 排得滿滿 , 沒有預約真的很難霎時間話抽空就來 , 好多時都只能 I am Sorry 忍痛割愛。 

這天好不容易才能騰出時間出席這個 Burgundy Grand Cru 小型聚會。這個聚會出席的只有六個人 , 大家 BYOB 因為即興關係酒聚後仍要上課 , 只能用手上的 DC 拍攝作簡單記錄

c2

Domaine Henri Boillot Meursault 1er Cru Les Genevrieres 2005

酒色微黃晶瑩 , 初入杯散發木桶、雲尼那、梨子、柚子、青檸香味 , 芳香濃郁。入口時質感綿密及 Chewy , 酒體並不肥大厚重 , 酸度悠長 , 而礦物感在中向四面擴散 , 餘韻是礦物及柔柔微酸。 這支 Meursault 元素齊全 , 四平八穩 , 只是較為 “工整” 沒有太大個性。

c3

Olivier Bernstein Chambolle Musigny 1er Cru Les Lavrottes 2008

初試時香氣帶車尼子、乾草、薄渮、少許煙燻。 入口酒體略覺纖薄 , 木桶元素雖不明顯但卻能將其他元素封印 , 感覺上很內儉, 並非我印像中 Chambolle Musigny 那種果味花香如少女般的嬌羞柔美。

原瓶唞氣 2小時後 , 果香及層次比較明顯 , 花香、紫羅蘭、藍莓 , 乾草、薄渮、煙燻同樣存在 , 只是相對比例上較輕盈。入口感覺比之前舒服這時酒味中出現有更多的細節及層次 , 果味、酸度、單寧、礦物感都表現恰當。 整體上我覺得它較為硬朗 , 簡單一點它的內涵風格是一支頗 Chambertin Chambolle Musigny。喜不喜歡就見人見智 , 我覺得可能佢支 Chambertin 應該會不錯。

酒莊資料:http://www.wineanorak.com/burgundy/olivierbernstein.htm

c4

Prince Florent de Merode Corton Les Renardes Grand Cru 2006

有趣的是這支 Corton 散發少許榴槤般的乳化及果味混合香氣 , 非常妖媚搶鏡。 之後是成熟的梅子、蜜棗、Rasberry亦夾雜少許香草、玫瑰花香入口是濃郁平順的果味 , 少許複雜性, 單寧幼細 , 少許焦油 , 餘韻是士多啤梨的果酸。 這支 Corton 香氣討好 , 甜酸和諧 , 元素平衡 , 有前有後 , 平易近人質素算是不錯。

酒莊資料:http://www.polanerselections.com/producer.php?pID=591

c5

Domaine Jean Jacques Confuron Romanee Saint Vivant Grant Cru 2004

這支 JJC 由開瓶至 1.5小時基本上十分封閉 , 覺得它果味濃郁但較乾身不夠柔美 , 元素複雜但同時卻十分堅實 , 酒味表現吞吞吐吐 , 若這時品嚐一定難以討好 。

這酒要等到開瓶小時才慢慢開展。 香氣初段是 Farm Yard , 泥土、乾草、Truffle、煙草、焦油; 之後紅果、 Berry、Cherry, 紫羅蘭花香及 Spice 香氣幽香而複雜。 入口酒體中厚 , 果味密度高 , 質感 Chewy 及帶點砂石感 ; 酸度細緻單寧堅實 , 收結是複雜的果酸單寧混合體。 這支酒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這段時間所展露的複雜性 , 它是果味、木桶、礦物扭成一團有點像龍捲風般的物體 !!  它不像一般結構建築 , 因為建築結構一般都十分實在 , 但這種龍捲風式的結構是隨時而來一瞬而去般難以捉摸 , 而且一切自然得來力量懾人 。 It is Incredible!! (我亦從來沒試過用這種感覺去形容一支酒的 Structure) , 可惜的是這種Structure 像風一樣來得快去得快不能維持很久 。2004 這個 Burgundy 的一般年份來說能夠釀出如此內勁的一支酒 , 真的非常利害。

一般 Romanee Saint Vivant 印像是温柔優雅有若名媛淑女般的高貴柔美 , 但這支JJC 卻十分率直、自然、硬朗 , 粗線條。 老實講它不易飲 , 而好年份的 JJC 更加迷離難明及難搞 , 因為它不是靠一個 Easy Drinking Charming 的賣相去討好大眾 , 要了解它絕對需要有耐性及經驗去發掘。

c6

這支 Clos de la Roche Grand Cru 是我帶去的 , 在預先唞氣處理後表現絕不失禮 , 酒評亦巳寫過不再重覆。

http://hk.myblog.yahoo.com/amoksf108/article?mid=27652

仿美國宴迎貴賓 , 平實穩陣不高深

d1

今年一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 , 期間奧巴馬及第一夫人蜜雪兒為國家主席胡錦濤舉辦一場「典型美國式」國宴。

通常這類禮節性官式活動都是離不開一個固定刻板與拘謹模式 , 但奧巴馬與英國首相卡梅倫早前曾破格地玩了一次熱狗外交 , 盡顯其自由率性獨突本色 , 被傳媒廣泛報導而傳為佳話。 今次大國元首敍頭 , 除了正常大議題外 , 大家都好想知道奧巴馬團隊在今次國宴上會用什麼心思去款待我們中國的國家領導人。 跟據事後報到席間有爵士樂表演 , 菜單及選酒方面亦是百份百美國口味

身為葡萄酒的愛嗜者 , 大家都好想知道究竟席間所用的葡萄酒質素到底如何。據知當中有一支更被 Robert Parker 曾給予 100 分的葡萄酒。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酒友竟然將整個菜單及酒單複製過來 , 來一個 “仿國宴”。 

在菜式方面酒友找來了名廚 Ricky 協助 , 雖然大家都未親身品嚐過當晚菜式 , 亦無相片及資料可供參巧 , 好難憑空將菜式複製過來 , 只能有勞名廚 Ricky 的豐富經驗去幻想創作 , 反正大家對名廚 Ricky 的廚藝有信心 , 佢煮乜我哋食乜。

美國酒在香港的市場較窄而香港人對美國酒的認識亦十分有限 , 平時要找美國酒本巳不易 , 而這幾支更因為在國宴中被選中頓時聲價十倍 , 要找更加難上加難。 酒友幾經辛苦 , 出盡法寶從網絡上集齊 , 有幾支甚至要拍賣回來。 這份魄力心力令人佩服 , 難得有如此機會我又怎會錯過。

原本的菜單是由第二味 Goat Cheese 開始及只得一白一紅一甜三支酒 , 但鑑於怕大家唔夠喉所以加多一支餐前酒及 Pork Knuckle Terrine

d2

Bogle Chenin Blanc, Clarksburg , California 2009

未進入正式國宴之 , 先以這支加洲出品的 Chenin Blanc 作為 Pre-Dinner Drink。這支酒色較淡 , 酒色微黃帶點青調。 它散發着柔和的蜜糖、檸檬、青蘋果及少許菠蘿及蜜桃的清香 ; 酒體柔潤如絲 , 豐滿但不算厚重 , 果酸清爽中了丁點的果甜味 , 平衡性做得不錯 , 簡單得來清新怡人而且十分討好。

d3

這支 California Chenin Blanc 體型較柔潤豐滿 , 表現出一種非常優雅的蜂蜜味道 。這是由於 Clarksburg 這地方在日間有充足的日照但在夜晚比其他同區域來得冷 , 日夜的冷暖温差令葡萄能有足夠的糖份及細緻的酸度 , 對比法國出品較為高酸及纖薄的 Chenin Blanc 飲法很不同。

酒莊資料

http://www.boglewinery.com/ourwines_profiles.php

d4

DuMol Chardonnay Russian River 2008

踏入正題這是國宴所用的白葡萄酒

酒色同樣淡黄 , 杯中散發着木桶、牛油、雲尼那、蘋果、菠蘿、合桃、花香等混合香氣。 入口果味濃郁 , 體型不算肥大但密度頗高 , 口感質感幼滑 , 酸度 Juicy 及柔和少許 Mineral , 餘韻不算長而尾段出現絲絲餘甜果味 , 酒的層次表現未算精彩及複雜 , 品嚐 DuMol 的時候突然令我想起Coche-Dury 的影子。

d5
美國
Chardonnay 給我的感覺上是較為肥大濃郁 , 木桶用得過重 , 豐厚有餘細緻不足 , 口感大於酒味內容。 這支 DuMol 有其美國酒的影子但相對感覺上較為靈巧 , 它雖然有美麗的元素但卻沒有太多個性及靈魂 , 感覺倒是一句十分舒服。

酒莊資料

http://www.dumol.com/

d6

Quilceda Creek Cabernet Columbia Valley 2005

這是當晚的主打 , 酒在 1700 hrs 開瓶落 Decanter 並在 2150hrs 落杯。

酒色深紫 , 杯中散發濃郁的黑布冧、藍莓、隱晦的黑朱古力 (That is it!!!) 。入口感到它的濃厚豐厚龐大 , 果味實淨 , 有一種油潤 Oily 的感覺 , 潛藏的酒精感 , 單寧柔靭 Chewy , 不俗的平衡性 , 這一切都在 First Impression中俾到你。 Decant 3小時 , 我只能感到這支酒的冰山一角 , 它更大部份仍藏在水中 , 我隱約感到中尾段是一種未成熟的車尼子果酸 , 像煙灰 Ashy 般的質地 , 及黑朱古力的微苦餘韻 , 但這些感覺都非常零碎 , 沒有一個連貫的故事性。 品嚐 Quilceda Creek 的初段令我想起 Opus One 的節奏感。

d7

原本想寫到咁就算 , 但大家一定會追問我對這支 Parker 100 分的酒感覺如何? 究竟價值何在? 純以酒質而言老實講若要我評分我覺得這支 Quilceda Creek 最多值 93-95 分左右。 原因它雖然有澎湃有力的頭段 , 濃有果味一些不錯的元素 , 但果味變化、內容的複雜性及層次在這次的品試中未能說服我。 就像一套有幾十位天皇巨星大卡士的名片 , 但故事劇本薄弱 , 睇完無乜感覺 , 瞓一覺可能唔記得 Who is Who 那一種。 它質素不差 , 我不欣賞可能是我個人口味問題吧了。

酒莊資料

http://www.quilcedacreek.com/wines/cab-2008.aspx?SID=63&SSID=D5B10F0D-46C3-4FB3-BD9E-06F794E9D373&CID=68

d8

Poet’s Leap Riesling Botrytis 2008

到了尾聲就輪到甜酒出場。柔和的蜜糖燉雪梨、水蜜桃、青蘋果。入口質感幼滑 , 帶淡淡 Spice 及香葉的味道 , 酸度平衡 , 少許乾身酒中的甜與酸度比例揉合得十分優美平衡, 纖巧的果酸由頭至尾貫徹在餘韻上 , 質素不俗。

d9

以美國華盛頓如此充滿陽光的地方要能夠做出 Botrytis 的地方真的不多 , 而產量更加不多。 這支甜酒的風格就像一支柔潤的 German Spaetlese

 

這晚我們的菜式如下:

d10

Pork Knuckle Terrine with Pickle Salsa

d11
Anjou
Pear Salad with Warm Goat Cheese Fennel, Black Walnut and White Balsamic

d12
Poache Maine Lobster Orange Glazed Carrot, Black Trumpet Mushroom

d13
Lemon Sorbet

d14
Dry Aged Rib Eye Crisp Onion, Stuffed Potato, Cream Spinch

d15

Apple Pie with Vanilla Ice Cream

d16
若問我對美國酒的感覺如何
, 我的答案是又敬又怕 , 敬的是它們的價錢 , 怕的是我每次飲完美國酒後大多數情況在第二天都會出現一個後遺症頭痛。 美國酒的高濃度酒精及防腐劑對我的身體來說總有點抗拒 , 這可能是令我對它們又敬又怕的一個宿命

好難去推斷選酒配菜背後的原因及理念 , 就今次所選的葡萄酒來說 , 我個人覺得是平實 , 穩陣 , 有特色、不失禮。這絕對符合國宴的基本原則 , 反正大家的焦點都在兩位元首身上 , 其餘的一切都是倍襯插曲。 據報導這頓國宴每位約是 $80美元 , 我相信這價錢就連 Food Cost 成本都未必夠 , 更遑論加上三支如此質素的葡萄酒。

當然這個絕對可以理解 , 在一個自由開放一切都在太陽底下的公開社會 , 若果花費太大或太豪華一定會俾人批評為大花筒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對國宴有太大期望 , 老實講在坊間普通的一頓美酒飯局都會比國宴來得多姿及豐富 。 今時今日其實做個平凡人絕對比任何做官的來得幸福

弱年明珠 – Domaine A&H Sigaut Chambolle Musigny 1er Cru Les Sentiers VV 2007

e1

酒友問我 “ AM 你是否戒了酒? 為何成個月都唔見你寫酒評?” 
哈哈 , 我無寫酒評不等於我無品酒 , 這段日子忙於上堂及活動 (攝影及健身) , 加上格格回港渡暑假家庭活動又多了 , 工作上要趕一些 Projects …………. Schedule 排得密密麻麻 。又因很多品酒活动因為撞期不能出席 , 能夠 Keep 住 Update 個 Blog 已算是很難得了。

近排雖然飲少咗但都有啲好嘢 , 印像最深的可說是這次分享的一支Domaine Anne et Herve Sigaut Chambolle Musigny 1er Cru Les Sentiers VV 2007。 這支酒特別之處在於她有別於一般 Chambolle Musigny 那種温婉嬌柔 , 反而十分巴辣及有個性。

e2

酒色如紅寶石般通透 , 初落杯至小時 , 杯中傳來的並非甜美的花香、果香 , 反而是薄荷、甘草、辣椒 ……….  甜果、黑櫻桃、紫羅蘭花香隨後散放 , 香氣表現頗為熱情 , 但非新世界酒那種汹湧澎湃但絕非我預期中那種清幽柔弱感覺。  我當時的反應是立即看一看酒標 Make Sure 我無攞錯支 Morey St Denis………..

初嚐一口 , 酒味濃郁 , 內容結實頗具結構 , 質感柔軟如棉 , 酸度流暢 , 單寧在不高 , 餘韻帶果酸及明顯的 Mineral 感覺 。 這支酒感覺上 “三分不覊一點狂

開瓶 2 – 3小時 , 這支酒算是完全 Ready to drink。  香氣綿密柔和頗具深度 , 除了之前所述的味道外 Sweet Spice 的感覺更強 。  這時酒味中出現有更多的細節及層次 , 果味、酸度、單寧、礦物感都表現得十分細緻平衡。 

這支酒水準確實不俗 , 她有 Morey St Denis 那種野性的 Spicy , 少許 Bonnes Mares 那種濃厚及有如荊棘玫瑰的單寧骨感 , 少許 Chambolle Musigny 的甜美温婉 , 一支酒就具三個性格  , 酒味元素表現平衡 , 而老樹葡萄的礦物感及酸度細節亦能充份顯現 。

以 2007 一個弱年來說整體表現巳算是極之不錯。 當然缺點就是她不像一支 Chambolle Musigny 不夠嬌柔及太有過性, 亦由於是弱年酒味旅程較短 , 持久力亦不算長 , 餘韻中亦出現了一弱年常見的水淡現像。所以這酒千萬不能 Decant 寧讓酒在杯中開放 , 最原瓶唞氣 1小時一路飲至 3 – 4 小時表現會最好。

e3

睇番資料 : Les Sentiers 這條村十分接近 Morey St Denis 及 Bonnes Mares , 難怪出現如此 Wine Style。而2007 年的 Burgundy 因為潮濕和暖的三月及頗熱的四月加速了葡萄的生長節奏 , 令葡萄的成熟期推前到八月初比 2003 那年還要早 。 這種轉變令葡萄生長過快而來不及 Develop豐厚細節。 而到了五月至八月這段期間經常持續不斷的雨水 , 令葡萄的水份較多而味道變得較淡 (解釋了餘韻水淡的原因) 這種情況若持續下去真的可以說玩完 , 酒莊能夠做的只有向上天譸告。 夏天的高温多雲的天氣令葡萄開始成熟 , 但多雲而缺乏日照卻令葡萄是焗熟而非自然光合作用那種成熟 (所以酒味的薄荷味較多 ) , 直至八月尾才出現的乾爽及好天氣 , 這才使 2007 得力挽狂瀾不至成為 20 年之中最 ”Disaster” 的一個年份。

葡萄酒講求天、地、人 , 當好年份人人都瞌埋眼可以釀出好酒的時候 , 根本顯不出釀酒師的功架。 從另一個角度去睇弱年對葡萄園莊主及釀酒師來講絕對是很考功夫的一年。 他們怎樣去克服大自然的挑戰? 他們會否忠實地反映當年的情況定運用掩眼法胡渾過關呢?

老實講我試過一些同年大廠出品的 Chambolle Musigny , 好多都係果味不足 , 木桶太重 , 頭重尾輕。這支 Domaine Anne et Herve Sigaut Chambolle Musigny 1er Cru Les Sentiers VV 酒體濃密酒味酒質細節俱佳 , 完全唔似弱年那種水汪汪 , 淡茂茂及腳軟軟的感覺 。莊主夫婦Anne & Hervé 根據 lunar calendar 的曆法時間打理葡萄園 , 而且盡量以不干預順其自然的方法去做酒 , 所以忠實地反映土地風格及當年獨有的天氣個性 , 可以說一句 “難得真誠 , 貴乎自然”

以真正飲家來說弱年絕對是尋寶的好日子 , 一來年份唔好無人會炒 , 價錢一定較平 , 二來啲酒一般可以 Early Drinking 唔使等咁耐 , 三來易服侍唔使搞六七個鍾先有得飲 , 四來又可睇吓 Wine Maker 手底真功夫。所以真正飲家會是 “飲弱年 , 存靚年”。

如此弱年能釀到支咁嘅酒巳算是收貨有餘 , 這支酒的絕對是一粒 Hidden Gem不容怱視。 以今時今日咁嘅通漲情況 , 我用 $6xx 一個村級酒的價錢 , 買到 1er Cru, 仲要係田級又有老樹葡萄VV  …………你仲想要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