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光模式的運用

d1

有網友問我有關戲劇性的光線甚樣拍攝 , 由於問題涉及的技術層面頗多 , 要用較長篇幅解說 , 加上我想這答案很多影友都想知道 , 所以另文再作個少少的分享。  

d2

為了方使大家容易明白我用了一個 Light Compass 去解說。 Light Compass 的中央假設就是我們拍攝的主體 , 而光線以平面圖從不同角度射入去說明當中的關係。

如果光線來自與相機同在一軸心線上度我們稱之為順光 , 光線從左右 45 度射入為前側光 , 左右 90 度為側光 , 左右 135 度後側光180 度則為正逆光

在拍攝時切記:

If everything in your photo is lit evenly, nothing will stand out .

To create interesting light, you have to create interesting shadows. 

l        很多人拍攝一些風景照片時由於光線角度問題 , 拍出來十分平淡平板欠缺深度。 當光源的方向與相機同一軸心 0 ‘C或平行線上 , 主體變得十分平面容易令人感到沉悶。

l        當光源由 0’ C 開始改變至 45’ C 90’C 時主體就會產生光影變化 , 被照亮之餘亦會產生不同的陰影投射 , 光影明暗層次及深度亦相對地增加 , 以這種光線角度作拍攝一般的效果都十分理想。

l        當光源由 90’ C 改變至 135’ C 時就會出現一種半逆光的戲劇性效果 , 但同時亦會產生光差令主體的正面就會變暗 , 有些時候需要正面作補光拍攝。

l        當光源由 135’ C  轉到 180’ C 時就是所謂大逆光 , 這時主體就會出現所謂髮光 , 但同時亦會產生光差令主體的正面就會變暗 , 有些時候需要正面作補光拍攝。

 

未入正題之前我想大家從温一些基本功即相機本身的測光模式 ,借用以下兩篇文章作參巧:

http://www.fotobeginner.com/392/metering-mode/

http://www.fotobeginner.com/1959/metering/

我相信大家都清楚知道相機這三種測光模式的分別 , 但什麼時候用什麼測光模式呢? 這亦是最考人的問題

我的答案就是取決於現場光差的強弱” 及你想表達什麼 

我今次嘗試以文武廟內拍耶蘇光實例模式作解說在盛夏天的下午去中環文武廟內拍耶蘇光是十分有趣的練習。 廟內本身的光線環境是 Under the Shadow 般微暗的 , 光線加上煙霧產生反射 , 加上強烈而帶方向性的太陽光形成美麗的耶蘇光。 

d6

在這環境中拍攝我自己第一會觀察就是光的方向 , “要找好題材首先要知光從那裡來”。 太陽光的方向不會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拍攝位置並決定太陽光在從相機的什麼角度射入 , 每個角度的光都會產生不同的光影變化效果 , 所以我會遁有光的範圍四處走走觀察一吓自然會有好發現。

d7

第二步我會觀察就是光差的強弱”  我們要學習利用光的明暗去加強相片的層次感。 我以前講過一部相機對光暗的寬容度只有五級光圈左右 , 當我們從 View Finder 中觀察構圖時我們同時要留意構圖中最光與最暗部份之差距 , 當現場環境光的光差在五級光圈的寬容度範圍內時 , 基本上用全幅測光都能夠影得到 換一個角度講當環境的光差的對比並不太強時 , 如晨曦 , 曙光初露 , 日落 , Magic Hour , 夜景 , 煙霞雲霧藍天白雲 , 又或者以 Light Compass 的解說光線來自 0’ C 至左右 90’ C的方向的話用全幅測光基本上無乜走雞

d8

但若果環境中的光差太強而超出相機的寬容度 , 又或者光線來自 135’ C甚至 180’ C 的方向 , 那又怎樣處理呢? 由於相機的寬容度有限我們只能作個取捨

 

d9

A) 我可用全幅測光讓目標變成一個剪影的方式去表達 。

d10

B) 我亦可利用中央重點測光 / 點測光去拍攝。

有人會問中央重點測光 / 點測光模式下我們應用那一點作測光標準最好呢?  Text Book 答案是找中灰色階的位置 。若不明白什麼是中灰色階的話就當是全幅相中光暗最平均的一部份吧 , (切勿在最光及最暗的位置上測光)。 若拍攝主體是個人當然用他/她 的面部作測光標準。

以上圖的女士為例 , 若用光圈先決自动的話就要行近目標並以中央重點測光 / 點測光將主體的面部作個測光標準 , 並用 AE Lock 鎖住曝光數據再行後構圖及拍攝。 這方法確實有點麻煩 , 你會問假若我用支長鏡 Zoom 主體過來作測光 , 然後 Zoom 回去拍攝可以嗎這無疑是個不太理想的做法 , 因為 Zoom 近遠時鏡頭的入光數值會改變 , 所得的數值未必會準確 , 但假若不方便走近目標的話這方法是無辦法中的辦法。

另一個更佳辦法就是用 Manual Mode 行近目標並以中央重點測光 / 點測光將主體的面部作個測光標準 , 然後再走位構圖及拍攝。 因為用了Manual Mode 相機就不會因為數據改變而自作主張改变拍攝數據。 而你亦不用次次走近主體測光咁麻煩。

大家可能會擔心當相機移动到不同方向拍攝時會影嚮測光效果。 這觀念是不正確的 , 若以中央重點測光 / 點測光模式 下相機只會關注主體在同一光源下的反射率 , 只要主體同光源的距離不變 , 相機與主體之距離不論在, 6  , 10  , 20 呎所拍攝出來的結果是一樣的。 但假若用全幅測光模式咁就有好大分別。

d12

我有一點想强調的是若要測光數據準確 , 主體測光部份能佔據 View Finder 片幅會越多越好 (要像上圖中央重點測光這樣大的覆蓋率並要在人面位置上才能有效) ,  所以情況許可的話我會走近主體像影大頭相的距離去測光。

上述所講是基本亦非百分百準確及全面 , 原因是大家手上的鏡頭 , 因為每支鏡都有它的視角 : 魚眼鏡的視角是180’C ; 20mm F2.8 超廣角鏡 94’ C ; 35mm f/2 廣角鏡的視角是 62’ C ; 50mmf1.4準標鏡的視角是 46’ C ; 鏡頭的視角越濶入光的角度就越大 , 投射在相機的感光單元上的數值就有分別。 假若用一支 50mm 鏡與一支 20mm 鏡以全幅測光模式來說得出來的結果一定會不一樣 , 50mm 無事但 20mm 影出來可能爆哂光。 所以越 Wide 的鏡拍攝逆光比一支長焦距鏡更難拍得理想 , 大家要因應鏡頭的視角去考慮 , 可以改變一吓拍攝角度位置 , 轉另一支較窄視角的鏡又或者轉用另一個中央重點測光又或者點測光去處理。

 

d13

另一項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場環境光的光暗度 , 但我們卻可以利用光圈快門去控制相片有多亮或多暗 , 這是一般初哥最容易怱略的一個變化。就像上圖的渮花是在下午四時拍攝的。

有時相片內容太雜亂 , 我們可以刻意用點測光模式 , 並收細光圈將背景變暗 , 利用明暗去做成差距托出主體。 這亦是在同一還境下改變測光模式出來的變化。

d14

上述所講的測光方法只是拍攝手法其中的一種 , 日間拍攝與夜間拍攝亦有分別 , 三種測光模式各有所長而拍攝環境亦千變萬化 , 明白了道理就應要因應情況靈活變通大家拍攝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才選擇適當的模式去拍攝。  我認為最佳辨法就是 Learn from Mistakes 影一張試相看一看結果是否達到目的再慢慢作微調處理 , 這樣才是正確步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