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光質

 

f1

有影友問我有關用光的問題 , 無可否認 Photography 一詞就是用光線去描繪影像的意思 沒有光這世界會漆黑一片 , 什麼顏色也就顯示不出來 , 所以光對攝影可說是決定性的。

很多初學者都覺得用光及認識光是較困難的 ,  因為一般人對光的認知只在乎明暗、強弱、顏色之分 , 對於光質” 可說是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 亦不知如何去了解及運用。 攝影老師講過若要成為攝影高手 , 必定要花時間去認識及學習光質 “ , 這道理就如學習葡萄酒要明白何謂酒質一樣重要。 我自己亦花了些時間去摸索 ,  今次我就借這課題簡單分享一吓我自己的所知。

光質這名詞看似很抽像 , 但其實包含了三部份: 質地、顏色、方向

f2

光質

顧名思義就是指光的 “質地” Texture  , 光是無形的物體但當光照在物件上時 , 由於不同物質表面的反光程度使我們能感受到物件的質感。

我們平時所指的所謂硬光就是指光線較強而能產生明顯陰影的光 , 例如陽光普照的正午時份。 而軟光所產生的影子較弱甚至沒有 , 就像清晨早上的晨光、密雲天。

f3

以最熟識的太陽光為例 , 其實由破曉一刻開始至夜暮低垂的晚上 , 光的強度、方向及光質每分鐘都在改變。 一年四季每天的日照光質亦有分別 , 萬里無雲的晴天與簿雲甚至密雲陰天光的質素都不同。

f4

而同一件物件在不同的光質下都有不同顏色 , 太強及太暗的光線會令物件的顏色的濃淡色調改變。 同一朶粉紅玫瑰花 , 在清晨的柔和光線下呈現嬌柔的粉紅 , 在密雲的陰天會变灰 , 在烈日下色彩會變淡白 , 就是這個道理。

在攝影中沒有一條公式說軟光好還是硬光好 , 拍攝時我們第一要考慮就是現場的光質? 光質是柔還是硬? 是否與自己想營做的氣氛吻合?  

我想強調氣氛 , 因為成功的相片不能缺乏氣氛的營做 , 而光就像你手上的畫筆為你繪出你的意念。 同一地點在陽光普照的正午時份 , 可能表現十分沉悶, 但換上破曉晨曦與黃昏日落後 Magic Hour 色彩就變成一種特有光影氣氛。 很多人說柔和的光線影人像最好 , 但反差少了亦代表沉悶。

f5

而光質亦能表現到一種情感 , 例如拍攝一位可愛的小朋友 , 拍攝用光就要越柔和越好 , 以表達小朋友白裡透紅的皮膚及天真可愛。

f6

女像拍攝亦常用柔和的光質去表達女性的 Skin Color 及嬌柔。

f7

相反若是拍攝一位健美肌肉男 , 那就要用較硬的光線 , 利用陰影去表達他的肌肉紋理線條 , 明喑光澤表現質感 , 令人有一種硬朗實在的感覺。

f8

漸變的光暗就會表現出層次 , 光位表現到形態 ; 但暗位陰影卻表現到物件的質感 ,  我們利用光線去表達光滑 ; 卻利用陰影去表達粗糙 Texture。

f9

光明黑暗是相輔相成的 , 一張相由全白至全黑 , 當中有 255 級的漸變層次。一張層次細節豐富的照片 , 當中的明暗分佈就有很多級。大家若將相片轉成黑白就會清楚看到相片由最光到最暗的光暗分佈。

f10

光色

若問大家光是什麼顏色 , 大家可能答 “白色”, 其實每種發光物體都有它的顏色。一般以“K"“Kelvin" (絕對溫度) , 是量度色溫的單位。

1600K:日出和日落
1800K
:燭光
2800K
:鎢絲電燈泡(日常家用燈泡)
3200K
:舞臺燈、照相泛光燈
5000K
:日光,這是用於攝影、美術和其他目的專業燈 箱的最常用標準
5200K
:燦爛的正午陽光
5500K
:一般的日光,電子閃光燈
6000K
:略有陰雲的天氣
6500K
:濃雲密佈的天氣
8000K
:濃霧彌漫的天氣
20000K
:天空碧藍的天氣

同樣地我們拍攝時要考慮現場的色調如何? 色調是否與想營做的氣氛吻合? 我們怎樣去捕捉現場的光影顏色及氣氛? 我們如何用色調去表達情感?

f11

燭光、光管、電燈泡、火光、每種光都有它的色温及顏色 , 而當光線反射亦會將反射面的顏色帶出來 , 就如一個人在一個燭光的環境下 , 人的膚色就會變黃。 陽光射進一間舖着木地板的房間 , 就會反射出一種温暖的黄色色調 , 一個人在白色光管的辦工室內拍攝 , 膚色會帶青。

f12

顏色可以表達情感 , 一般人的認知是深藍令人感到寧靜、冷 ; 黄令人感到温暖 ; 橙令人感到熱情 ; 綠色令人感清新 ; 青色令人感到恐怖 ; 灰色令人感到沉鬱 ………….

攝影時我們的相機中的白平衡就是幫我們 “矯正” 或 “搞亂” 相片的調的調色盤。

f13

方向

光的方向是最容易令人明白的 , 只要留意影子的方向就可明白光的來源方向及角度。除了光的質地及顏色可以表達情感 , 但其實陰影、影子亦能說故事 , 而且影子故事永遠被人怱略了。

f14

光線越硬越容易產生陰影 , 光線越側陰影會越長 , 光源離主體越遠影子變得越大。而物體的輪廓就可以用光線的角度去勾畫出來。怎去利用光影变化去表達意念就是攝影師的手法 ………..

f15

在攝影創作中沒有所謂百份百的標準 , 就算相機內的直方圖表示相片正確曝光 , 但並不等於是你所要的氣氛感覺。光質、光色、方向一般都會同時出現 , 為了使大家明白我略為舉例供大家參巧:

f16

Window Light – 從窗外透入的自然光永遠是最漂亮的一種 , 陽光經過玻璃及窗簾的透射表達一種不太強亦不太弱的質感 , 帶黃的色温令人感到一種温暖與主角微笑地抱着愛犬的整體氣氛吻合。 窗外入射的光線像素描般輕輕勾畫書藉的質感 , 而陰影的漸變表現了豐富的細節 , 做出美麗的光質及豐富的層次感  Window Light 是人像拍攝最佳的一種光質。

f17

City Light – 在黄昏夜幕將臨城市華燈初上之一刻 ,  Magic Hour 天上的漸變霞彩色温紅藍交替 , 建築物反景斜陽的餘暉 , 加上兜虹燈的人做燈光 , 斜射而不太強烈的光質明暗程度勾畫出遠山的輪廓及城市中的建築物細節 ……….就像管絃樂團未演奏之的 Warm Up 一樣 。 每種光像樂器一樣 Presents itself , 未和諧未共嗚 , 但卻是一種隨意的浪漫。 

f19

Muted Light. – 清晨的簿霧的陽光 , 黃昏煙霞 , 霧景都會產生一種柔和、散亂卻有方向性的散亂漫射光質 , 因霞霧減弱了太陽的強光令光差對比收窄 , 有剪影而暗位有更多細節。 這類約隱約現的光質多數用來表達意境。

f20

有時硬光從煙霧中穿透做出耶蘇光那富劇戲性的光線效果。

f21

Backlight – 背光、逆光 特別是日落時的低角度逆光往往會帶來被攝物體上的強烈陰影對比 , 造成很大的光比差別 , 在受光和背光的部分總有很多細節不能兼顧。 即便是那些價值上萬的高檔鏡頭 , 擁有較好的抗逆光性能 , 也難免在完全逆光的情況下出現眩光和自動對焦的障礙 , 對於普通鏡頭來說就會更加嚴重。逆光拍攝時可以在物體周圍產生耀眼的輪廓光 , 強烈的勾出物體的外觀。

f22

剪影是一種富戲劇性的表達 , 而當中的主角就是影子 , 我們選擇用影子的形態去說我們的故事

要拍攝這類光源條件我會刻意令相片曝光不足 , 而測光時亦切勿對着最光的光源測光 , 否則曝光就會嚴重不足 , 而曝光模式要視乎整個畫面的反差度 , 若反差不大我會用全幅測光 , 否則我會以中央重點測光 / 或點測光。

f23

Sidelight – 側光 , 光源由一個方向射入 , 受光的一邊表現明亮變成一種 Highlight 而不受光其他地方就會出現陰影 , 而陰影明暗就可以表現到細節 , 令畫面不至平板呆滯。 這類光源不論光質、光色、方向都是十分理想的。在這種光源下拍攝有時可能要用閃光燈作為補光 , 但補光時人做光源要吻合現場光的射入角度及色温

f24

Dappled Light – 斑影 , 有時拍攝期間突然有片雲摭掩了陽光 , 又或者樹影 , 在較硬的光線下這種摭擋 , 投射出一個影子 Pattern , 亦會加強氣氛及戲劇性。

有時甚至利用紗簾、物件的影子去加強這斑影效果 。 在這類環境下光影比例不停轉變 , 有時好難去作出正確曝光 , 這時最好用 Bracketing 以+-1/3 EV 去作包圍拍攝 。

f25f26

High Key , Low Key – 高光 / 低光 ; 有些時候我們拍攝盡量去保留多點細節 , 但有些時候我們卻刻意抹去細節只留下想要表達的重點部份 , 在拍攝的手法中我們會利用光質中的 High Key , Low Key 的手法去達成目的。 若單看這類相片的直方圖 Histogram 可說是嚴重 Over or Under 但相片氣氛意念的表達 , 並不是單看數據圖表的。

f27

今次簡單作了些舉例 , 希望一些有心去改進自己攝影技術的朋友對光質及用光多一分了解

 

貪婪種禍根 – The Silent Danger of Greed

g1

近排寫酒評及攝影的文章居多 , 很久沒有寫有關人生智慧系列的題材 , 近幾星期日本的地震天災引致到核電廠洩漏輻射的危機 , 令我想起之前所讀過 Hot, Flat, and Crowded 2.0 的一篇文章 , 所以特別作個 “心情沉重的分享”

g2

大家有否想過現今的全球暖化生態危機及1997 , 2008 年兩次金融海嘯表面上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 其實內裡都有很多共通點。

我們在金融市場中創造財富的同時製造出很多有毒資產。 我們為求經濟發展過份開採天然資源 , 砍伐林木 , 污染水源 , 全球暖化生態失衡。 我們發展核電但同時亦帶來輻射洩漏的禍害。 日本的核電事故終於為世人搞嚮警鐘 , 令我們認識到它背後的可怕代價

看來我們滿以為建做出更美好將來的同時 , 卻帶來能破壞及滅絕我們將來的隱藏的代價。

g3

為何當權者明知核電一旦洩漏會帶來滅絕結果 , 而就算棄置亦要付出高昂的善後代價下還要不斷建造呢 為何各國政府會無視風險 , 讓投機者去創造一些毒害市場的資產呢 為何當權者會無視一切警告呢?

這一切大家可能歸究於 “人禍” , 但若再深入去探求其實一切都是源自“Greed 貪婪”

The desire to get as much as possible for oneself without thinking about how things would be for other people or future generations.”

貪婪令人只看眼前利益 , 而妄顧風險後果 ;

貪婪令人不顧對環境的傷害去不斷建設 ;

貪婪令人無所不用其極地鬥爭、弄權、奪權去為自己爭取更大利益 ;

貪婪令人做出迷失理性及偏離道德、道義的事。

我相信能寫出的例子真的太多了 …………

g4

我們經常會聽到以下的謊言  ”Greed is Good ” , “市場上弱肉強食 , 有競爭才有進步” , “一切負面的東西都是人類文明進要付出的代價”。  反正咁多年都無事發生 , 邊會咁唔好彩 , 加上人人都在做 , 一旦有事大把人墊底怕什麼?   只要自己聰明及好運 , 受害者一定不是自己 ………..

這些心理或謊言可說是十分危險的首先我相信無人會刻意去做一些危害大家的事 , 只是每一樣東西都有利有弊及有代價 。而利益越大 , 代價亦越高。

貪婪之所以恐怖是它永遠有一個美麗的包裝 , 但內裡卻是慢性毒藥 , 它令人只看到眼前美好假像我們只見到其利” , 它能矇閉我們使我們不見其害。 大家在享受短暫成功的同時 , 而這些毒害就會像異形的畸胎一樣潛伏在宿主體內 , 到時機成熟就會破體而出 , 不受控制地吞食世界。 當問題爆發時一切巳太遲 , 而這禍害卻不是一時三刻的短痛 , 而是延禍延年遺害下一代子孫的災劫。

g5

大家看看近幾年日本自金融風暴後長達十多年至今還未復原 , 又再一次遇上世紀地震及洩漏輻射危機 , 若事情向壞的方面發展真的會東日本全毀。 美國金融危機之後的量化寬鬆政策搞亂了環球金融的秩序 , 令幾個國家機乎破產 。 温室效應對環境的破壞 , 物種的滅絕而令生態失衡………… 這一切都是人類貪婪所帶來的惡果。可是人們並沒有吸取當中的教訓。  

而生活在地球村 , 每一件事都會產生連鎖反應 , 直接或間接對我們帶來影嚮 , 所以不能說不關我事而置身事外。

g6

回顧自家的香港 , 急性盲搶盬事件 ; 別人國難我們不去賑災援助 , 而反去想怎樣囤積居奇發國難財 ; 災難時期在投資市場揾錢 ; 商人為了要賺盡每一分每一毫卻不斷壓窄低下工人 , 做成貧富懸殊 ……這一切大大少少的社會問題不也是來自貪婪嗎?  細想一吓可知到香港人的貪婪程度是何等的嚴重?

g7

反觀現今社會大眾早以接納了貪婪亦鼓勵貪婪 , 越貪婪就代表越成功 而且更以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貪婪去取代 , 我們貪婪的同時種下的禍根 , 它的毒害巳變成根深蒂固無法逆轉 。 

貪婪是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 , 我們沒有辦法將之從 DNA 中抽走 , 我們每人都貪婪 , 我們所能做的是不要被它的表面矇弊及看清楚明白它帶來的後果

g8

人在做天在看。 今天地球病了 , 人心亦病了 , 大家是否應將最近所發生的種種事作一反思。 我不是悲觀或散佈什麼世界末日論 , 只是想令大家清楚知道究竟問題的核心在那裡 。 我們面對的不是核電危機 , 環境暖化危機而是人性 “貪婪” 的危機 。

從來改變都是痛苦的 , 但相比問題真的爆發了留下不可彌補的創傷後果仍是好值得去做 , 為了下一代及將來我們亦要認真教育下一代認識 “貪之禍害及應好好克制自己貪婪的慾念

切記 “Where there is greed, there is a silent danger!!!

日本災難後顯出了日本人高尚的情燥 , 人性的光輝美德 , 而在他們心中只有無私””奉獻” 沒有貪婪” , 而我相信這亦是治療 “貪婪” 的良藥 , 只要人肯去改變就有希望。 否則下一個災劫來臨時我們不能怨人 , 只能怨自己 …………

 

平靚一紅一白佐膳之選

很多時候都有人問我有無啲二三百蚊又平又靚又好飲的葡萄酒?  這條問題永遠是自己覺得最難解答的問題。  我只能用一個好 Model Answer 去解圍 : “有人求道歴千山 , 有人自在消遙間”  每個人口味不同、飲酒的資歴及期望亦不同 , 場合不同 , 當然好難去界定什麼為之好酒” , 而且飲酒求開心  , 又不是做 Wine Judge 或酒評人 , 只要自己覺得好飲 Enjoy 就是好酒。

近日樓市暢旺通漲升温 , 就算連茶餐廳的粟米石斑飯的價錢亦提高不少 , 銀紙越來越唔見洗 , 二三百蚊有時真係飲餐茶都未夠。香港舖租人工咁貴 , 要揾二三百蚊又平又靚又好飲的葡萄酒更是一種違反定律的挑戰。  

雖然價錢未必與質素成正比 , 但市場上永遠有一套一分錢一分貨的衡常自然定律 , 平嘢未必無好 , Quality Never Cheap , 好嘢又真係好少會平 又平又靚又好飲是每一位葡萄酒愛嗜者的一個美夢” , 亦是在浩瀚無邊的酒海中找一頁輕舟般困難。 有時自己品嚐數十支可能只得 一兩 支能令我回味 , 而我的 Blog 內所介紹的酒款多以中上價酒為主 , 不是說平嘢無好 , 只是 AM 年紀不輕 , 加上修身後不想變回豬八戒” ,  Quota 及能力時間有限 , 試唔到咁多 , 所以採取 “隨緣” 及 “寧缺莫濫” 的態度   

不過長期 Fans 都知我有好嘢一定公開與眾同樂 , 這晚與酒友在灣仔杭州酒家聚會 , 我就為此特選了兩支平靚正一白一紅作為襯菜之用 , 出來的效果亦十分理想 , 所以作個分享。

g9

Sigalas Santorini 2009

淺黄酒色中散發着青檸、礦物感、柚子、Stone Fruit 的清香 , Body 中厚有質感 , 酸度成熟內斂 , 礦物質豐富餘悠長。 這支酒越飲越香 , 越暖亦越好飲 , 在酒的質感及收結略乾的酒味中令我聯想到種植葡萄的地域石灰質可能較多。

g10

這支來自希臘的白葡萄酒 , 100% 希臘原生葡萄 Assyrtiko (A seer’ tee ko) 釀做 Santorini 一個充滿火山岩石及火山灰成份很重的地域生長 , 而土壤中Calcium , Magnesium , Ferrous Iron 微量元素念所出產的葡萄就算成熟都有較高的酸度及豐富有層次的礦物感。  加上沒有經過 Phylloxera 的蟲害 , 可說是古老葡萄品種的血脈延續。

這支酒除了來自希臘外看似無乜特別 , 其實好戲在後頭 , 因為我主要用它來配襯臭豆腐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 , 甚至抓爛頭都想不到用希臘酒去配臭豆腐這怪組合 這是來自我三年前 雲泥有別 , 臘臭奇緣的經驗 , 事隔三年依然和味過癮

在場的酒友又確實感到白酒那平和酸度及那略帶鹹味的礦物感巧妙地延長了臭豆腐的餘 , 不要誤會酒能 Enhance 那份 Nose上的臭味而是臭豆腐的豆味、腐味 , 真的非常過癮 若臭豆腐加添了甜、辣醬又如何? 答案是照樣 Enhance , 但辣醬的感覺會較理想。 當晚原本只 Order 一碟炸臭豆腐 , 結果一些酒友們毒臭攻心 , 欲罷不能添食了三碟 , 而且更出狂言去臭名遠播的金魚街街檔入貨再決一生死。

這支希臘白酒 $250 有找 , 屬平靚正之選 , 若玩 Blind Tasting 我相信無乜人會估得中

酒莊資料

http://www.sigalas-wine.com/home_en.html

 

g11

Domaine du Tix Cuvee Dona Maria 2007 

另一支是來自 Rhone 的紅葡萄酒 , 80% Grenache 20% Syrah 釀製 。原瓶唞氣 1.5 小時落杯 , 櫻桃、薰衣草、甘草、松木、胡椒香氣 , 香味四溢甜美得令人讚嘆然。果味濃郁 , 酒體柔潤圓滑 , Grenache 的果甜味為主幹 , 夾着 Syrah Spicy , 單寧柔順 , 加上 Rhone 酒的木桶風味 , 層次質感令人舒適 , 略為平淡

沒有乾澀硬實的單寧 , 單簿堅削的酸度 , 但換來濃郁但不厚重的酒體 , 略甜而帶 Spicy Wine Style  , 不須複雜難搞的服侍 , 容易配襯的性格 。這晚我就以它來襯東坡肉 , 效果十分不錯。 加上以三舊水樓下的價錢是實際實惠 , 淨係前段的香氣表現已是值回票價。反正世上無完美 , 抵飲夠飲就算。

當晚同場亦有多支其他酒款 , 質素本身亦算不錯 , 但價錢貴二三倍有多 , 若論 Value for Money 真係輸足一條街為免影嚮市場及令擁有的人不快 , 都係不提也罷。

我所飲那支酒的年份應是 07 不是 08 , 現已更正。

酒莊資料

http://www.domaine-du-tix.fr/

 

 

刀客的默契

h1

很久沒有與天涯刀客酒聚 , 這晚難得幾位刀客有空聚頭大家都好自然會揾啲好嘢飲吓。

h2

Krug Grand Cuvee

第一支是第一代的 Krug NV , 據酒主講這批香檳約在 75 – 80 之間出產 , 一支三十年的熟檳其實風險頗大 , 隨時開出來變支無汽的酸水。

開瓶時巳沒有太多汽 , 從酒塞的形狀已知這是一支 Aged Champagne 在昏暗的燈光下看到金黄近付琥珀的酒色而且依然有微量的氣泡 , 這證明了支香檳依然健在

初段滲出了梅子、山渣、柚子、乾花的香氣 , 熟檳不宜雪得太凍於是將酒從冰桶取出 , 讓酒回温處理。 放暖後香味多了果仁、焦糖、Brown Toast 、蜜糖的隱約幽香。 飲熟檳不像期望它有活躍的口感 , 但換來的倒是另一種有如 Burgundy White 的雍容結構及複雜性 , 鮮明的果酸 , 有如飛機起飛般的酒味曲線及凌厲的後勁 , 餘韻帶着果酸、Mineral 及柑皮的元素 , 將熟檳的能耐發揮到極致。

這支熟檳存放得很好 , 才能有此優雅表現 , 是可遇不可求的稀有逸品 , 有錢都未必買到。

h3

DOMAINE DE LA MOYNERIE Pouilly Fume Cuvee Majorume 2002

第二支出場是在 Loire 出產 , 一支 Organic 及經過木桶處理的 Sauvignon Blanc 淡黄酒色 , 散發着芝士、乾草、隨後是 Yeasty 及輕微雲尼那的木桶的香氣入口是濃郁而結聚的果味 , 棉花般的酒體 , 很重的 Mineral , 酸度並不太明顯。

h4

這支酒感覺頗為奇特 , 它令人有種 Chardonnay 的錯覺 , 但沒有 Chardonnay 的前段香氣变化及苦澀收結特質。 從酒質中感到一份 Pure而且那棉花感有點是來自 Lees 的處理 , 有不俗的結構 , 中尾段的礦物感明顯 , Pure 之餘又要落木桶可說是玩味十足 , 若玩 Blind Tasting 真的會玩死人的一支乾白酒。

如此刁鑽的酒款不用多說大家都估到酒主是何方神聖。

h5

Domaine Michel Juillot Corton-Charlemagne,Grand Cru 2002

在上年二月飲過它 2004 年的版本 , 這晚再試 2002 酒色淡黄 ; 開瓶落杯是淡淡的 Tropical Fruit 果味夾着圓潤的木桶及果仁的香氣 , 香氣十分隱晦。 入口質感柔潤圓滑 , 豐富果味中暗藏綿綿內勁 , 木桶感強 , 果味利落 , 酸度流暢 , 礦物感亦有板有眼 , 唯獨餘韻略短。

這支 Corton-Charlemagne 嚴肅方正 , 深度中僥有韻味 , 可惜今晚支酒明顯未在狀態 , 可說是生不逢時” “六神未合不是說支酒不好只是在眾多強悍的對手圍攻下未見有太大發揮空間。

h6

Bernard Dugat PY Gevrey Chambertin Coeur de Roy 2001 VV

接下來是一支由 Pinot Noir 老樹葡萄釀製的 Gevrey Chambertin , 深紅酒色而略為混濁 , 好明顯支酒未經 Filter 處理。 香味帶着 Sweet Plum、叉燒、香料、紫蘿蘭、血腥、鐵銹; 入口濃郁複雜黑車尼子、黑朱古力, 整個味覺流程都帶着 Gevrey Chambertin 獨有的方正緊澀 , 結構感十足 , 中尾段流露 Mineral 及絲絲單寧 , 酸度流暢 , 餘韻悠長。

h7

這支 Gevrey Chambertin 個性剛陽謹直 , 結構精緻平衡 , 層次細節豐富 , 今天飲用略歉年青 , 假以時日必定十分精彩。

h8

Henri Bonneau Chateauneuf du Pape Reserve des Celestins 2004

有睇開我酒評的朋友對 Henri Bonneau 都不會陌生 , 下幾支出品我自己都有少量珍藏 , 今次帶來的是當中的旗艦 Reserve des Celestins 2004

h9

這支酒在 1700 hrs 開瓶及原瓶唞氣 , 到落杯時差不多唞氣了小時 , 可說是 Perfect Timing。散發熟紅梅、甜山渣、甘草、紫蘿蘭、豆、松木的芳香 , 香氣濃郁而富密度 , 展現一種立體感。 入口酒味全頻開展 , 濃郁而不厚重的酒體帶着 Asian Spice 及具複雜性的果味 , 甜酸平衡互相交溶 , 單寧細緻 , Rhone 酒應有的古樸木桶感 , 幽幽的黑朱古力微微苦韻及生津的 Fine Acidity

酸、甜、甘、鮮、木 酒味元素細膩自然 , 如絲般和諧 , 令人有一種渾身舒泰的輕鬆感 。 這酒的水準直迫 Rhone 的另一傳奇 Rayas , 我自己而言這支酒不單是一支 Good Wine 而是一支 Great Wine!!

h10

Pago Florentino 2005

接下來的西班牙酒又十分好玩過癮 , 100% Cencibel (Tempranillo) 釀做 , 強勁甜美的焦糖、絲、黑朱古力、 Sweet Spice、布冧、車尼子、煙燻 , 香氣豐富。入口柔美圓潤 , 豐厚而不厚重的質感 , 單寧及酸度平和 , 收結帶點黑朱古力的微苦。

這支西班牙酒風格十分新派及摩登 , 有點 French Style 亦有點 American Style , 易飲順喉十分討好 , 只是複雜性不高 , 中尾較為簡單亦跌得頗快。

http://www.pagoflorentino.com/

h11

Kurt Darting Durkheimer Hochbenn Muskateller TBA Pfalz 1994

h12

壓軸是支德國 TBA 甜酒 ; 琥珀酒色 , 香味帶橙皮 , 柑皮 , 蜜糖 , 感覺有如一支濃密的檸檬茶 ; 入口濃都而不厚重 , 甜酸比例與平衡性只能以無與倫比來形容 , 層次幼細 , 酸度怡人 , 收結餘韻悠長酣美 , 精彩得令人回味無窮。   94 年有如此表現 , Aged 咗真係不得了。

後記:

l        這晚的酒聚大家在事前沒有相議過帶些什麼 , 但結果很有默契地全是一些高質素較濃郁 (但絕非重炮及超貴) 的酒款 , 而品酒的次序更像是預先安排一樣的漸進及流暢 , 這種無言的認知與默契真的十分難得。

l        這晚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 , 我們在 1900 hrs 將支 Pago Florentino 200開瓶 , 並將一半保留原瓶唞氣 , 另一半則落 Decanter 唞氣 , 2100 hrs 左右落杯互相比較。 兩者分別是原瓶唞氣的一半不論在果味、濃都、密度、層次、平衡性都比較凝聚結實 , 結構感及層次較強 , Decanter 那半支表現較為鬆散及 Out Focus , 感覺上有點馬步不穩。  這個結果與我近幾個月所做的實驗結果相同 , 我發現有某些酒款 Decant 後表現不及原瓶唞氣佳 , 尢其是一些層次豐富細緻高質的佳釀中分別更明顯。  最近我寧願提早一點在下午將支酒開瓶並作原瓶唞氣 , 而不等去到 Restaurant 才開瓶跟住就落 Decanter 唞氣咁飲法 , 出來的效果更好。 當然葡萄酒的處理手法可說是各施各法 , 沒有什麼準則 , 而且每個人的口味取向亦不同 , 好難話什麼是啱定錯 。而我自己亦在探索中 , 不過最近手法真有如此個人傾向。

l        席間與酒友談論飲酒的取態問題 , 究竟我們要飲一支靚靚名牌酒定揀一些啱場合飲而價錢較平的酒款呢首先我想信無人不喜歡飲名牌酒 , 只是名牌酒價格高昂未必人人負擔得起 , 另一方面越靚的酒越難處理 , 亦要越長時間品嚐才能有所發揮 , 而這類靚酒一般都不易 Handle , 每每支酒都未 Ready 就巳飲晒。 又或者一支靚酒玩五餅二魚十幾個人去分 , 每人連渣帶水都唔夠 1.5 啖 , 根本嗽口都唔夠 , 只能說飲過但談不上飲出什麼 , 更惶論有什麼感覺 , 所以飲靚酒很多時期望越大失望亦越大AM 並非大富貴 , 我揀酒一定以酒質先行 , 永遠都是以啱場合飲的酒為選酒原則 。 我寧願飲一些中價酒 , 人數少一點 , 一支酒分 6 至 8 個人享用 , 每人起碼有兩杯 , 慢慢飲慢慢歎來得自在及 Enjoy。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班小圈子天涯刀客飲酒的心聲。

迷人的木村 – Domaine Pierre Amiot et Fils Clos de la Roche Grand Cru 2004

j1

Burgundy 咁多條村中我除了喜歡 Chambolle Musigny  , 第二個喜歡的可說是 Morey Saint Denis 這天所試的是 Morey Saint Denis Grand Cru Clos de la Roche

j2

開瓶時 , 酒色如紅棗茶略帶啞色及啡黃 , 從這點看來這支酒是沒有經過 Filter 的。

初落杯時香味有點鐵銹的腥味、士多啤梨、車尼子 , 玫瑰花 , 煙燻 , Ashy , Spicy , 感覺一種深沉的野性。 在十五分鐘後初試第一口 , 入口酒味濃郁 , 一種混合果味、木桶、煙燻的複雜性 , 在複雜中流露不俗的葡萄甜味 , 充足有質感的酸度作為骨架 , 感覺十分不俗的均衡性。這段時間支酒尚未完全開放 , 但第一個印像十分不錯 , 完全表達到 Grand Cru 那種深沉的凝聚力量及其複雜個性 , 心中知道這支酒質素不凡, 要長時間品試探索 , 所以將支酒瓶唞氣慢慢細品。

開瓶 1小時左右支酒進入睡眠狀態 , 香味變得暗啞隱晦 , 形體上好像簿了酸度亦見提昇 , 若在這段時間品試可說是未必討好。 我當然明白這是酒本身的進化過程 , 而我亦不會懷疑這支酒的質素及自己對酒的那份感覺 , 於是靜心等待。

開瓶 2小時 , 支酒不斷在變而且越見開放。

開瓶3 – 5小時後支酒慢慢開放至另一平衡點 , 這時離杯一呎我亦能嗅到那充滿誘惑性有如淡淡玫瑰花香從杯口飄來。 這時的酒香巳變成芳香的熟果、玫瑰、玉桂、甘草、叉燒、Sweet Spice , 煙燻。香氣濃郁優雅 , 表現一種深沉及成熟內儉與最初的野性無疑十分不同。 入口是濃郁而鮮味的果味 , 輕盈柔順的酒體 , 柔和中帶有泰絲滑中帶有點煙灰般的質感 , 最難得是甜與酸做得相當和諧 (這是很多 Burgundy難以做到的感覺) 單寧輕柔細緻 , 平衡而有不俗的細節 , 收結的味覺表現跟入口時一樣 , 全頻收儉貫徹如一, 悠長達秒以上的餘韻

由開瓶3 – 5小時 已進入最佳狀態 , 之後 5 – 8 小時越來越好飲 , Really Lovely 正到唔捨得放手。

j3

Morey Saint Denis 的風格可說是介乎豐厚强勁的 Gevrey Chambertin 與温柔細膩的 Chambolle Musigny 之間 , 可說是強勁與優雅的混合體。 很多人都認同 Clos de la Roche Morey Saint Denis 中最高品質的葡萄園。 Roche 字面解是岩石的意思 , Clos de la Roche 就是指岩石上的莊園。由於 Pinot Noir 生長在土少石多的土壤上 , 所以表現了一種剛陽雄渾而口感上略帶堅削的個性。 一般來說 Clos de la Roche 在細緻方面可能比較弱。

但這支 Domaine Pierre Amiot et Fils Clos de la Roche Grand Cru 2004 不單能表現到 Clos de la Roche 的風格而且有不俗的細節 。而且最令人讚賞的是甜與酸做得相當和諧 , 清純自然中仍有深沉的複雜性 , 這是很多 Burgundy 中亦難以做到的感覺 相比 Morey Saint Denis 中最精華的 Clos des Lambrays 較為柔軟更有彈性 , 但它的甜潤迷人果味則尤有過之 , 釀酒師那份功力不容怱視。 這支可說是做得十分出色 , 而且具備 Ageing Potential , 以今天的品試質素來說這支酒放上十至十五年更具韻味。

這支 Burgundy 剛中帶柔 , 野性中流露一種清純自然 , 剛勁中不失優雅柔美 , 深沉內儉而不太浮誇 , 身具男性魅力與女性温柔性感  or 姿整乸型 , 真是一支迷得死人的葡萄酒 , 若要我形容這支酒等同 “墳場哥羅芳 “  迷死人 ……. 就像日本偶像形男木村拓哉 一樣 ………….

這支 Grand Cru 價錢並不算便宜 , 但以質素而言論它算是不凡” , 亦是我願意真金白銀買來自己享受的一支 Burgundy 它有另外兩個版本Domaine Pierre Amiot et Fils Morey Saint Denis ,

Domaine Pierre Amiot et Fils Morey Saint Denis Aux Charmes

質素接近但價錢只是 Grand Cru 的一半至七成 , 只要唞夠時間應該無乜走雞 , 大家有興趣不妨一試。

 

酒莊資料。

http://www.chemindesvins.com/w_amiot.html

 

日本國難體現人民質素

 

另一篇很好的文章:  引用  15-3-2011頭條日報 中環High Tea

上周五日本發生了世紀大地震,同時經歷了駭人的海嘯災難,各國人民在電視上目睹災難的破壞力,也看到日本國民在災後混亂、危急的情況下冷靜、理性和文明的表現,這種國民質素實為不少東、西方先進城市的國民樹立了極佳的榜樣。

高度忍耐守望相助

面對災後缺水、缺糧、缺電的種種不便,日本人沒有即時大聲疾呼要求政府盡速解決問題,否則所有官員都要丟官。實地採訪的記者只見日人在混亂中,仍然不忘守法輪候購買食物、在地鐵站或便利店外排起長長人龍,也沒有人插隊打尖、沒有搶掠、也沒有互相指罵。至於商人在這混亂期間不但沒有坐地起價,反而免費派發糧食給市民。在這幾天,日本人發揮了高度忍耐和守望相助的精神,他們這種愛國和團結表現,相信不少國家、城市都對之羨慕不已。

本人在這次災難中展現了民族的國民質素,拉回香港,我們的市民表現又如何?據報道,引述有電視台訪問一名仍準備出發到日本旅遊的港人,問他堅持赴日若再遇到地震、海嘯會如何應付。他答道:「屆時香港政府會派包機來幫我們。」也有人借機對日本人極盡諷刺,幸災樂禍之心態表現無遺,將人家的苦難拿來開玩笑,或以落井下石之心態踐踏日人,不但無助提升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越感,反而是反映了我們個別國民質素之低劣。那些大言不慚、對他人的苦難無動於衷的人,會否反省?會否對自己的言行感到慚愧?

上述港人相信仍屬香港社會內的個別人士,不代表整體香港人的質素。不過令人擔憂的,是香港近年孕育出的責罵文化和「只講權利、不講義務」的文化,已逐漸蠶蝕我們的國民質素。試想想若缺糧、缺水、缺電的情況發生在香港,我們議事堂的個別議員和各界評論員,到底是會勸喻市民忍耐,讓官府和有關機構盡快解決問題?還是二話不說,先批評官員辦事不力,應變不足,以致出現缺水、缺糧的情況?據報道,日本的停電安排會實施至四月,歷時好幾個星期,有關安排顯然與多所核電廠操作受到地震所致。在日本,當地人士接受了停電的安排,至今我們還未聽到日本人大罵政府失職,要求嚴查、提出有官員要問責下台。試想此一情況若果發生在香港,我們的傳媒、議會如何處理?我們的市民又會如何回應?

反思「有權利無義務」心態

香港人已逐漸走向一個愈來愈只依賴政府提供援助,解決問題的局面,而不問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甚麼責任和義務。那一位聲稱今時今日不怕去日本因為若有亂子,政府事必會派包機接他回港的市民,他有想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嗎?為甚麼他會相信政府一定會派包機去支援他?原因相信是近年每逢有類似突發事件,一經議員大聲問責,官府很多時都不敢怠慢,盡速安排港人回港。同情官府的人會覺得官員別無選擇,不同情官府的人覺得官員沒有原則,浪費公帑,且任由「有權利、無責任」的文化滋長。但無論大家如何判斷官府是對或錯,今天的確是愈來愈多人覺得只要嘈得夠大聲,官府便會對他們的要求就範。

大家對上述孕育中的香港文化認同嗎?大家會擔心這種文化會對香港將來的有效管治,帶來極之負面的影響嗎?若果大家都覺得此風不可長,大家都覺得我們崇尚的是日本人過去幾天展現的國民質素的話,也許我們都應由自身做起,要向「只講權利、不講義務」和無理的責罵文化說不,唯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有進步!

黃麗君

 

地震可怕 日人可敬

 

部份節錄自(20110314  ) am730指點天下。

日本發生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大地震,到目前為止,預計死亡人數會有數千人,2萬間房屋被毀,30萬人需要疏散,更有核電廠爆炸,洩漏輻射,附近居民受到感染。而對巨大天災,日本國民並沒有驚惶失措,更沒有怨天尤人。各地搶購食物和日用品的居民都排出人龍,秩序井然。日人在火車站耐心等候十多小時,年輕的讓長者先上車,有不少人趕回家是想幫助鄰居。除了政府動員救災外,有便利店主動贈送食物和飲料予災民,網民利用twitter互通消息,協助尋找失蹤人士,連黑社會也開放事務所為災民提供食宿。

雖然日人自讀書開始便接受基本應對地震的訓練。但無可置疑,他們在今次地震上再度向世人展示優秀的國民質素,發揮令人敬佩的團結、互助、關愛精神。所以我相信日本會很快克服今次災難。中國和台灣都分別派出救援人員和捐出金錢予日本。我認為特區政府也應該有些表示,除了發揚睦鄰精神之外,亦為港人上一堂世界公民課。早前有香港學生因歐洲風雪滯留倫敦機場,叫苦連天,不斷投訴,有些家長亦加入批評政府行列。他們應該看看日人的表現。面對天災,政府當然有責,但整個社會和每個人都要出一分力,或起碼做好自己的本份。

在日本人平靜地面對世紀災難的同時 , 香港人卻在搶日本奶粉與日本鮑魚 , 政客們只識借勢及為了選票而不停抽水 , 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亂去瞓街 ,  雞蛋挑骨頭去 Complaint  , 一切着數攞到盡的同時……………. 香港人有否感到汗顏 ??

身在福中真的要惜福 ……………

在此為天災的死難者默哀 , 為瞬間失去一切的人送上深切慰問 , 望事件盡快平復 , 大家治療身心創傷 , 從新振作 ………..

爆破一瞬間

q1

自從上次拍完躍彩珊瑚 後自己對高速攝影產生濃烈興趣網上看到別用高速攝影去捕捉氣球爆破、子彈穿破蘋果、打爛玻璃杯 …………. 那肉眼都看不到但卻十分精彩燦爛的一剎着迷

http://www.digitalpicturezone.com/digital-pictures/high-speed-photography-23-amazing-pictures/

q5

究竟這些照片怎樣拍攝的呢要用什麼特別儀器? 要用昂貴攝影器材嗎? 用多少快門 1/5000s 1/8000s?  心裡有一連串的問題????  

得現代自由而開放的網絡世界 , 我很快在網絡世界中找到資料答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8_dAgaBBdI

其實要拍攝這類照片並非什麼 Rocket Science , 攝影器材方面只要一部普通單反 、一支 Kit 鏡、一支功能齊全的閃光燈 、一些線材、腳架就足夠 , 反而最關鍵是一個 Device –  Sound Trigger (聲控開關)。

這類 Sound Trigger 線路十分簡單 , 若對電子零件有認識的朋友可去鴨記買料自製。怕麻煩的可在網上 eBay 亦能輕易買到 , 價錢亦不算貴。

http://www.hiviz.com/tools/triggers/makeown.htm

http://cgi.ebay.com.hk/HIGH-SPEED-FLASH-PHOTOGRAPHY-SOUND-TRIGGER-CANON-NIKON-/120675453322?pt=Camera_Camcorder_Remotes&hash=item1c18d1498a

http://cgi.ebay.com.hk/Sound-Trigger-for-High-Speed-Flash-Photography-/160539903861

Sound Trigger (聲控開關) 原理是當爆破一刻所產生的聲浪 , 觸動了聲控開關 , 而 Sound  Trigger 就啓到閃光燈發出閃光去拍攝。   

我最初奇怪為什麼是 Trigger 閃燈而不是 Trigger 相機?  原因這類高速动態所 Capture 的時間是在短短的百萬分之一秒單位去計算 ,  而相機本身有 “快門時滯” 反應遠不及閃光燈的同步速度接近 , 所以 Sound Trigger 就以控制閃光燈而非相機。

q6

咁實際上如何操作呢? 

1.        首先要找一間黑房 , 在牆上掛一塊黑布做背景。

2.        Sound Trigger 聲控裝置放近爆破的物體附近。

3.        相機架在腳架上。

4.        相機用 Manual Mode , 光圈收細 f8 – f16 加強景深 , ISO 200 , 快門用 B 制並接上快門線作人手操控。

5.        閃燈用 Manual Mode , 並以1/16 – 1/32 視乎距離調教輸出。

6.        閃燈用接線 (Male Plug to Flash PC Sync Cord) 連接上 Sound Trigger 。 相機同閃燈各自獨立工作 , 沒有任何連線聯繫。

7.        將目標放好 , 相機用 Auto Focus 對好焦後轉用人手對焦 , 鏡頭若有防震功能一定要記得關上。

8.        關燈。

9.        啓动聲控裝置 , Make some noise 去試 Sound Trigger 反應 , 再調教聲控裝置的 Sensitivity 靈敏度 及 Delay 延遲程度。(最重要的一環 , 太快太慢都影唔到)

10.     打開相機快門 , 啓动聲控裝置試影一幅 , 主要是試試閃光燈的輸出是否足夠 , 打光效果是否理想。

11.     一切就緒才作試拍。

12.     根據結果 , 調整閃光燈輸出 , 聲控裝置的 Sensitivity 靈敏度 及 Delay 延遲 Setting , Sensor 及閃光燈的距離 , 重覆以上步驟直至達到你要求的效果。

13. 正式實彈拍攝。

q2

這個雖然拍到爆破一刻 , 但感覺上只見一堆水並不明白究竟發生什麼事 ,  好似少咗啲嘢咁唔係好完整。
想起我支閃燈若有 “頻閃” 功能 , 利用頻閃去連環捕捉未爆前及爆開一剎那 , 這手法表達了前因後果 , 比之前一些 ” 淨爆 ” 效果好些。Fine Tune 效果 , 支飛鏢身原本是黑色唔多起眼 , 於是為飛鏢轉用一些白色的配件。

q9

水球爆破後水落下的連串顯影效果。

q8

飛鏢擊中水球上部水球爆破 , 水花因受壓向上濺開的一刻。

 

q9

水球爆破但仍然保持 “球” 的形態。

q12

初步掌握到當中竅門 , 轉轉 Setting 玩難度高一點的主題 – 破蛋 . 今次特別走去買了支氣槍來協助拍攝。

q11

在黑暗中要啓動一連串的裝置 , 並要瞄準目標有相當難度。 這次打不中隻蛋反而錯手打中了裝蛋那隻玻璃杯 , 但出來效果又唔錯。

q13

中蛋

q16

第一批蛋打光 , 第二天補充後轉一轉 Setting 又影過。這次用了黄色 BB 彈 , 氣槍槍口與閃燈射角成一直線 , 所以能捕捉到 “彈道”。

q15q19

同樣地用了 2 次頻閃 (2 x 40Hz) 去表達子彈射出蛋未爆及中蛋爆開精彩的一刻。飛濺的蛋白有其特別線條及形態 , 充滿官能刺激。

 

q20

欲罷不能接下來是黑夜射燈胆。因玻璃較硬氣槍子彈要換上鋼珠。家在左边可見粒鋼珠從氣槍射出及燈胆爆破碎片飛濺的一剎。

q21

壓軸好戲是射酒杯 , 嘗試用白色背景但效果並不理想。

q23

轉回黑色背景 , 將 Cheap Cheap 酒杯加入清水及不同顏色的 Food Color  ,不用水彩的原因是 Food Colour 較清徹通透。 

q22

子彈穿爆玻璃的一刻連杯中水仍未及流出。子彈射在杯中不同位置產生水花激盪四濺不同效果。

 

拍攝共分兩天進行 , 第一天初試去了解、掌握手法及 Setting , 第二天為主要拍攝。

攝時要顧及自身及器材安全 , 一切要計畫週詳不可輕率。 這次拍攝事前準備功夫做足 : 雞蛋三打 , 酒杯一打 , 氣球 N 個 , 燈胆幾個 , 黑布 , 飛鏢連配件 , 氣槍連 BB 彈及鋼珠 , 抹手紙 , 垃圾袋 ………….. 道具清單一大串。

拍攝時要在漆黑一片中進行 , 水花四濺 , 子彈、碎片橫飛 , 影一張就要 開燈 Clean Up 一次 。 而且一邊拍攝要一邊調整 Setting , 影幾張又要 Upload 上電腦放大睇效果 , 走出走入可說是相當辛苦。

整個過程由 Set Up 到 Clean Up 由我 One Man Bang 一手包辦。   大家可以聯想到拍攝環境又水 , 又蛋 , 又玻璃 、又BB彈 ………現場十足戰場一樣 , 一不小心真係隨時傷 , 所以要十分小心處理。  

我事後差不多花了兩小時去還原清場 , 仲要執到一粒玻璃碎片都無 , 搞到腰酸背痛 , 辛苦過擔泥 。

q24

 這輯相可說是十分精彩過癮 , 能滿足到觀能上的剌激 , 但這個拍攝 Project 其實難度相當高 , 沒有什麼必殺技 , 很多時要 Trail & Error 中摸索嘗試 , 成敗有時可能真是只差一吋的距離 , 所以不要期望成功率會高 , 能有兩三成達標巳算做很不錯了 , 第一次玩能影到咁成績我巳很滿足。 

玩這類 “大龍鳳” 拍攝可說是十分 “擾人” 及 “惹火” , 而且一定不會得到家人的歡迎及體諒 , 更不要妄想會有人同你一齊癲及幫你執手尾。  就算如我 AM 這般有地位的一家之主亦只能趁 AM 嫂外出活動時獨留家中拍攝 , 否則全輯相就會多一節 AM 俾人“爆樽” 的相片  …………….

若要欣賞高解像及全輯作品 , 請用以下連結 :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6088909081/

清遠佛岡古村落、英德油菜花、通天岩 (下)

第二天早餐後前往另一岩洞 “寶晶宮”拍攝 。 到達時發覺頗多旅行團在場 , 為免狹窄的洞內擠迫及不能落腳架難以拍攝 , 所以先去了洞外的油菜花田及桃花林拍攝。

a2

眼見湖上波平如鏡倒影頗美 , 若用全景拍攝可能比較沉悶 , 於是用魚眼鏡並找一堆禾趕草做前景去加重底部的重量感 , 不至令畫面出現上重下輕的局面。

a8

這裡的油菜花田的規模上當然比不上雲南的羅平及江西的婺源 , 但勝在夠近這裡簡簡單亦可以收貨。

a4

影花無人又真係幾齋 , 所以加入一些影友令畫面多點人氣。

a5

隨团有兩位  Model 供人像擺拍 , 影花影到咁上下就加入 Model 拍攝。當天的陽光雖然不算猛烈但光度的反差足夠令 Model 影到面色帶灰 , 反光板在如此柔和陽光下要放到好近 Model 才能有少少效果 , 但有得有失這亦破壞構圖再加上用了波波鏡光圈收到 f/5.6 , 正常咁影真係未必夠光。 我用了閃光燈在不阻其他團友的範圍下輕輕為 Model 補補光 , 由於放燈位置受限制所以光質補得麻麻。 在如此天氣情況下影人像除了用閃光燈外 , 另一方法是將 White Balance 調至 Cloudy , 並加少許 EV , 這樣 Model Skin Color 就會無咁灰。

 

a6

在另一位置的桃花林處有另一位貌似官恩娜的 Model 供拍攝。

a6

我請 Model 站在桃花之間作近距離拍攝 , 而我用閃光燈打在反光板上令光線更柔和地反射為 Model 補光。因為我打出的光線會將週圍物件的顏色反射 , 再加上 White Balance 調至 Cloudy  , 所以映得 Model Color Skin 白中透紅十分嬌美 , 這可能就是所謂人面桃花雙映紅”的效果了

影完之後大家集合原本打算入岩洞拍攝。 為免入洞人多擠湧我回車上卸下了長鏡及大部份裝備 , 只帶腳架一支24-70mm及一支魚眼就算數 但點知大隊突然改變主意轉往另一處影油菜花田拍攝。沒有長鏡、波波鏡及閃燈在這情況下有點不便 , 但又不想老遠返回車上取器材 , 既來之則安之反正之前都用同樣器材拍過 , 今次有乜用乜就用兩支鏡玩埋佢。

 

a9

這個如果有支閃光燈就可以玩壓光了。

a12

意豫未盡在不遠處見到一對小姊妹在花間嬉戲 , 我眼前一亮因為小朋友的高度不像 Model 咁高正好與油菜花平衡 , 我可以用較平視角度取景 , 以表達層次及深遠的空間感。拍攝小朋友時 , 我喜歡用一個比小朋友塊面要低一點的入鏡位 , 一來避免他們面對鏡頭時怕羞低頭 , 二來亦有種近距離的親切感更加可愛。

a13

花田間有很多小蜜蜂 , 小妹妹不幸被蜜蜂螫了一吓哭起來。妹妹養傷去了只剩下姐姐一人 , 我眼見個天咁靚無理由浪費咗佢 , 於是用魚眼鏡近距離低角度仰高拍攝。 我將小朋友放在魚眼鏡變形程度較少的井字位 , 上取藍天下取花田及遠山景 , 地平線反正難以水平就索性去盡啲將條地平線作為對角線去分割畫面去製做一個 Impact。這就是我之前所講的構思。  

a14

小朋友頭頂個藍天白雲似不似個“ ? ” 這張相是無心插柳之作 , 天上的雲絕無加工後製 。

天上的問號 、小朋友的目光、及左手 , 形成一有趣的畫面結構 ……..

a17

拍了一整個上午眾人都頗為疲倦 , 岩洞反正昨天都影到夠而且岩洞頗大一入去好易走散再要集合真要個幾鐘亦怕遊人眾多所以一致投票放棄入岩洞 , 去午飯醫肚及打道回程。

今次行程以人情小品為主 , 可能有人認為缺乏挑戰趣味。我個人覺得攝影是觀察的訓練 , 只要留心觀察 Open our mind 人間到處是美景。

今次旅程全輯相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6166444080/

清遠佛岡古村落、英德油菜花、通天岩 (上)

b1

One Night at Back Stage 之後的第二天晨早我就出發去攝影團 。這次的目的地是清遠佛岡古村落、英德油菜花、通天岩 。 全團有成 73人要分兩架旅遊車接載。  團中有不少是經常跟團的影友亦有不少新朋友加入非常熱鬧。

有些朋友可能擔心咁多人會好難控制及好亂 , 以我咁多次出團的經驗來說馮 Sir 的團隊一切都安排好晒 , 不論膳食住宿都井然有序  ,大家又有 Walkie Talkie 溝通可一呼百應 , 而團友間友善互助 , 拍攝氣氛很好 有時週末或假期平平地與影友一齊出外影吓相 , 我覺得是個不錯的娛樂。

今次目的是清遠、英德 , 由深圳出發車程約小時 , 這次不用拍攝日出日落大景 , 不用上山下海 , 行程較簡單直接所以不算辛苦。 當然有些行程的目的地頗為偏遠車程較長在所難免 , 但想深一層若非跟這類攝影團又真係未必有機會俾你影到這類相 , 所以有時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

b2

第一站是佛岡區的上岳古村上岳村始建于宋代 , 鼎盛時期為清代 , 距今已超過720多年的歷史 , 有村民不多。 全村由十八組成 , 建築風格有著濃厚的嶺南風情。

b4

大家走上屋頂高位拍攝那很特別的屋頂設計 。

b5

一群古舊屋頂中突然有隻衛星天線 , 形成一個新與舊衝突的拍攝題材。

b6

入到古村AM 的習慣就是自由行週圍探索去找拍攝題材

b9

行行復行行 , 去到其中一間屋前聽到有人聲就去望一望 , 見到有一個呀婆在斬柴。

b8

呀婆七十幾歲但依然健壯 , 斬起柴來手起刀落 , 乾淨俐落。 我同呀婆傾了幾句她就讓我拍攝。 影這類人像我用 “人景交融” 方法交待環境 , 我將呀婆放在黃金位上 , 利用屋內遠景透視及光暗去表現深遠的層次感。

我用一個近乎扒地的低角度入鏡 , 利用柴枝做引入線並調慢少少快門 , 以表達呀婆斬柴的動作。 Wide Angle 的放大透視誇張了柴技的 Size , 表達一個年老呀婆好辛苦咁去斬樹幹咁粗十幾呎長的柴枝 , 利用鏡頭特性及構圖去增加畫面張力。

b11

換另一角度我用門做一個框 , 門上的微弱太陽光表現木門及石地的紋理質感 , 將呀婆放在光位 , 以一個前暗後光的方式表達 “空與實” 的空間層次。

 

 

同呀婆道別後去到一條小巷 ………

b13

看到幾隻鴨在散步 , 鴨見人就怱忙跑回家中。 AM 一路跟隨去到牠們家門口 , 看見門框的斜射光頗靚 , 於是靜候在門前等鴨子出來。 鴨子一出來見到我又走回屋中 , 來來回回幾次才拍到這張相片。

b14

臨走時有位戴帽的呀伯吸引了我注意力 , 我就趁他千金難買伯一笑的瞬間拍下了。

b15

呀伯所在位置正面由於背景很光 , 我轉用一個較低角度拍攝

b16

呀伯的的大頭 Close Up , 利用小小陰影鈎出面上的鬚根及 Skin Texture , 點點的眼神光疑望遠方 , 而目光的方向正與天花某些木線形成一個平衡。

當然要拍攝一些當地的人情小品。

呀伯 86 歲是退休公僕在此生活 , 家中兒孫滿堂而且有國家供養 , 可說是暗合了土地公所保佑的 “丁財兩旺”  

這環境完全真實而非擺拍 : 廢屋中亂的家具 , 但前面有三隻碗卻整齊地排成一線 , 這個對比又真夠耐人尋味 ……….

離開古村就乘車前往英德的通天岩

b21

到達時由於時近黃昏一般旅行團巳然離去 , 岩洞的工作人員只接待我們一团人 , 所以洞內可以任由我們Set 腳架慢慢任影唔嬲 , 這安排一般旅行团好難能做到。由於岩洞寬濶岩石又不規則 , 鏡頭有咁 Wide 用咁 Wide , 而我就用了魚眼去表達。而用上腳架可以收細少少光圈 , 降低 ISO , 將相片的質素成像提到最高。

b23

潭水的倒影將岩石形成一個分不清虛實水底世界。
b25

所謂通天岩就是洞內有幾個洞可以望到個天 , 心諗若有度陽光射進來咁就正晒 。 當然這只是奇想 , 因個洞口咁細又不知洞外有沒有摭檔 , 太陽要對啱角度又夠強才能有效果 , 加上時值黃昏跟本幾難有太陽光所以影完就算。

b26

洞內寬濶有三層面績有如迷宮 ………….

b24

影到唔捨得走 , 好在大家有 Walkie Talkie 才能招集 , 拍攝到差不多入黑大家才出洞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