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友問我有關用光的問題 , 無可否認 Photography 一詞就是用光線去描繪影像的意思 。 沒有光這世界會漆黑一片 , 什麼顏色也就顯示不出來 , 所以光對攝影可說是決定性的。
很多初學者都覺得用光及認識光是較困難的 , 因為一般人對光的認知只在乎明暗、強弱、顏色之分 , 對於 “光質” 可說是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 亦不知如何去了解及運用。 攝影老師講過若要成為攝影高手 , 必定要花時間去認識及學習 “光質 “ , 這道理就如學習葡萄酒要明白何謂酒質一樣重要。 我自己亦花了些時間去摸索 , 今次我就借這課題簡單分享一吓我自己的所知。
光質這名詞看似很抽像 , 但其實包含了三部份: 質地、顏色、方向
光質
顧名思義就是指光的 “質地” Texture , 光是無形的物體但當光照在物件上時 , 由於不同物質表面的反光程度使我們能感受到物件的質感。
我們平時所指的所謂硬光就是指光線較強而能產生明顯陰影的光 , 例如陽光普照的正午時份。 而軟光所產生的影子較弱甚至沒有 , 就像清晨早上的晨光、密雲天。
以最熟識的太陽光為例 , 其實由破曉一刻開始至夜暮低垂的晚上 , 光的強度、方向及光質每分鐘都在改變。 一年四季每天的日照光質亦有分別 , 萬里無雲的晴天與簿雲甚至密雲陰天光的質素都不同。
而同一件物件在不同的光質下都有不同顏色 , 太強及太暗的光線會令物件的顏色的濃淡色調改變。 同一朶粉紅玫瑰花 , 在清晨的柔和光線下呈現嬌柔的粉紅 , 在密雲的陰天會变灰 , 在烈日下色彩會變淡白 , 就是這個道理。
在攝影中沒有一條公式說軟光好還是硬光好 , 拍攝時我們第一要考慮就是現場的光質? 光質是柔還是硬? 是否與自己想營做的氣氛吻合?
我想強調氣氛 , 因為成功的相片不能缺乏氣氛的營做 , 而光就像你手上的畫筆為你繪出你的意念。 同一地點在陽光普照的正午時份 , 可能表現十分沉悶, 但換上破曉晨曦與黃昏日落後 Magic Hour 色彩就變成一種特有光影氣氛。 很多人說柔和的光線影人像最好 , 但反差少了亦代表沉悶。

而光質亦能表現到一種情感 , 例如拍攝一位可愛的小朋友 , 拍攝用光就要越柔和越好 , 以表達小朋友白裡透紅的皮膚及天真可愛。
女像拍攝亦常用柔和的光質去表達女性的 Skin Color 及嬌柔。

相反若是拍攝一位健美肌肉男 , 那就要用較硬的光線 , 利用陰影去表達他的肌肉紋理線條 , 明喑光澤表現質感 , 令人有一種硬朗實在的感覺。
漸變的光暗就會表現出層次 , 光位表現到形態 ; 但暗位陰影卻表現到物件的質感 , 我們利用光線去表達光滑 ; 卻利用陰影去表達粗糙 Texture。
光明黑暗是相輔相成的 , 一張相由全白至全黑 , 當中有 255 級的漸變層次。一張層次細節豐富的照片 , 當中的明暗分佈就有很多級。大家若將相片轉成黑白就會清楚看到相片由最光到最暗的光暗分佈。
光色
若問大家光是什麼顏色 , 大家可能答 “白色”, 其實每種發光物體都有它的顏色。一般以“K"是“Kelvin" (絕對溫度) , 是量度色溫的單位。
1600K:日出和日落
1800K:燭光
2800K:鎢絲電燈泡(日常家用燈泡)
3200K:舞臺燈、照相泛光燈
5000K:日光,這是用於攝影、美術和其他目的專業燈 箱的最常用標準
5200K:燦爛的正午陽光
5500K:一般的日光,電子閃光燈
6000K:略有陰雲的天氣
6500K:濃雲密佈的天氣
8000K:濃霧彌漫的天氣
20000K:天空碧藍的天氣
同樣地我們拍攝時要考慮現場的色調如何? 色調是否與想營做的氣氛吻合? 我們怎樣去捕捉現場的光影顏色及氣氛? 我們如何用色調去表達情感?
燭光、光管、電燈泡、火光、每種光都有它的色温及顏色 , 而當光線反射亦會將反射面的顏色帶出來 , 就如一個人在一個燭光的環境下 , 人的膚色就會變黃。 陽光射進一間舖着木地板的房間 , 就會反射出一種温暖的黄色色調 , 一個人在白色光管的辦工室內拍攝 , 膚色會帶青。

顏色可以表達情感 , 一般人的認知是深藍令人感到寧靜、冷 ; 黄令人感到温暖 ; 橙令人感到熱情 ; 綠色令人感清新 ; 青色令人感到恐怖 ; 灰色令人感到沉鬱 ………….
攝影時我們的相機中的白平衡就是幫我們 “矯正” 或 “搞亂” 相片的調的調色盤。

方向
光的方向是最容易令人明白的 , 只要留意影子的方向就可明白光的來源方向及角度。除了光的質地及顏色可以表達情感 , 但其實陰影、影子亦能說故事 , 而且影子故事永遠被人怱略了。
光線越硬越容易產生陰影 , 光線越側陰影會越長 , 光源離主體越遠影子變得越大。而物體的輪廓就可以用光線的角度去勾畫出來。怎去利用光影变化去表達意念就是攝影師的手法 ………..
在攝影創作中沒有所謂百份百的標準 , 就算相機內的直方圖表示相片正確曝光 , 但並不等於是你所要的氣氛感覺。光質、光色、方向一般都會同時出現 , 為了使大家明白我略為舉例供大家參巧:

Window Light – 從窗外透入的自然光永遠是最漂亮的一種 , 陽光經過玻璃及窗簾的透射表達一種不太強亦不太弱的質感 , 帶黃的色温令人感到一種温暖與主角微笑地抱着愛犬的整體氣氛吻合。 窗外入射的光線像素描般輕輕勾畫書藉的質感 , 而陰影的漸變表現了豐富的細節 , 做出美麗的光質及豐富的層次感 。 Window Light 是人像拍攝最佳的一種光質。
City Light – 在黄昏夜幕將臨城市華燈初上之一刻 , Magic Hour 天上的漸變霞彩色温紅藍交替 , 建築物反景斜陽的餘暉 , 加上兜虹燈的人做燈光 , 斜射而不太強烈的光質明暗程度勾畫出遠山的輪廓及城市中的建築物細節 ……….就像管絃樂團未演奏之的 Warm Up 一樣 。 每種光像樂器一樣 Presents itself , 未和諧未共嗚 , 但卻是一種隨意的浪漫。
Muted Light. – 清晨的簿霧的陽光 , 黃昏煙霞 , 霧景都會產生一種柔和、散亂卻有方向性的散亂漫射光質 , 因霞霧減弱了太陽的強光令光差對比收窄 , 有剪影而暗位有更多細節。 這類約隱約現的光質多數用來表達意境。
有時硬光從煙霧中穿透做出耶蘇光那富劇戲性的光線效果。
Backlight – 背光、逆光 特別是日落時的低角度逆光往往會帶來被攝物體上的強烈陰影對比 , 造成很大的光比差別 , 在受光和背光的部分總有很多細節不能兼顧。 即便是那些價值上萬的高檔鏡頭 , 擁有較好的抗逆光性能 , 也難免在完全逆光的情況下出現眩光和自動對焦的障礙 , 對於普通鏡頭來說就會更加嚴重。逆光拍攝時可以在物體周圍產生耀眼的輪廓光 , 強烈的勾出物體的外觀。
剪影是一種富戲劇性的表達 , 而當中的主角就是影子 , 我們選擇用影子的形態去說我們的故事 。
要拍攝這類光源條件我會刻意令相片曝光不足 , 而測光時亦切勿對着最光的光源測光 , 否則曝光就會嚴重不足 , 而曝光模式要視乎整個畫面的反差度 , 若反差不大我會用全幅測光 , 否則我會以中央重點測光 / 或點測光。
Sidelight – 側光 , 光源由一個方向射入 , 受光的一邊表現明亮變成一種 Highlight 而不受光其他地方就會出現陰影 , 而陰影明暗就可以表現到細節 , 令畫面不至平板呆滯。 這類光源不論光質、光色、方向都是十分理想的。在這種光源下拍攝有時可能要用閃光燈作為補光 , 但補光時人做光源要吻合現場光的射入角度及色温 。

Dappled Light – 斑影 , 有時拍攝期間突然有片雲摭掩了陽光 , 又或者樹影 , 在較硬的光線下這種摭擋 , 投射出一個影子 Pattern , 亦會加強氣氛及戲劇性。
有時甚至利用紗簾、物件的影子去加強這斑影效果 。 在這類環境下光影比例不停轉變 , 有時好難去作出正確曝光 , 這時最好用 Bracketing 以+-1/3 EV 去作包圍拍攝 。


High Key , Low Key – 高光 / 低光 ; 有些時候我們拍攝盡量去保留多點細節 , 但有些時候我們卻刻意抹去細節只留下想要表達的重點部份 , 在拍攝的手法中我們會利用光質中的 High Key , Low Key 的手法去達成目的。 若單看這類相片的直方圖 Histogram 可說是嚴重 Over or Under 但相片氣氛意念的表達 , 並不是單看數據圖表的。
今次簡單作了些舉例 , 希望一些有心去改進自己攝影技術的朋友對光質及用光多一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