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攝影上常犯的毛病

e1

以前自己影相主要以 Snap Shot 為主 , 有時去 Wine Tasting 影吓 Wine Labels , 影吓朋友聚會及與家人旅行作個留念 , 心態上可算是十分 Causal  , 求其影到有眼耳口鼻有手有腳就算 , 沒有太花心思去拍照甚至巧究相機的功能。 影了一段日子看見別人用單反拍出來的靚相才發覺自己的相片影得認真麻麻 , 就算 Upgrade 了相機但相片的質素始終未能滿足到我
幾年前把心一橫終於決定 DC 轉用單反拍攝 , 天真地以為問題從此得以解決我只能說換了單反確令我滿足了一段很短的日子 , 但始終影來影去都無別人影得咁靚。 又以為是器材唔夠班的問題 , 又開始新一輪換機換鏡行動但週而復始滿足一陣子後問題又回來了。 慢慢地最終明白買機唔送技術 , 買鏡唔送構圖的道理 , 思前想後之下終於起心肝去學攝影改善技術 。
面對一大堆相機設定及攝影心法技巧 , 加上長久以來的拍攝 “壞 “習慣 , 要改變真的不容易 , 最初的日子有點像老鼠拉龜 。  經這幾年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修正 , 可喜的是知道自己所行的方向是正確的 , 而且從中亦看到回報。  
這天趁有時間就分享一吓自己身為初哥時的種種壞習慣及毛病 , 大家若有類似習慣 , 不妨可以思考一吓作個調整。

1.     練靶式獵影好多時自己拍照都有這種心態 , 下意式地將相機變成一支手槍 , 一見目標就 Point & Shoot 主體不論是靜止還是移動 , 一槍唔夠就亂槍掃射 , 以漁翁撤網的心態去拍攝 , 反正數碼科技 Ram 又平跟本唔使同佢慳 , 一影親就過千張

師傅教路 : 這心態慢慢的就養成了 “Trigger Happy”  求求其其瞌埋眼亂咁影的懷習慣拍攝變成反射式的動作 , 不管什麼構圖、什麼黃金分割完全拋於腦後 , 影咗先算 更甚者主體就像打靶一樣焦點永遠在中間 , 張張相都一樣會令人感到呆板木獨。  初哥這樣無可厚非 , 但玩了一段時間就要進步及改變一吓這說穿了這個其實是自己信心不足的問題 , 諗住有殺錯無放過。

“汝其因擔心而影一大堆爛相 , 倒不如俾少少心機影幾幅好相” , 一次唔得咪下次再來。 無可否認命中率是十分重要 , 但除了像機關槍掃射外我其實可以做 Sniper 。 先冷靜觀察環境、沉着地找最佳拍攝位置角度、步署好 , 諗清諗楚在最佳時機才去按 Shutter , 最好一槍命中 , 若果唔中最多補多一兩槍。

當我調整了心態下我雖然越影越慢 , 但我命中率反而提高了不少 , 而且我亦不會 Miss 咗一些機會 , 反而因為我的步署相片的質素反而提高了。

2.     急不及待的搶灘心態去到一個景點自己好多時一落車就急不及待走去霸位 , 形同搶灘 , 人未企穩就急於拍攝 

師傅教路 : 這習慣來自用慣 DC 的惡習。 雖然 Capture the Moment 是珍貴 , 但若要成為一張滿意的作品除了 Capture the Moment 外還有很多如構圖、佈局、心思、氣氛在內 , 否則會俾人感覺很那西  

美景當前首先要停一停想一想 , 問一問自己這個景要怎樣拍才拍得靚? 想表達什麼想突出什麼相片中要包括什麼東西要減删什麼多餘的東西光線從那方向射來 , 如何用入鏡位去加強相片的張力? 

現在我會四週走動 , 以不同角度拍攝看看感覺如何才會拍攝

3.     不理會相機 Setting 就急住拍攝 , 影完一輪才知用錯 Setting  (ISO, White Balance , 對焦模式 ) 成批相晒。這個我自己都衰過唔少次  

師傅教路 : 這是衰在”心急” 。 每次拍攝前都應檢查一次 Setting , 咁當機會來到才能一擊得手。  而且臨場有很多變化要隨機執生。 我要逼自己影完幾張就睇睇啲相 , Check Check Setting 先再繼續。

4.     天涯鏡的缺點自己曾發奇想若世人有一支能覆蓋超廣角 , 人像 , 遠攝 , 微距的全能天涯鏡多好 , 可以唔使走來走去就影到相。

師傅教路 : 在有限的空間下使用 Zoom 鏡無疑是十分方便 , Zoom 鏡另一缺點是令自己變得越來越懶惰 , 往往只固定在一個拍攝位置上Zoom Zoom 去拍攝 , 拍攝出來的相片角度呆板沒有變化。  反而運用定焦鏡 , 因為鏡的角度限制我反而要四處走位去尋找理想的角度

這種走動另我更清楚明白鏡頭的視角、透視及鏡頭的特性 , 才明白到以前一輩為何只用一支 Standard Lens 去學習拍攝 , 亦更清楚每支鏡的個性 , 距離與景深的關係 , 當習慣了這種移動後再用回變焦鏡反而更覺得心應手。

5.     模式走天涯我巳用了相機中不同場境模式拍攝 , 為什麼仍未能拍出我想要的相片? 相機中的 P Mode 不就是 Perfect Mode ?

師傅教路 : 現代的相機不論 DC 或單反都內置了很多功能 , 拍攝無疑是比以前方便 , 但始終機器是死物 , 不論它內建有多少場境模式 , 多少種自動功能 , 相機只能跟據某些內建數據去執行指令 , 多功能不等於萬能。 那些 Setting 某程度上是協助我們拍攝

相機不懂什麼叫美感亦不會去創作” , 更不會知道我們在想什麼。  影得不好其實不關部機事 , 是自己的問題 , 我們要運用器材及Setting 像畫筆一樣 , 注入自己的情感去表達美感及自己的觀點。

6.     旦求順手 , 視角呆板我身高約 1.7M , 以前影相習慣以較高的視角高度居高臨下拍攝 , 加上喜歡用 Wide Angle 影出來的相片人人都變成武大郎般矮晒。 而拍攝人像時 , 因主角唔夠佢高而要朝我方向仰望 , 影出來的相張張主角影到反晒白眼 原來以自己的習慣高度及視角去拍攝是有問題的。

師傅教路 : 拍攝的視角高度很重要 , 人雙眼加埋個鼻形成一個 , 若要是拍攝人像的話入鏡位永遠要比拍攝的目標這 “十” 字低些才能影得自然。 影人時用鏡亦要留意鏡本身的變形問題 。  若非對鏡头的性能很認識就盡量不要用低過 24mm (full frame) 去影人 , 否則美好身裁會走晒樣。

現在當我去睇別人的作品時 , 我會想像吓攝影師當時是所採用什麼高度拍攝及入鏡位拍攝 , 才發覺原來改變拍攝的高度、角度相片變化可以這樣大。

7.     單反機傻瓜相我巳用了單反拍攝為何拍出來的相片同我用部 DC拍出來的分別不大?

師傅教路 : 單反同傻瓜機最大的分別是相片中表達的那份層次感 , 很多時我們拍攝都以平面形式取材 , (相機與拍攝目標形成兩條平行線) 拍出來的相片類似証件相般感覺平板 , 那樣單反同傻瓜 DC 真的沒太大分別。

切記相片中要表達前、中、後的距離感 “ 及表現到深遠的“空間感” , 用景深的清晰矇朧 , 用明暗去表現層次 , 這樣才能發揮單反的強項。

8.     二話不說開盡光圈我花了雙倍價錢買了支50mm f1.4 大光圈鏡去影一隻猫 , 明明對啱焦但影出來隻猫只得個眼 Sharp 但個鼻都唔 Sharp。 心中暗罵點解咁貴支鏡加相機影出來都唔 Sharp ??

師傅教路 : 問題的答案是我不懂運用景深 , 以支50mm f1.4 為例若拍攝距離得果 1M 開盡光圈淺景深得果 3.5 cm 當然是眼清鼻唔清 。 若我將光圈收細到 f5.6又或者拉遠拍攝距離 , 將景深擴大至 14cm 那樣就可以 Cover 整個貓頭要清晰的範圍了。

大家會反問我若只要 f5.6 光圈去拍攝那我何須花錢買大光圈鏡大光圈鏡因為難做得靚所以售價貴 , 但並不等於用這支鏡拍攝只得一個最大光圈值可運用。一支 50mm f1.4為例就有 1.4, 2, 2.8, 4, 5.6, 8, 11,16 共八級光圈 。鏡頭的光圈值是決定景深的工具 , 景深就是物件清晰度的距離。  

大光圈淺景深是必然的光學定律。 拍攝構圖後就要問自己什麼時候用淺景深? 什麼時候用長景深? 什麼時候用超景深 (Hyperfocal) ?  要涵蓋主體清晰的距離有多少 , 怎樣去表達層次才決定用什麼光圈值拍攝這樣才是正確的思巧摸式。 不是死命的將光圈開到最大去拍攝。

9.     相片內容太雜亂我以前習慣以 Wide Angle 拍攝 , 以為越 Wide 影得越多越好 , 拍出來的效果除主體外還多了很多雜亂的元素 , 顯得雜亂無章 , 亦分散了觀賞者的注意力表達不出主題。

師傅教路 : 攝影是 “減去” 的藝術 , 相片第一步要做到簡潔令人一睇就明你想表達你的意圖。 除了拍攝風景外日常情況拍攝情況下越 Wide 的鏡越容易影得雜亂亦越難用。

10. 你究竟在那裡拍攝? – 我坐飛機山長水遠到外地旅行 , 但影人時只單一模式以大頭特寫並以大光圈淺景深去表達 , 背景散晒跟本在什麼地方拍攝。

師傅教路 : 這個又二話不說開盡光圈的壞習慣 , 背景影到矇晒跟本都唔知你是在屋企樓下公園影定去了外國影。

現代的人像拍攝講求人景合一 , 影人之餘要交待在什麼地方拍攝 , 要適當地利用 Wide Angle 、Tele Lens 去交待人與景的關係 。當背景雜亂才可利用景深適量地去柔化背景 , 增加層次 , 人景合一才是流行的拍法

11. Event 影到無晒氣氛自己亦幫過一些 Party 或聯歡晚會拍攝 , 但拍攝時只着重人人企定定的硬照 , 相片千篇一律完全沒有將保貴的現場氣氛記錄下來。

師傅教路 : 有很多人對鏡頭十分敏感 , 一話拍攝就像被點了穴一樣硬晒 , 反而在沒有鏡頭的情况人表現最自然 。一些網上大師級拍攝 Wedding Party 照時都很能感受到那份現場感 Feel , 那份真實感 , 主角永遠表現得那麼自然就像攝影師隱了形或根本不存在一樣。

影這類 Event第一件事是要做隱者令自己隱形 , 要令週圍的人忘記攝影師的存在 , 有時要會用長焦距以離遠一點拍攝 , 有時要聲東擊西的手法拍攝 , 切記不是影人而是影人們正在做什麼 , 要影現場的歡樂氣氛。

大家看看 Cliff Mautner 的相片就可以感受到什麼叫 美感 及 氣氛:

http://cmphotography.com/blog

12.   Model 的心態 – 自己常見有兩種心態 , 有些男士很狂熱影 Model , 一星期七天晚晚放工都有 Event 去影不同 Model , 討論區內的所有 Model都差不多影勻。 有些女士則很抗拒影 Model , 有些甚至套以有色眼鏡去審視這類活動。當然坊間亦有很多專以模作拍攝主題的活動 , 由正常的户外拍攝到以內衣主題的酒店私影亦有 。

我認為影  Model無話好定唔好 , 好視乎個人出發點及心態 , 無可否認有些男士是以 “獵艶”溝女”的心態去拍攝 , 亦有很多 “龍友”。  攝影是表達個人的 ”觀點” 不同心態就會有不同 “觀點”, 只須將作品公開就可以了解到是否立心不良。 

師傅教路 : 攝影不應太局限自己的創作空間 , 除了生態、風景外都一定有涉及人像 , 而人像攝影亦是最難影得好的一項。 縮窄一點範圍大部份人像的主角可能是自己的兒女、另一半、家人、朋友 ………不論什麼目的都是想影得靚及影得有味道。  而家人、朋友可能無咁好耐性擺 Post 俾我去影 , 所以 Model 可以俾自己一個好好練習的空間及改善技術。 當技術掌握到之後再為自己的家人拍攝就更得心應手了。

簡單一句就是 Model 擺定俾我影都影得唔靚的話 , 根本無乜可能影得好 。 所以我一直以改善技術心態去拍攝人像 , 那管拍攝主角是三歲定八十是男或女 , 又或者呀公呀婆 , 總之我覺得有味道的目標我就會用心去拍。

13. 依賴後製 –以前我用 DC 及使用單反的初期我的相片經常要後製 , 後製確是十分方便及有用 , 但自己卻養成了依賴後製的心態 , 拍攝時求求其其影到就算 , 諗住影完回家慢慢執 。做了一段日子發覺自己花一大輪時間執相費時失事之餘 , 攝影技術亦越來越退步了。

師傅教路 : 汝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減少出錯認真影好佢。攝影技術是先天的 , 先天不足後天雖然可以某程度上作出補救 , 但始終有限制。 你可以變相片的色澤感覺 , 但無法改變當中的內容及構圖。

 

14.  後製就是做假 –  攝影就是攝影 , 後製就是加工。

師傅教路 : 攝影的普及程度幾乎每日每天都有大量照片以不同渠度形式出現 , 可以說是到達泛濫的程度 , 在云云相片中怎去令人留下深刻印像呢? 網上所看甚至一些攝影名師的相片都經過後製 , 而沙龍攝影評分亦接受某程度上的後製 , 可能有很多人仍然很抗拒但這確實是鐵一般的事實 , 而且不論多先進的相機都有其局限性 , 紀實攝影當然不能做假 , 但其他的則不必太執着 。

攝影本身就是創作 , 創作就是不斷去打破常規 , 所以不應為它設限 , 要用一個開放的心態去看。 電影魔戒、亞凡達為電影業創下新的里程碑但卻涉及大量電腦科技的後製 , 所以只要用得恰當、用得高明就可以。

有些人拍攝時並不太用心卻依賴後製去執靚 , 有些人拍攝前心目中已有一個大約的影像效果 , 而盡量利用器材及技術去拍攝 , 事後略加潤飾。 有些人借用別人的作品再用後製技術去砌一張相出來。 三種情況都會出現 , 而且製成品水準之高很少人看得出當中分別 , 可說是真假難分 。 所以不應說後製就一定不好 , 只要自己拍攝時盡力拍攝 , 後製出來效果能協助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感覺 , 適量的後製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