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許願池的光輝 – Ca’del Bosco Franciacorta Cuvee Prestige NV Sparkling

a47

Ca’del Bosco 是意大利出名的品牌 , 名酒評家 Hugh Johnson 稱它為“One of Italy’s best sparkling-winemakers." 2003 年這酒莊更被諭為 Winery of the Year 得到意大利最受歡迎的餐廳評鑑 Gambero Rosso (紅蝦) 高度評價來頭不少。它的一支 Chardonnay 亦是我最喜歡的 Chardonnay 之一。早幾年在 VinExpo 中酒莊亦有擺 Booth , 我當然不會錯過機會 , 一次過品嚐它整個系列 , 而當時自己亦有入貨作為 Daily Wine 飲用 。

最近神水 25 期介紹了這支 Sparkling , 反正自己仲有啲未飲晒就順手攞出來寫吓。

a46

這支 Sparkling 由一張黄色玻璃紙包着 , 包裝有點似Louis Roederer Cristal , (AM 嫂叫它做葡萄適”)  這張玻璃紙並不是一張普通包裝紙咁簡單 , 其實它是具有防 UV 功能用以阻擋光線照射的保護外衣。

a49

脫去外衣內裡是一支半透明玻璃樽身 , 外表簡約而清雅。

淡檸檬黄的酒色酒倒進白酒杯中湧出了如啤酒般的一層薄泡 , 幼細的汽泡從杯蕊飄上 , 像噴泉般源源不絕。

幽幽而甜美的花香、梨子、橙皮、蜜糖香從杯口中溢出 , 隨之而來是少許的麵包香 , 一些淡芝士的乳香 。 清新中帶着一般自然的清涼 , 沒有濃郁的 Yeasty Nutty , 一切都是如風般輕飄飄的。 

入口是一股清涼而鮮味的果味 , 絕對可以用 Fresh , Clean & Crispy去形容 。 細細的泡沫在口腔中展示它們的活力 , 口感舒服 , 這種活力並非 Rock Music 般重擊 , 亦非街舞般不覊澎湃 , 而是像芭蕾舞般有節奏有韻律般優美。在酒味中滲着絲絲的甜味 , 柔滑的礦物質感 , 充滿線條的酸度慢慢伸延 , Fine Acidity 在脷邊如泉水般滲出 , Chardonnay 那略帶柑皮那種微甘作為餘韻 , 這種微甘為這支 Sparkling 加添一種優雅實在感。而上述這一切都在輕柔地展現 , 沒有冲擊 , 沒有太多的激情起伏 , 卻令人十分 Relax。  

這支 Sparkling Chardonnay (75%), Pinot Nero (15%) and Pinot Bianco (10%) 釀製 , 而當中的 Chardonnay 是來自最優質的葡萄田 , 有着品牌中最出名那支 Chardonnay的影子。 有人會覺得它過於簡單 ,不及 Champagne那種雍容華麗感 , 亦沒有 Champagne那種質感及複雜性。 其實意大利人的釀酒風格祟尚保留葡萄的鮮味為主 , 不太喜歡用太多外來品如木桶及 Yeast去添加複雜性 , 所以酒味的路線是十分自然的一派 , 這亦是與 Champagne 飲法不同之處。喜愛與否就視乎個人口味及配襯之法了。這支 Sparkling用來襯魚生壽司會是十分過癮的組合。

這支 Sparkling 在開瓶時可品嚐那種清爽及活力 , 有時一支飲唔晒我會將之放回雪柜到第二天繼續 , 而到第二天仍有少少氣時就變成了一支很靚的 Chardonnay , 絕對可以一酒兩飲唔會嘥。

a45

神水以羅馬許願池的光輝來形容此 Sparkling 其含意何在呢?

答案其實是一種幸福感

Sparkling給人有一種恬靜舒泰 , 悠憫放鬆的心情 , 就像是放假外遊一樣。  酒中的泡沬表現就像羅馬噴泉般源源不絕 , 充滿活力 。 清新怡人的 Chardonnay 就像在早上時份站在一個噴泉傍邊 , 剛巧遇着一陣涼風吹過帶着微細水氣 , 灑在身上那種舒服感。酒味中的隱約有股絲絲的甜味令人感到一種幸福 ; 酸度、礦物感、平衡度皆流露着一種典雅而富藝術氣息 , 餘韻的微甘像雕塑般有種實在的質感。 

意大利、羅馬噴泉、悠憫放鬆的心情、舒服感、絲絲的甜味、幸福感 ……..這些元素加起來就像去了意大利的特萊維噴泉 Fontana di Trevi “許願泉”一樣。很多人到許願池祈求幸福 , 其實幸福很簡單而且一早就在我們心間 ………..  (我相信飲過這 Sparkling 的人都可能有類似的一種感覺。) 

我估作者的意思大概就是這樣。

而我每次都喜歡一邊聽着這歌一邊歎着這支 Sparkling , 那種感覺真的好爽 ………..

而這瓶給你幸福感的 Sparkling 是三百蚊左右的東西 , 咁你又是否感到 “超幸福” 呢?

 

酒莊資料

http://www.cadelbosco.com/en/#/home

香港代理

Cinzia Maini Wines Ltd

Tel: 2366 8892

進階人像攝影練習 III

b1

以前自己跟過朋友上影樓拍燈光人像 , 通常主辦單位都會 Set 定晒所有燈 , Model 一行埋去就影。用什麼光圈、快門、ISO White Balance 一概不理, 總之人影你影全部靠撞彩 , 原全不知內裡的佈燈原理及影樓與外影不同之處。

攝影課中其中一堂是學習影樓人像佈燈及拍攝要點 , 這堂可說十分精彩的一課。

呀 Sir 除了解釋影樓燈及相機中的基本 Setting , 之後用一盞燈配以不同柔光解譯了何謂光質 , 及如何營做及運用不同光質 , 如何利用陰影去表達質感層次 , 並非只是方向性打光咁簡單。

平常人只花幾分鐘去佈燈 , 呀 Sir 就花了十多分鐘去佈一支燈 , 究竟分別來那裡??

我很留意 呀 Sir 在佈燈時每一吓動作 , 佈燈的角度、高低、距離 , 將燈壓前、移後 , 坐在 Model 位置檢查 , 用相機拍攝看效果 , 思巧再調整。

肉眼可能分別並不太明顯 , 但相機一拍再放電腦放大一看 , 就看出當中的分別 , 而這些差別就是決定了用光手法上的高低了。

b2

(A)

b3

(B)

b4

(C)

b5

(D)

上面 A, B, C , D 四幅相代表四種不同的光質。 呀 Sir 用同一盞燈、同一個方向、同一個距離做出三種不同光質 , 之後是加了反光板作變化。

練習 (1) 去分辨四種不同的光質 (2)去找出是那一個 Setting 所做出來的效果。 呀 Sir 強調若不懂分辨及運用光質就無去到達用光的另一層次。

我在 Studio 電腦中看到少許頭緒 , 而回家後在電腦前呆望這幾張相近半小時以上 , 就像如來神掌龍劍飛看着火神邪神留在鼎上的掌印去參透如來神掌最後一式一樣。  我從陰影、衣服紋理、頭髮受光、整體感覺中終於明白到當中的分別及光質在情感上的表達。

攝影從來是用光的藝術 , 而光除了色温、顏色、強弱及明暗分別外 , 光的質感表達 (簡單說就是光的柔及硬度)能表達一種情感 , 這種情感能否同相片中表達的意念一致 , 就是相片能否到達另一層次的關鍵所在了。當我明白何謂光質之後再去看 Joe McNally 的相片 , 我就真的到看到那種光質與影像結合的精彩表現。

我可以說這四張給了我很大的啓示。

 

第二環節是多燈的 Setting

b6

主燈、反光板同背景燈的配合 , 背景 , 集束器 , 反光傘的應用。 器材五花八門每一樣都有不同的光質 , 而選擇配搭全是基於光質上的考慮而非只注重方向性。

b7

由最簡單的單燈 , 一支一支 , 一層層地 Set 上去 , 再一一調整 , 做成一種融和自然的表達。  出來的效果是每種打光質都令人看得很自然舒服。

第三環節是美白人像佈燈法。

b8

大家從廣告雜誌中常見的 Model 有着美白無暇的肌膚 , 究竟是如何拍攝及佈燈呢?  答案只是佈燈就用了四盞燈三塊板 , 做成了一個光球將 Model 包在當中 , 真真厲害 , 但出來效果又真係好好。

b14

以上兩張相片用了兩種不同佈燈方法我要聲明一點以上相片只是略調整光暗就直出 , 無任何後製及添加 , 盡量表現原來光質及 Skin Tone。我相信大家看看後都應覺得好 OK !!

第四環節 Model 的溝通

b13

要拍攝一輯理想的人像照 , Model 溝通十分重要 , 否則個 Model 都唔知你想點 , 佢要交啲乜嘢 Mood 俾你。當然唔係要你去 , 亦唔係一般睇肉龍友那些過份要求。

但是一些簡單的指引 ,如頭抬高一點 , 身轉左或右一點 , 眼看某一個方向 , 微笑………就可以引導 Model 做到你要的效果。
b12

你可要求 Model 表達喜、怒、哀、樂、沉思、冷酷、孤獨………這類感覺 , 來切合你的拍攝要求一樣 , 非常簡單。

b10

但切記唔好搞難 Gag , 唔好咁多無聊言語及一些太過誇張讚美 。 你要用你的觀察力去找出影得 Model 靚的角度及有感覺就係咁簡單 , 其他以外的雜念不要分心去多想 。 Model 見你認真就會配合你 , 你才可拍到自然而又富美感的相片。

b9

上面幾張就是我覺得 Model 幾個靚的角度及神態。純以拍攝全無 Photshop 來說 , 我自己覺得都應該可以收貨。

人像要影得好真係一啲都唔容易 , 今堂又是一次獲益良多的灌頂” , 這幾堂所學的真的很多 , 我要多作練習及將所學的整合及消化。

全輯拙作。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5415738089/

絕版再造滿期待 , 意國偶像喜相逢

c1

相信有長期追開我 Wine Blog 的朋友都知我十分 迷戀 一支意大利絕版 IGT –  Palazzi  近日 Palazzi 的釀酒師 Andrew Franchetti 連同代理商來了香港 , 並在不同地方搞酒宴以嚮知音。

有搞手知道我 Andrew Franchetti Fans 就電郵邀請我出席晚宴。 有幸能與心儀的釀酒師同枱晉餐 AM 心情當然是興奮莫明 , 更難得自己亦有空檔就更加不能錯過。

c2

當晚所見 Andrew Franchetti 一頭金髮加上高挑身裁 , 斯文有禮 , 談吐温文爾雅台型十足 , (同 AM拍埋真係武大郎遇着西門慶 …………. )。 有人話 Andrew Franchetti 有點似年青版的 Yves Saint Laurent , 睇落又真係幾似 , 很難想像他這般型格外表下竟有顆求變的雄心。

c3

Andrew Franchetti 除了在 Toscana 釀製 Super Toscany 打嚮名堂之外 , 近年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的活火山收購了一個舊葡萄園 –  Passopisciaro 在一個活火山山區種葡萄 , 在一般人眼中無疑是有點瘋狂及難以理解的事。 而這個活火山亦曾在 2001 , 2002 爆發 , 可幸的是溶岩沒波及葡萄園的立置  但在活火山範圍植葡萄在西西里島並不是件新鮮事 , 因為火山石土壤的複雜性 , 加上高聳的海拔 , 充沛的日照及晚上較涼的特別氣候環境 , 令葡萄有長時間的成長 , 做出風味細緻的酒質。 Mount Etna 就出現過一些非常成功而令整個意大利酒壇震驚的例子。  而可能就是這個誘因驅使 Andrew Franchetti 在那裡一展身手。

c4

Passopisciaro Guardiola Bianco 2008

100% Chardonnay

言歸正傳 , 第一瓶品試的是在西西里 Passopisciaro  這個莊園出產的 100% Chardonnay 淡黃酒色 , 香氣在初段時間有點緊閉 , 要待放暖後慢慢散發水蜜桃、梨子、乾菓及火石的淡香 ; 入口酒體濃密但體型並不肥大 , 濃郁而帶點複雜內涵 , 酸度較薄 , 這支酒無疑十分年青但仍能感到當中暗藏的豐富礦物感。

c5

Passopisciaro IGT Sicilia 2007

100% Nerollo Mascalese

Nerello Mascalese 是西西里島的本土葡萄 , 而這瓶酒用的是 60 – 80 年的老樹葡萄。 香味是淡淡花香、甜車尼子、士多卑梨、草莓、Spice 及草藥芳香。 入口酒體中厚 , 紅果的鮮味中夾帶着難以形容的火石及石英礦物 , 酸度明顯單寧實在 , 收結略乾。酒的表現有點似 Burgundy 的雛形但線條尚粗未夠幼細。

c6

Passopisciaro Franchetti Sicilia 2006

這是莊主在 Guardiola 田中 Petit Verdot Cesanese d’Affile 兩種葡萄混合釀製。 酒色濃如墨汁, 酒腳緩慢可見酒中糖份非常高。 香味帶甜布冧 , 黑加侖子 , 紫羅蘭花香 ; 入口熟果味濃郁厚重 , 酒精感強 , 中段的複雜性不多 , 單寧柔韌 , 餘韻帶點黑朱古力 , 整體感覺有點像新世界酒。

c7

Le Cupole IGT Tenuta di Trinoro 2000 

78% Cabernet Franc, 11% Merlot, 6% Cesanese, and 5% Troia

這支酒其實是舊 Label 大家市面上所見的紅色天鵝是新 Label

這支酒是全晚最 Ready To Drink 及我最 Enjoy 的一支。落杯已散發着 Truffle、皮革、雪茄盒、紫羅蘭、甘草、石墨的成熟芳香 ; 入口酒味一派 80s 年代 Bordeaux 舊酒的風格 。 融和的果木味 , 單寧柔和舒服 , 骨肉均稱平衡 , 內容細緻 , 餘韻是 Dry Fruit 的果韻在喉底隱現 若玩 Blind Tasting 我真的會以為是支 Bordeaux 二三級莊出品 , 而我自己亦曾經在一酒聚中被它騙倒。唯一露出破綻是其帶鮮味而年青感的果酸味。 很難想像一支三百多元的 IGT 陳年後有如此表現。

我三年前飲了支 2004 並推測 1999 , 2000, 2001會很好 , 三年後的今天我終於印證了自己當日的推測無錯。

c8

Tenuta di Trinoro 2001

48% Cabernet Franc, 22% Merlot, 19% Cabernet Sauvignon, 11% Petit Verdot

這支是酒莊的旗艦出品。可惜當晚未唞夠時間而支酒亦太年青 , 未能展現箇中的美態。 只能挽強感到當中深如黑洞的內涵 , 澎湃如潮拍岸的潛勁 , 柔滑而克制的單寧 , 幼細而複雜的果酸 , 再加悠長無盡的餘韻。 雖然它只能給我如電影預告片般的一段一段的出現 , 未能將整個故事連慣 , 但我巳感到比我三年前所飲的那支 1999 會上更厲害。

c9

我亦同時品試了 2006 , 2007  ; 據與 Andrew Franchetti 同行的助手講這兩支是前一晚 Event 的剩酒 , 開了瓶足 24 小時有多。我隨手倒出品試發覺果味流失了只剩下木桶的乾澀感。 由此可知這支酒不像一些傳统意大利般可作馬拉松長跑幾日。

據我上次飲  Tenuta di Trinoro 99 的推斷 , 我會唞小時飲 3 – 4 小時 , 不過始終是個人推測只供參巧有待求證。

c11

難得莊主親臨一眾 Fans 當然要攞啲酒俾莊主簽名留念 , 而我亦不會錯過這機會, 帶了一套 3支三個年份 97 – 99  Palazzi 及一支 Tenuta di Trinoro 1999 作簽名留念。

c13

戰利品

很多人都覺得Andrew Franchetti 不再釀造 Palazzi 是件十分可惜的事 , 我相信這麼多年有很多人向 Andrew Franchetti 反映。 在席間 Andrew Franchetti 透露將會從新釀製 Palazzi 而重生第一個年份將會是 2009 !!!

這消息對我及一眾 Palazzi 迷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喜訊 , 希望新酒早日登陸及水準更勝當年 , 大家悉目以待吧。

c14

後記:

1.  三支 Passopisciaro 給我的印象是還在摸索試驗階段 , 暫時未見整體風格 , 對我來說未算吸引。

2.  有人會問 Le Cupole IGT 這酒咁似 Bordeaux 為何不直接飲支 Bordeaux? 

答案當然可以 , 有時飲一些 Cru Bourgeois 級數甚至是副牌酒可以唔使等咁耐。 但若要飲熟酒就真係無 15 20+ 甚至等到眼眉毛白先飲得 試問人生又有幾多個 10 年呢?  除了直接買舊酒飲外 , 這 Le Cupole IGT 三四百蚊 , 存五年等於存十年唔使等咁耐 , 就算新酒都幾好飲 , 咁計落不失為一個本小利大刀仔鋸大樹的選擇。

c15

3.  自幾年前葡萄酒零關稅後 , 與葡萄酒相關的新行業應運而生 , 葡萄酒托運及儲存服務就是其中之一 。這晚酒聚的地點在 Hong Kong Wine Vault 一個由工廠大厦改裝為私人藏酒的酒窖。 這酒窖除了幾層大小不同的存酒倉庫供月租外 , 亦有兩個頗大的 Private Room 及一些 Tasting Room 當中品酒設備齊全 , 配套舒適 , 加上保安嚴緊 , 又可24小時開放供客人隨時提存靚酒及搞私人聚會 , 配套妥貼 , 可說是專為葡萄愛老者而設的上佳私竇”。

http://www.winevault.com.hk/en_index.php

Andrea Franchetti 酒的代理商

www.corneyandbarrow.com

Tel : 2537 3325

酒杯的迷思

 

 From left to right

1. Burgundy, Pinot, Nebbiolo

2. Syrah, Grenache, Mourvedre

3. Port

4. Decanter

5. Rock

6. Riesling

7. White Wine

8. Chardonnay

9. Tempranillo

10. Bordeaux

11. Sherry

12. Decanter

13. Sangiovese

14. Champagne & Sparkling

 應朋友要求去寫一篇有關酒杯選擇的文章。

 Q1. 大家在市面上可見到不同款色的酒杯 , 平價的幾十元已有六隻 , 貴價的可能要幾百元只得一隻 , 大家會問它們真的有分別嗎?

 Q2. 有些出名品牌更有一些科學研究話佢哋的產品能針對不同葡萄品種及脷上味蕾分佈而設計 , 用他們的酒杯啲酒會發揮得好啲及好味啲。 我相信一些朋友都親身上過這出名品牌的示範 , 真的體會到不同杯的分別 , 但當中的竅妙在那裡呢?

 Q3. 經常遇到一些情況就是在欣賞杯中佳釀時嗅唔到乜味。究竟是隻杯有問題? 定支酒有問題?

 Q4. 點解有些人能嗅到杯酒咁多不同味道而自己就只能嗅到一種香味呢?

對於上迹四條問題我相信大家都好想知道答案。

 A1 , A2 . 不同形狀大小酒杯對香氣的表現有分別 , 但對酒味上無分別。

 先講一些簡單易明的例子: 大家去一間餐廳食一塊牛扒 , 不會因用銀刀叉或不鏽鋼刀叉甚至膠刀叉而塊牛扒變得好味咗又或者差咗 , 大家一定100% Agreed  同樣是一塊牛扒在一所小餐廳及五星級扒房價錢上差幾倍 , 而大家都願意去付出這差別在於在小餐廳大家只期望是吃飽 , 而五星級扒房大家要求的由踏入 Hotel的一秒至離開的一刻是個 Total Experience (假若五星級扒房俾隻飯堂用的刀叉大家一定對整個 Total Experience打個折扣。

同樣道理我睇唔到任何酒杯對酒味的影嚮 , 除咗隻杯洗得唔乾淨 , 有殘留的洗潔精 , 甚至之前盛載了其他飲品之外。 反而葡萄酒的 Serving Temperature , 品嚐葡萄酒之前吃過什麼對酒味的影嚮還重要。

 大家若不相信的話就喝一口清水再喝一口紅葡萄酒 , 會發覺葡萄酒果味淡了而木桶及單寧更為明顯 (所以一定唔好飲)   正常的品酒是先呷一口葡萄酒先 Off Set 咗口腔內的雜味再飲第二啖 , 並以第二啖的酒味作品評標準。  這玩法是純以品評酒質為基楚 , 但若換轉是 Food & Wine Matching 用法就剛好相反。

 A3. A4 對於香氣方面的展現 , 不同的杯真的有分別。 原因亦好簡單 , 當酒倒進酒杯與空氣接觸就會開始氧化及變化。 酒接觸空氣的面績越大變化亦會加快。

 c33

 在另一方面不同香氣亦有不同的重量 , 有些香氣較輕盈的如花香、酒精一類的就會升高一點(紅色區) , 木桶、泥土、雲尼拿、奶油一類的就會浮在中層 (黄色區) 而果味一類大約就會在較底層 (藍色區)

 好多時同一杯酒有些人嗅到花香 , 有些人嗅到雲尼拿 , 有些人嗅到果味 , 其實就是嗅在上中下不同位置就係咁簡單。

 要捕捉葡萄酒的香氣要由紅、黄、藍由上至下三區咁去嗅 , 有些強勁的酒種甚至在杯口以外 3 – 4 吋都嗅到芳香。 葡萄酒的香氣會不斷變化 , 有時香氣的出現亦有分先後次序 , 未必同一時間會出晒所有香氣。 有些酒 Nose 比 Palate 更吸引及迷人。

 這個道理大家要明白並識得活用。

 不同酒杯的設計可說是針對香味的發展模式去決定。

例如 Bordeaux 杯杯身較大外形像朵鬰金香 , 杯肚較直 , 杯口略比杯肚細少就是因為香氣澎湃及可展露 Bordeaux 的層次。

 c35

Burgundy 杯像高身 Brandy , 杯肚較大而杯口較窄就是因為要將 Burgundy 纖細的香氣包住  , Burgundy 杯的杯身比 Bordeaux 杯短是因為 Burgundy 的香氣無 Bordeaux 咁夠力可谷上杯口。

  Riedel Sommelier 系列的 Burgundy 杯就會將 Burgundy 的酒香放大幾倍 , 加上闊闊的杯口就可以嗅到不同的層次。咁是否表示杯越大越好呢? 答案就要睇大家飲的酒夠唔夠硬淨及力水假若是一些纖細類的酒種或陳年老酒 , 隻大杯等同摧命符杯酒會好快被扯死 若果隻杯大而酒的香味唔夠力谷上杯口 , 除非大家有個 小木偶 Pinocchio 的伸縮鼻否則大杯真係無乜着數。

 c38 

一些中菜飯店喜歡用水杯當酒杯 , 對於酒味無問題但對於酒香因杯身太直杯口又大啲香氣好難保留 , 所以 Nose 方面唔好有太大期望。

 有時支酒落杯後唔香 , 這情況好大可能是啲杯洗得唔乾淨有關 , 可嘗試用暖水洗洗隻杯再用紙巾抹乾應該可以。

 自己搞酒宴很多時都會問餐廳會提供什麼杯 , 每人可有多少隻可用? 若配套不足亦唔介意 BYOG (Bring your own glass) 甚至 Decanter。餐廳要收開瓶費其實是用來作酒杯的耗損 , 試問收一百幾十一支酒而要俾幾隻杯你用 , 打爛杯又無得收錢 , 做生意收回成本亦好公道。

點解會出咁多不同款色的酒杯呢?

我覺得除了酒杯除了基本功能外另一層面可視作為一個 Total Experience , 就像去一所米之蓮三星餐廳 , 有專業 Sommelier 幫你處理支靚酒 , 用上適當的酒杯 , 令你覺得一份專業 , 一份安全感及信心。 基本上已非用什麼杯飲什麼酒咁簡單。 

c39

對於品酒我覺得慣常用同一款杯做 Universal Tasting Glass 就已足夠 , 而最平靚正的當然是 ISO 杯。每隻只須十元八塊 , 又細隻唔阻地方 , 打爛又唔肉痛 , 一隻酒用一隻杯同一時間品評效果最佳。

 越靚的杯越易打爛 , 有時大力少少抹都會搣爛隻杯 , 有時家傭唔知咁多當普通杯咁洗法就好易幾百蚊就咁無咗 , 好鬼肉痛。所以用靚杯都係要自己一手一腳洗同抹否則代價好大。

 酒杯是消耗品 , 除了功能外都要入的廚房出得廳堂 , 自己用的我覺得要靚仔得嚟易打理的為首選。

大家見我品酒用的是一隻 Bordeaux 又唔似 Bordeaux , Burgundy 又唔似的酒杯。 這套 Kwarx Glass 是早幾年 Vinexpo 中的大會指定用杯 , 外型唔錯又夠硬淨 , (雖話不易碎但自己亦打爛過幾隻)

 至於杯型我喜歡它杯肚大杯口窄杯身比例唔錯 , 對於品嘗不同酒款亦能表現到 , 所以趁當年減價入咗一打用咗幾年 So Far So Good , 可惜現在轉了代理不易在街舖找到。

 http://www.decanter.com/news/wine-news/487160/unbreakable-glass-launched

http://production.chefsommelier-hotel-restaurant-uk.migration.lbn.fr/Templates/FicheProduit.aspx?IDReferenceCommercial=U1012

 對於酒杯我相信大家看完這篇都有個概念怎去選擇 , 我想指出的是不要太過迷信酒杯的神效。 酒杯唔會提昇你的功力 , 正如無人會無咗着杯會唔識飲酒一樣 , 若你功力好俾隻紙杯你一樣品到酒。

 切記真正高手不雖手執倚天劍或屠龍刀 , 而是隨手飛花擇葉皆可傷人。

盲品對對碰 , 淺嚐難猜中 (下)

接上回

d1

第三回合是四支 90 Bordeaux左岸 , 大家要估出酒莊及其年份排列次序:

酒主在 1900 hrs 開瓶約在 2100 hrs 落杯。以這題目來說 90 後至今十零二十年 Bordeaux 酒若單以酒色深淺來說未必會好準 , 而香味由於已原瓶唞了兩小時多 , 香味巳開始變化 , 靠香氣變化去分亦不可靠。 要從酒整個 Palate 的三方面表現去找線索:

a)     挑出最強酒精的出來 (這可能只是較熱熟的年份並非最新年份)

b)    單寧的強弱 (越新年份的酒單寧越強)

c)     味道元素是分離還是已融合? (這個無得呃 , 越舊的酒越融和)

d)    整個味覺旅程及 After Taste 的長短 (越短若再加上不強, c  夠融和就多數是舊年份的出品。)

先從酒味去分析

(1)   果味濃郁 , 酒體柔軟 , 乾身 , 各樣元素內容明顯 , 酒亦夠力 , 餘韻一般。

(2)   元素融和而柔軟 , 支酒無乜力而且餘韻好水淡 , 是四支之中最成熟的一支 , 理應是一個弱年的表現。

(3) 四支之中酒精感最強的一支 , 有氣有力 , 元素齊整 , 十分硬淨。表現只有兩個可能性 , 一係就最新 , 一係就最 “熱” 年份。

(4)   最難估的一支 , (1) 的感覺好似 , 酒算是達到適飲期 , 各樣元素都均稱只是單寧部分比 (1) 強。

自己的排列由最成熟到最年青會是 (2)  > (1) >  (4) > (3) 

至於產區 , 品試時感到支酒無乜泥土感 , 一定唔係 Saint Estephe , 而它又無 Margaux 那種柔美及花香 , 又不像 Pauillac 那種嚴肅 , 減減吓只剩下 Saint Julien Graves 兩區。 支酒的 Nose 很斯文温柔 , 帶點文人氣質 , Palate 卻有點粗嚡及直腸直肚 , 欠缺涵養 , 可說是斯文外表爛仔內心 , 有點人格分裂。

我心中有兩個答案 A) 一支質素普通的 St Julien ; B) 一支質素一般的 Graves。而兩者的可能性比例是 60%  St Julien ; 40% Graves。由於這級數的酒莊亦有好多而自己亦不是支支都飲過加上又飲晒不能再有新發現所以就此放棄。

結果是:

Chateau Gloria St Julian 93 (2)

Chateau Gloria St Julian 96 (4)

Chateau Gloria St Julian 99 (1)

Chateau Gloria St Julian 2003 (3)

d2

第四組是 3支澳洲 Bass Philips Pinot Noir 加一支外來的 Pinot Noir

Bass Philips 啲酒出名是 Unfiltered , 雖然酒主早幾天巳將酒企直沉碘 , 但在燈光一照就無所遁形。所以要找出外來者 (3) 是不費吹灰之力。

跟住落嚟剩番 (1) (2) (4) 就要分邊支打邊支。

老實講三支都好似 , 澳洲最大的缺點亦是年份之間分別並不明顯 , 單單一個 Snap Shot 好難去判斷出邊支打邊支 , 更何况 Bass Philips 亦是出名難搞的一支酒而自己亦唔係飲得好多 , 只能說三支之中最 Ready to drink (2) ,  (1) (4) 表現都好似 , (4) 似乎跌得快啲。 

開估結果是:

Bass Philips Premium 1995 (2)

Bass Philips Premium 2004 (1)

21 (2006) (4)

Hochkirch Steinbruch Pinot Noir 2004 (3)

自己玩 Blind Tasting 估中的機會其實很低。估中固然驚喜 , 估錯亦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 起碼知道葡萄酒的世界太大 , 酒太多而且變數亦好多  , 自己未飲過的酒數之不盡 , 而自己在葡萄酒的世界內其實是十分渺少的一個 , 所以估唔中是很平常的事情。

我覺得自己在品試過程中品到什麼 , 能不能即時形容到支酒的個性及講得出對支酒的感受 , 以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巳算足夠。

盲品對對碰 , 淺嚐難猜中 (上)

d3

這個星期忙得天昏地暗難得這晚酒友搞了個散貨酒局 , 實行偷得浮生出去鬆一鬆。 為求加添難度將平常酒局變成一 Blind Tasting 遊戲 , 將所有十二支酒分四批品試。

更難的是每人枱上的四隻杯隻隻都不同 , 而一支酒十三個人分每人只得一個 round , 就算話晒大家知係邊支打邊支 , 都未必估得全中 , 所以只作遊戲怡情。
d5

第一支出場的 Welcome Drink 是一支香檳 , 初落杯時氣泡都頗大 , 香氣中透着 Chardonnay 的梨子、柚子、奇異果香 入口清爽流暢以鮮爽果味為主調 , 不算 Yeasty Nutty , 中尾段的力度較弱 , 放暖少許尾段多了點 Chardonnay 的微苦。支香檳雖然放咗幾年但仍然感到一股青嫩” Refreshing 。酒中 Pinot Noir 的後勁在放暖後才有較明顯的感覺。

支香檳俾我感覺上 Chardonnay 成份較多 , 最初自己都以為是支 Blanc de Bancs 但至中後期感到 Pinot Noir 的後勁才抹掉這個可能性。

這檳以果味為主 , 沒有太多 Yeasty & Nutty的複雜成份 , 線條明快流暢並不像一些出名大牌子那種雍容華麗 , 應該屬於是平靚正 Under $500 適合飲家的貨色 , 而這個 range 好大 , 好難估得到。

開估時是支舊 Label  Drappier Brut

d6

第二回合是四支同莊同年不同級數的 Meursault

Comtes Lafon Meursault 2000 

Comtes Lafon Meursault Clos de la Barre 2000 

Comtes Lafon Meursault 1er Cru les Genevieres 2000 

Comtes Lafon Meursault 1er Cru les Perrieres 2000 

前兩支是村級酒後兩支是 Pre Cru

Meursault 以特有圓熟甜美的口感及濃郁的果香見稱 , 有熱帶水果配上奶油與香草般的香氣為主調 , 柔美中帶着明顯的礦物感風格 Domaine de Comtes Lafon 是世界十大白葡萄酒釀酒師 , Biodynamic , Low Yield ,  Low Production 及強勁濃郁見稱。http://www.comtes-lafon.fr/domaine_eng/vignoble.htm

我首先以出場次序去分析

1)    花香、熟果 , 果味濃郁 , 酒體柔滑 , 中段有幼細的果酸及礦物感 , 尾段帶明顯苦澀味 , 這支酒較為粗 , 而那種苦澀來自 Over Press 四支之中自己評分最低的一支

2)    稻草、粟米的熱熟香 , 但香氣一過就變得有點模糊 , 雖有 Meursault那種隱性果香及礦物感 , 但果味偏薄餘韻有點淡然 , 而且跌得好快。

3)    這支酒有點好像受熱過度的甜粟米香 , 同樣 Lafon 那濃郁而柔滑的酒體 , 中尾段不論果酸及礦物性都有板有眼 , 而且变化亦較豐富。

4)    香味隱晦 , 但酒味比表最濃郁强勁及豐富 , 酸度相對三支凌厲。

照牌面睇大家同年同莊釀酒的技術及理念一致 , 四支酒飲落 “應該" 有八九成相似 , 正路來說分別只在密度、複雜性、平衡及餘韻表現上。但實際飲落去四支卻很不同 , 而且感覺上酒的 Condition 有點怪怪的 , 元素有點分離及失魂。

試飲後 (1) (2) 推測 Village Wines , (1) 的葡萄感覺模糊理應是最低級的一支 Meursault(3) (4) 变化及內容更豐富 , 酒味曲線表現更悠長理應是 Pre Cru 級數。 (3) Elegance (4) Powerful , (3) 應是支 Perrieres

我相信大家都會好似我咁諗法 , 但可惜葡萄酒的變化是令人估不到的 , 結果竟然是這樣 , 真是成個撻低  ……………

Comtes Lafon Meursault 2000 (2)

Comtes Lafon Meursault Clos de la Barre 2000 (4)

Comtes Lafon Meursault 1er Cru les Genevieres 2000 (1)

Comtes Lafon Meursault 1er Cru les Perrieres 2000 (3)

(2) 是支村級酒淡簿而淡尚算正路

(3) Pre Cru 亦合理。

最喜歡的(4) 竟是支村級酒 ,

最不喜歡的 (1) 竟然是支 Over Press Pre Cru 真是大跌眼鏡。

以 Comtes Lafon 來說這四支不論表現及水準無疑令我有點失望 , 同莊同年竟有如此不同表現 , 我無話可說只能投降 ……………..

花田八喜在高山 , 纓華戲寶心願還

a1

只要有理想 , 凡事可成真”  , 自己在年初的拍攝計劃中有一個希望 , 是去拍攝粵劇的台前幕後 , 這個願望終於在這晚成真

這晚跟一位同戲班相熟的師兄去高山劇場去拍攝一場粵劇戲班的演出。

雖然現代的粵劇人已較摩登開明已沒太多禁忌 , 各個鄉村各處例 , 各個戲班亦有自己的規距 , 這些戲班若非工作人員或熟人帶領 , 絕對不容許外人進入後台。 一些戲班更嚴禁表演時在場內拍攝 , 更何況俾一個唔識粵劇的生面孔人入內拍攝。  所謂入屋叫人 , 入廟拜神 , 要循規蹈距 , 一定問准 OK先好影 , 而且拍攝時要斯文 , 切忌擒擒青 , 不可旦求相靚就唔理人及阻到人。

今次帶了 支鏡:

AFS 17 -55mm F2.8 , AF 35mm F2 影後台花絮。

AFS 70 -200mm F2.8 , AF 300mm F4 在台下影整個表演。 並以單腳協助穩定性去拍攝。

AFS 70 -200mm F2.8負責整個場景 , AF 300mm F4則作半身特寫。

幕後花絮:

在未開場前的一小時 , 我們就遊走了後台各個化妝間及舞台拍攝一些後台花絮。

在後台拍攝以廣角鏡及大光圈定焦鏡為主 , 由於光源複雜 , 好易誤導相機的測光系统 , 最好用 Manual Mode , 中央重點測光 , 先用人面測好光攞咗個數值 , 再以這套數值作微調。 有時時間逼切唔容許咁做就要轉用 Av Mode 光圈先決自動協助。

a3

道具一角

a4

花旦花居冠上頭飾

a5

各演員忙於上妝

a6

換佈境拉幕的大繩

a9

這就是在後台的提場及控制位置

a10

樂師忙於準備

a11

出場前要試位

a12

枱柱袁纓華在後台的私人化妝空間

a13

台柱在臨出場前對劇本的準備

a14

很喜歡這張相片的光影感覺

a15

一切準備就緒………

正式演出…………..

a16

到正式表演時我們安排在前排幾行的觀眾席上 , 而且由於席間不算太滿 , 而自己亦有工作人員証可以換位拍攝及走動十分方便。

 

舞台攝影當然希望能表現到一種舞台感覺

舞台上每場與每場的燈光都不同 , 每場要Manual Mode , 中央重點測光方法去拍攝。有時收細少少光圈取其景深 , 快門維持在 1/60s – 1/125s , 自动白平衡 , 自動 ISO 就無走雞。
今次演出的是纓華粵劇團 , 而劇目是 “花田八喜” 一個較輕鬆的劇目。

今次發現:

同一場境同一套光圈快門組合若用Av Mode 光圈先決自動 , ISO 會跳到上1200 – 1600 , 但若轉用Manual Mode , ISO 去到 600 – 800 就影到。 這是由於 Av Mode 時相機會參照機內的數據而作出 安全的調整及限制 。 每當鏡頭移一移或目標有所移動 , 數據又要從新運算過而再作調整 , 這會令張張相影出來都不同 , 而運算亦會產生時滯拖慢拍攝。

由於你只會坐定一個位拍攝不會走來走去 , 將相機調至 Manual Mode , 並觀看觀景器上的測光指示 , 用轉盤調啱 Setting , 影一張 OK 就可以一路用這 Setting 去影 , 咁啲相出來就唔會張張唔同。

對於測光 , 最理想會然用支長鏡拉個主角塊面 , (主角塊面起碼要佔觀影器 1/31/2) 並用單點測光 , 咁測出來套數據就最準 , 亦唔會影到主角口黑面黑。 但舞台攝影個主角四圍走這有相當難度 , 退而求其次就用整個人來測光 , 但假若主體着件黑色或白色衫咁方法係行唔通!!所以要臨場執生去變化及多次嘗試 , 切勿一本通書睇到老。

由於舞台上會用三原色混合去製造了白光 , 有時演員太近支燈及某個角度下塊面會變得較青 , 所以最好用 Raw拍攝 , 在後期將色温推番紅少少就會變返自然。

全晚影了過千張相 , 有些是重覆的所以揀了250 張作為專輯。大家有時間又有興趣的不妨用 Slide 功能睇吓 。

多謝欣賞

http://www.flickr.com/photos/amoksf108/sets/72157625409236692/

 

進階人像攝影練習 II

b14

攝影課程的第二堂亦是全個課程中最重要的一堂 – 學用閃光燈。

自己未学習拍攝之前都只懂將閃光燈放機頂將閃光真接打在主體面上 , 令主體生硬平板 , 又以為只有在夜晚拍攝才會用閃光燈 , 又不明白一支發光物體何解要買到咁貴 , 原廠同雜廠有何分別 , 日光日白可以用反光板又點使用燈 ……… 對於閃光燈可說是又敬又怕。

閃光燈是攝影器材中非常重要亦時常被怱略的一件工具 , 尤其在人像攝影這方面 , 好多出色的人像攝影作品在現場光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都有用閃光燈 , 只不過用得高明及自然令人唔覺得有用咗啫。所以學習用燈是自己今年訂下的一個目標。

玩閃光燈一定要學玩飛燈 , 飛燈的意思就是將閃光燈脫離主機 , 放在其他地方並用 引閃器” 遙控及觸發閃光 , 而系统要與相機同步及溝通聯繫 , 就像多咗幾個助手幫你打燈一樣。 

玩飛燈這個玩意器材要求頗高 , N 記在這方面是強項 , 系统發展得很全面精準及純熟 , 在一些入門機種亦巳 Build In 埋這種功能 , 好易掌控亦較方便易明 。玩閃光燈並不是單玩一支燈咁簡單 , 有時由一支、二支甚至擴展到無限支 ,  燈越多越複雜而變化亦越多越好玩。 只要是支援飛燈功能的 N 記閃燈型號就可以串連 , 若多三幾個 N 記友就可以巳一齊玩 , 擴充性強。  

其他品牌則要高階 Model 或額外購置雜牌配件協助較為麻煩以下連結講及有關飛燈的器材 , 大家有興趣可作參考。

http://www.dchome.net/viewthread.php?tid=458165

除了閃光燈以外另一配件就是燈架 , 燈架當然是用來放燈用的 , 燈架不同脚架 , 因為燈架要求是要伸長時要高過人的而腳架則是用者的 Eye Level 高度就得 , 要支腳架高個人會是天文數字 , 而一般燈架百零二百蚊就可以而且輕好多。不用燈架除非你有個助手幫你打燈否則又係唔少得。

上面連閃燈及其他配件物品又係未見官先打八十的物品 , 大家玩之前要三思。

有人會奇怪問 , 日光日白边使用閃 , 用反光板就可以。這某程度上我覺得是對的 , 但反光板只可借助現埸光 , 若現場光欠奉根本有板都無用。而反光板不能玩壓光及其他戲劇性效果 , 當然若閃光燈配合反光板使用就最完美 , 但你又要揾個助手所以有辣有唔辣。而我的玩法專注在 One Man Bang 的基礎上 , 所以我覺得用燈好過用板。

很多時户外拍攝都會受天氣所限制 , 陽光普照又要選時段 , 天色密雲個天灰矇矇啲色又唔起 , 閃光燈這人做光源若懂得善用就好像將個 Studio帶到户外一樣 , 拍出令人驚喜的作品 , 而自己的偶像 Joe McNally 更是玩得出神入化的高手。http://www.joemcnally.com/blog/

b2

在太陽光猛烈高反差的情況下 , Model 塊面對對正太陽光就會爆晒 , 連對眼連睜都睜不開 , 乸口乸面 , 瞳孔遇強光亦會收細根本唔會影得靚。若將 Model 放於暗位塊面影出來面色就會帶灰 , 就如上圖咁。

b3

就算俾你搞到塊面啱色背景就會爆晒變得白矇矇一片。

b4

而閃光燈的補光能將 Model Skin Colour 還原。

但若求其將支燈放一邊打出 , 光線就會做成鼻影又會唔靚。

b5

要補燈做到自然而完全看不出有用燈的才叫合格。上圖大家不要以為無落閃 , 大家若放大張相從 Model 眼中就會看到支燈的閃光 , 而閃光燈另一好處是為 Model 加添眼神光。

如何佈燈 , 燈的高度、距離、輸出功率、擴散角度 , 燈及相機在模式上如何配合溝通 , 這一切都是互相關連亦是課程精要所在 。由於現場實戰並非理論 , 即賣即買 , 即時交功課及修正錯誤 , 令自己更容易了解及明白。

b7

第二環節就是學壓光

在日光日白陽光充的環景中 , 將天色細節重現而 Model 亦要 到出來就要將背景的光壓下而用閃光燈幫 Model 補光。

 壓光比補光的玩法更深及難 , 而且 Setting 完全不一樣。

b9

同樣原理下的逆光相 , 試想一支閃光燈的火力有多大怎去抗衡太陽光? 這亦是難玩之處。

第三環節閃光燈高速同步補光

一般大光圈鏡在日光情況下要收細光圈去到 F8 – 16 拍攝 , 淺景深無晒 , 這無疑 “降格” 同一支普通鏡無分別。

b10

但若用高速閃光燈同步功能 (一般相機與閃光燈同步最快只能去到 1/250s , N 記可以去到 1/8000s) , 就可運用壓光技巧運用大光圈 , 就像上圖以 F2.2光圈 ,1/3200s 高速快門加補光 , 咁就可以用盡支大光圈鏡淺景深的優勢 。

大光圈鏡就不用像吸血彊屍一樣只能在夜間使用了。

b12

所有相片都註明了拍攝時間 , 大家想一想現埸有幾光就知道當中分別。
b13

這張相只用了單燈補光 ,  若加多一盞閃光燈為 Model 下半身補補光效果就會更理想 , 這亦是多燈的好處。

這堂課真的非常實用及好玩 , 雖然當日人多燈多有點混亂 , 自己只能偷位影咗幾張 , 效果只是一般。 但明白了原理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就可以改進。

而我就算有幾支燈都先學用一支 , 由最簡單的開始練習去 , 並告誡自己不可貪心要一步步學玩

b12

我自己還要點時間思考及消化 , 但我心中巳想出了多種變化可玩了。

A+ and Langton’s Landmark Wine Tasting 後感

c1

Langton’s 1991年成立是澳洲名酒的指標 , 地位及知明度就等同法國 Bordeaux Classification 一樣 Langton’s 跟據葡萄酒的質素、表現及投資拍賣市場回報作評核標準 , 評出了Exceptional, Outstanding, Excellent Distinguished 四個級數 , 而每 5年評核修訂一次。 而今年2010年亦作出其第五次修訂 , 從全澳洲產區中選出了 123支具代表性的佳釀

17Exceptional – The most highly sought after and prized first-growth type Australian wine on the market.

32 Outstanding – Benchmark quality wines with a very strong market following.

36 Excellent – High performing wines of exquisite quality with solid volume of demand .

38Distinguished – Fine wine market staples or emerging classics.

內容可參巧下連結:

http://www.langtons.com.au/Wine/ClassificationView.aspx

c2

在今次酒展中有幸獲邀出席 Langton’s A+ Australia Fine Wines 的品試會 , 當日在座的有很多酒界朋友 , Master of Wines , 酒評人 , 酒商 , Sommelier 及導師 , 可說是高朋滿坐對澳洲酒不太熟識的我 , 能參與品試親身體驗當中佳釀 , 姑勿論品試結果如何喜歡與否 , 都巳是一種寶貴經驗 , 心中自然十分雀躍。 而且由於我對澳洲酒太熟識亦沒有任何品牌包袱 , 所以可以更專注在酒質方面的表現。

當日品試在早上舉行 , 一以共品試 2款葡萄 (Syrah & Cabernet Sauvignon) 12款紅酒。品試年份由 2005 – 1996 ; 最年輕的都有年而最舊的亦有 14  , 可品試到 Ageing 的变化。 進場時 12款紅酒已倒進杯中 , 一論開場白後就由MW Andrew Caillard 逐一介紹及引導品試。  Lunch 前要品試 12款厚重的澳洲紅葡萄酒其實是頗吃力的一回事。

c3

1) 2005 Clonakilla Shiraz – Viognier Caneberra District (Exceptional)

這支由 Shiraz加入Viognier混合釀製 , 帶明顯 Viognier如香水般的花香、奇異果、Blackberry , cherry, black olive 及一些焦油及石墨。入口平順 , 酒味曲線略為平板 , 味道多了點 Spice及甘草。 單寧略有質感 , 酸度有點尖削。

c4

2) 2002 Jasper Hill Emily’s Paddock Shiraz – Cabernet Franc, Heathcote (Outstanding)

這支酒一嗅有點脫苦海般的 Herbal味及豉油味 , 不知是支酒有問題定還是隻杯出了毛病 ; 酒體中等並不算濃郁 , 果味有實無形 , 酸度及木桶單寧明顯 , 帶點微苦的餘韻。一言敝之 “Not my cup of tea”

c5

3) 2002 Brokenwood Graveyard Vineyard Shiraz , Hunter Valley (Exceptional)

香氣帶雲尼那、木桶、藍梅、草藥、花香 ; 入口較圓潤豐富 , 果味濃郁 , 酸度及單寧明顯 , 餘韻略乾。

c6

4) 1998 Torbreck Run Rig Shiraz , Barossa Valley (Exceptional)

陳皮梅、黑果、焦糖、熟車尼子 , 香味頗為深沉 ; 酒體中厚酒味曲線平衡 , 酸度充足 , 乾身 , 中段有點複雜性 , 單寧實在 , 餘韻略為乾澀。

c7

5) 1998 Wendouree Shiraz , Clare Valley (Exceptional)

鹹梅菜、草藥、熟果、藍梅 、甘草 , 香氣濃都奔放 , 酒味濃密厚重 , 中段有點鐵銹 , 酸度明顯 , 單寧實在 , 餘韻帶朱古力及礦物鹹味。 一支12 年的酒感受到元素仍然分離。

c8

6) 1996 Rockford Bastket Press Shiraz , Barossa Valley  (Exceptional)***

甜果、花香、煙燻、甘草、木桶 , 入口柔和 , 內容帶點複雜性 , 酸度柔和 , 內容簡單 , 餘韻帶點乾果、朱古力的微苦及單寧。這支酒風格有點像 Rhone CdP ; 整體感覺比例均稱及自然。

c9

7) 2005 Vasse Felix Heytesbury Cabernet Blend, Margaret River (Excellent)

木桶、黑果、花香、煙草、薄渮 ; 入口柔和 , 果味混雜而濃郁帶白胡椒、甘草, 酸度略高 , 單寧堅實而餘韻略苦 , 支酒攞得好盡我相信可能是 Over Extracted之故。

c10

8) 2004 Balnaves of Coonawarra the Tally Reserve Cabernet Sauvignon (Outstanding)

尤加利葉、泥土、木桶、熟果、甘草、雲尼那、朱古力; 酒體濃郁 Powerful Okay ; 內容複雜及有較多細節及結構 , 但很年青及有點分離感 , 酸度明亮 , 單寧 Chewy , 餘韻帶果味。

c11

9) 2001 Moss Wood Cabernet Sauvignon, Marget River (Exceptional)

這支飲下去我以為是支 Bordeaux  三四級酒莊出品。 藍莓中帶點泥土及少許青梗 , 果香柔和 , 酒體中厚而感覺鮮味 , 酒味自然平衡 , 餘韻略短。

c12

10) 2000 Domain A Cabernet Sauvignon Tasmania (Excellent) ***

酒味濃郁深沉 , 深紅酒色 。香氣帶薄渮、雲尼拿 , 朱古力 , 黑加侖子 , 甘草 , 香料。 入口柔軟自然 , 單寧出其地柔軟 , 葡萄皮單寧為主 , 酸度平順舒暢 , 中尾段帶點黑朱古力的苦澀 , 餘韻果酸及單寧為主餘韻悠長。

c13

11) 2000 Mount Mary Quintet Cabernet Blend, Yarra Vally (Exceptional) ***

美麗的花香、熟果 , 松木 , 令我想起 Bordeaux右岸 Cab Franc釀做的出品 ; 酒味柔順自然 , 平衡性佳 , 酸度精確而有點點 Mineral

c14

12) 1998 Katnook Estate Odyssey Cabernet Sauvignon, Coonawarra (Outstanding) ***

優美濃郁的花香 , 黑加侖子 , 莫加咖啡 , 薄渮 ; 口感豐富 , 酸度精細 , 單寧 Chewy , 內容深沉具潛質而感覺自然。

c15

今次所試的 12 支酒 可能是年份較舊的關係 , 沒有我以前所飲那種如重型轟炸機般 Fruit Bomb 厚重 , 攻鼻澎湃的酒精感 , 兩三下手勢就可以將我擊倒的那種。 12 支中感覺上體型較中型 , 而當中亦有足夠酸度 , 複雜性及餘 , 可說是五官端正 , 而且各有其特色而非我印像中倒模般的出品。

而在品試中我有兩個 Findings:

1) 幾支來自不同產區的酒當中的那種堅削酸度竟然十分相似 !!

這因素令我聯想起葡萄酒加酸的技術。 Acidification  加酸這程序 , 葡萄生長在陽光充的地方如南歐 , 澳洲及美國加洲這些 Hot Climate 的地方 , 因為葡萄本成熟得太快使當中的酸度不夠 , 令釀出來的酒平板缺乏平衡及層次 , 一些地方法例容許在釀酒的過程中進行加酸 , 通常加進的都會是 Tartaric Acid 這種屬於葡萄的自然果酸。 而法例亦容許在發酵前或後進行 Acidification 這程序 , 當然 Acidification 最好在發酵前進行 , 因為外來酸度得以與其他酒元素融合 , 令酸度變成酒的一部份亦更細膩及自然。 雖然加酸情況在其他釀酒國同樣存在 , 但亦可用其他技術將之淡化 , 令整體平衡性更自然 。 從酒質中我真的感到 加酸情況確實存在而且飲得出來 , 而有 4 支我 marked *** 是比較上為自然的。 

2) 另一項令我覺得不解的是 , 當一支十多年陳熟的葡葡酒 , 前中段果味內容都開始醇化 , 唯獨是酸度依然堅削 , 單寧堅澀 , 感覺上有點元素分離 , 而熟酒在元素表現未能做到一種融和。 我相信這問題是在釀酒技術或加酸方面有關 , 恕我學藝未夠亦非 Wine Maker 所以不能為此解答。

澳洲酒除了熱情奔放外 , 他們精密的釀酒技術與概念 , 嚴格的品質監控亦是聞名的。 這一切無疑可以做到一些很 整齊的酒 , 但亦容易变成千篇一律沒有獨特個性或有感覺的酒。

以我個人偏見來說 , 有些酒的酒質的確不俗 , 但靚得來自覺有點推砌”  始終不能給我一種感覺” 。當然在如此場合飲個 Snap Shot 無乜可能發展 “一見鐘情”,  但可惜亦未能勾起我去發掘探討的興趣 , 可能自己未在狀態吧。

整個品試以酒質來說自已的感覺只是一般 , 並沒有帶給我太大的驚喜。這絕對是個人口味問題 , 換了其他人可能會很喜歡也不定。 若以 Langton’s Classification 中所訂的 Exceptional, Outstanding, Excellent Distinguished 四個形容辭來說 , 不敢說是失望但與自己心中的標準確實在有點距離。

2010 香港國際美酒展簡報

十一月真是一個繁忙的月份 , 多個特別工作項目、品酒活動、拍攝課程將整個月填的密密麻麻 , 有很多活動的日期都撞到七彩不能出席 , 連上星期的西九香港美酒佳餚巡禮" 亦因太疲纍懶於出席。

這個星期的香港國際美酒展又撞上了連串的繁忙工作 , 三天的活動中只能出席第一天 , 面對有如 VinExpo 般的大型盛事而無暇出席 , 無疑是十分可惜的事。

 

在活動之前收到 HKTDC 的邀請 , 出席了美酒展的博客優先導賞團。 這個概念倒是十分新鮮 這幾年來 Wine Blogger 慢慢得到業界的認識 , 當中 Bloggers 所出的努力得到欣賞及認同這是值得高興的事。

 

當晚導賞團的所見所聞其他 Blogger 有十分全面的報導不作重覆。

 

隨著亞洲區內葡萄酒市場的快速增長,每年一度的香港國際美酒展已成為全球酒業的焦點活動。 今次展覽搜羅來自29個國家及地區近700家參展商酒展共有四個展館 , 範圍比上年又大了 , 不同國家分佈不同區域 ,佈局上井然有序 , 十分易明。

參展國家包括阿根廷、奧地利、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智利、中國內地、捷克、德國、希臘、香港、匈牙利、日本、黎巴嫩、摩爾多瓦、新西蘭、波蘭、葡萄牙、南非、瑞士、台灣、突尼西亞、土耳其、英國及美國 ………….. 有的 Booth 雖然不算大但無疑十分多元化及豐富。

除了展館外亦有很多大型的 Tasting Room, Seminar Room Tasting Room 的規模比以前酒展大一至兩倍有多 , 而且 Tasting Room之間距離頗遠 , 不會因為聲浪而互相影嚮。

 

Booth Booth 之間通道寬濶 , 而且裝飾華美 , 整體感覺十分舒服。

 

再看看三天的活動、講座及研討會 , 同一時間有不同的活動在不同 Tasting Room 進行 , 我只能用分身不暇來形容。

 

而主講者很多是有名的 Master of Wine、釀酒師、葡萄酒專家、酒莊莊主、侍酒師、品酒師、葡萄酒投資顧問 ………. 講座的題材可說十分多元化。 問題只是名額始終有限 , 很多時預先登記都未必能攞到位。 話雖如此臨場都可能有些又 No Show , 有心想聽的最好是預早一點到場登記作 Waiting List

對於這些講座或試酒會亦是我們 Wine Bloggers 的重點項目 , 但很多時主辦單位未必認識 Wine Bloggers , 我覺得大會可預留部份座位俾一些 Wine Bloggers , 這樣收到 Marketing 之效亦滿足到 Blogger 的需要 , 是個 高效益的Win Win 雙贏提議。

 

這幾年的大型酒展做得頗多 , 配套安排上十分巳做得十分暢順。值得一讚是多了吐酒桶的安排 , 使人們不至於四圍找吐酒桶吐酒 , 分散聚集的人群。 

對於星期六開放公眾的安排我是絕對支持的 , 因為公眾可有更大機會接觸到葡萄酒 , 但在安排上要與西九香港美酒佳餚巡禮" 要有所分別。  西九香港美酒佳餚巡禮是嘉年華會式的節目 , 適合一家大少出席的假日活動。 HKIWSF則是較專注的展覽活動 (志在推廣) 而非展銷場合 (志在掃平貨) , 目標是葡萄酒愛嗜者 , 而展覽亦有很多外國參展商參與 , 若然為了谷人流而搞到像 Food Fair一般引來大批師奶拖喼掃貨团 , 又或者像賑災嘅場面 , 又或者像上海世博般的醜態咁不單會嚇倒外國參展商而真正葡萄酒愛嗜者都不會來的雙輸局面。

當然理想是如此在實際執行上是有困難的 , 亦好靠參加者自律 , 但場內氣氛及包裝宣傳上加做點功夫 , 幾年前我出個一篇品酒會應有的禮儀其實大會在宣傳上可加入這些元素 , 甚至拍些短片教育市民這些禮儀。 老實講這對市民、大會及形像上長遠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 問題這誰肯去做咁解。

另外像 Check in/ Check out  般進場取杯 , 離場還杯 , 一個場還一個場的安排亦見心思。 因為人流流動性大 , 若大部份人由 A 館入 C 館出 , 啲杯可能最尾去晒 C , A 館最後可像會無杯用。 這安排某程度上能確保酒杯保留在原本的展館內 , 保證了供求平衡問題。

 

我以前講過HK 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s Fair 下稱(HKIWSF) 的規摸配套各樣可說是與 VinExpo 的翻版

VinExpo 每年一次 , 一次在法國一次在別的国家。過去幾年 VinExpo 有幸選中香港兩次舉行。 VinExpo 較多法國及舊世界產區的酒 , HKIWSF 則各產區的比例較為平均。 個人覺得出席 VinExpo 就好像出席 別人安排的盛會 一樣 , 主導權在 VinExpo 的主辦單位手中 。而HKIWSF 則是我們港人當家作主發展出來的品酒盛會。 以我多年來所見及感受 , 我可以肯地說一句 , HKIWSF 不論在軟硬件配套上都非常成熟 , 而本地的葡萄酒文化亦開始漸漸成長 , 有能力吸引到海外酒商及 Wine Makers 到香港展銷。 換句話說就算 VinExpo 不來香港 , 我們自己亦有能力搞個大型的葡萄酒盛會 , 這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而今年HKIWSF 亦找到澳洲作為顆伴國家 , 並有多場介紹澳洲酒的試酒會及工作坊。 個人覺得這個 顆伴國家的構思安排相當好 , 因為可以每年以不同國家作 Partner , 將不同地方的葡萄酒推介俾香港的飲家 , 擴濶本地市場的多元化。 

香港在葡萄酒拍賣方面的成交額已超越了倫敦成績十分驚人, 對於那些天價佳釀可說是越來越多人認識 , 但同樣地很多人只認識某國家的酒 , 變成了一種偏飲的傾向。 其實葡萄酒世界的層面好大 , 除了拍賣的珍品以外 , 世上亦有很多價廉物美而精彩的葡萄酒佳釀 , HKIWSF的這個“顆伴國家” 計劃 , 讓香港人多接觸、多嘗試、多選擇 , 無疑是為葡萄酒注入多點 品味文化而非只是一種 投資產品亦作為一個重要平衡。

回顧多年前第一次參加 VinExpo 及 HKIWSF 我感受到當中在軟硬件上的進步 , 飲家心態上的轉變。 香港是開放型社會沒有什麼固有的傳统限制 , 在運作變化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及空間去發揮 , 發展得好隨時能變成另一世界性盛事。 我相信以香港的市場潛力、活力、軟硬件配套、人才、多完飲食文化、市民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及速度 , 不出五年一定能做出好成績。

 

進階人像攝影練習

d1

一段時間無影 Model , 少玩的原因是覺得影 Model 有點悶 , 相片來來去去都是千篇一律 , 而自己在技術層面上能玩的變化很少 , 亦未能找到新的方向及出路。    

在一次影友閒談中影友介紹我去參加某位攝影導師的課程 , 而影友口中所陳述的是我未學過的東西。 看了導師的相片 , 有些人可能覺得有點商業味 , 但我自己則被相片中的一份感覺打動。 等了幾個月清了手上的 Booking , 為自己的 Schedule 滕出空檔就報名上堂。
導師的 6 堂課程除了最尾 2 堂在 Studio 講室內打燈及一些PS後製外 , 其他全屬户外拍攝實戰。 每一堂在不同地方上堂 , 在現場環境中解釋原理、如何利用光線、相機操作及鏡頭運用 ………. 即時示範及練習、糾正錯誤可說是非常實際。
AM 平時影啲相都叫做見得吓人 , 大家可能會覺得今次課程對我來講一定是小兒科 , 你咁諗就大錯特錯。
d2
今次重點是學用 Manual Mode 去影相 , 所有測光、光圈、快門組合完全要自決 , 而我們只能用一支 85mm定焦人像鏡或是一支廣角鏡去構圖 。 加上當日下午光線反差較大 , 拍攝場環境又十分單調 , 可謂十分難影的一個考驗。 而導師要我們運平時慣用手法及視角去影 , 影完即時俾佢評定及紏正 , 相片不能後制及裁切 , 有學員影得好的大家互相觀摸參巧。
對於平時用慣一些自動模式及變焦鏡的自己就像 “頭文字 D 內托海” 要縛住一隻手在軚盤上同人鬥車一樣 , 處處受制真的是十分不慣。 單是測光一項就巳玩到我 “謝” , 影出來的相全部抄晒。
簡單一點來說自己平時太依賴相機的自動模式 , 換咗部機就唔識影相 ; 對手上的器材了解還不夠深入; 視角只得一個水平位十分單調乏味 , 自己太懶唔識高低攞位 ; 眼中只看見 Model 而看不到環境中的暗藏的點、線、面、體 ; 依賴後期修飾…………. 這些缺點可謂完全曝露出來。
其實以前學影相就應該是要這樣 , 這次可說是 Back to Basic 的一次大洗底。上完課才知相機的 Manual Mode 怎樣運用 ; 怎樣去用定焦鏡及光圈景深表達層次感 ; 何謂鏡頭壓縮感 ; Wide Angel 鏡的視角去構圖及常犯的陷阱 ; 環境中的暗藏的點、線、面、體 ; ………; 在平凡的環境中怎樣找變化 ; 如何利用不同角度去增加相片張力 , 甚至達到一種近似的電影感……….. 這一個下午可說是十分充實及富啓發性 , 當然有很多資科有待消化及吸收 , 自覺獲益良多。

d5

有人會話影 Model 是糖水相 , 即是只求 “養眼” (養顏) 不求內容:

只有技術,沒有藝術。

只有構圖,沒有意圖。

只有感官美,沒有心靈美。

我的看法是層次表達上的分別 , 萬丈高樓從地起 , 試問:

沒有技術根本連影都影唔到又談何藝術?

沒有構圖張相雜亂無章又如何清析表達意圖?

沒有感官美又怎能吸引人用心去看及感受當中表達的心靈美?

d9

簡單一點 “那管是黑貓白貓 , 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糖水好漒水也好 , 學好手底功夫影得靚先再講其他問題吧。

d10

由於環境無乜特別 , Model 又唔係性感或仙女下凡 , 大家可能覺得這輯相好平凡 , 原因這是最 Basic 的未玩任何变化 , 而自己亦未投入個人感覺去拍 , 所以大家就當普通糖水相一般看待就可以不必深究。

d11

有一點要註明是這課程對器材需求較高 , 大倍數變焦或天涯鏡真的無得發揮可以收埋 , 雖非要 Full Frame 、頂級器材或鏡王 , 但一支有質素的大光圈定焦 85mm人像鏡 , 一支大光圈廣角鏡 , 一兩支玩到飛燈的閃光燈就走唔甩 , 而這些器材老實講一啲都唔平 , 可說是未見官先打八十。 而且要求學員最好有基礎攝影經驗會較易掌握及吸收。大家真係要想清想楚先玩 。

我當然不會在此公開課程內容 , 大家有興趣可私下留言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