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內好多時都把“ Failure is an option but fear is not” 倒轉過來變做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but fear is “ 我將這句翻譯為 “因害怕挫敗而導至失敗 , 而非因為真正挫敗而導至失敗”
由少至大我們都被灌輸一種意式 , 我們鄙視及害怕 “失敗” , 我們做事往往機關算盡處處步步為營 , 為的就是不想失敗 。 但亦因為這種害怕失敗心態不單不能令我們長進進步 , 反而卻令我們失去更多。
N 年前關正傑有一首兒歌叫 祝福 , 當中講迹父母對子女的愛 , 有幾句歌詞這樣寫 : “人世上一切善與美 , 全給寶寶你預備 , 盼願似溫室的花兒一生裡全沒有風雨 ; 願你每天都好日子 一切事稱心如意 ………..你是明天的新一代 , 新的里程由你而起 , 路障已盡去可向著目標前去 , 愉快幸福盡送給你 , 還想一生裡沒憂慮 …….”
AM對這幾句其實無乜好感 , 因為這其實並不是愛子女而是害了他們 , 跟本脫離現實 , 而真係跟佢咁做只會另下一代更“廢”。 我們整天抱怨新一世年青人的生活及處事態度之餘 , 有無想過其實一切源自家長那份溺愛及過份保護 , 不想子女 Make Mistakes or Learn from Mistakes 所引起的因果關係??
AM 對於教育下一代我着重他們的 Problem Solving Skill , 而提升這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他們去 Make Mistakes 。
世上無長勝將軍 , 失敗在成功路上在所難免 , 每個成功背後都包含了無數的失敗經驗、代價及汗水 , 只是這些失敗教訓被成功的光環掩蓋着被人怱略吧了。
係人都識講 “失敗仍成功之母” 但無人想失敗 , 而這種 “不敗” 心態就會產生兩極反應 :
(一) 就是 “多做多錯 , 少做少錯 , 不做不錯”
(二) 就是千方百計去想一千個 Plans去防止失敗。相信這句話不用我多講解釋大家都會對號入座地聯想到某些東西。
首先失敗並不可怕 , 至少表示我唔係坐在自己的 Comfort Zone 中唔做嘢 , 起碼 I am trying something new。 而我覺得真正的失敗是不知自己錯在那裡 , 吸取不到失敗中的教訓 , 甚至俾一千個藉口去自己呃自己 , 又或者以為一次的失敗就等同一世都註定失敗 。一朝俾蛇咬就成世驚草繩 , 從此一厥不振 , 悲觀一生 , 這些才是 “失敗中的失敗”。
對於面對錯或失敗 , 我之前在職 、戒 (十五) 錯的背後 , 神的考驗寫個一篇文章
我們究竟如何去面對失敗呢? 今次想就這個題目作少少補充。
1. Make room for failure
現今的人好多時習慣地將事情及資源用得好盡去完成某些工作 , 可以說是動不動就 “晒冷”, “一將功成萬骨枯” 般將什麼東西都孤注一擲 , 當這些人一遇到失敗就會失去及用盡所有 , 再沒有轉灣翻身餘地 , 從此一敗不起。
以前的一輩人成日講 “凡事不要去得太盡 , 要留三分餘地 ” 但無人會知這三分餘地的作用為何 ? 今天我所領悟的這三分其就是 ” Make Room for Failure ” 永遠要預留少少空間、實力、資源、人際去面對這 “唔怕一萬只怕萬一” 的境況 。留得青山在那怕無柴燒 , 這是一切關鍵之所在而好少人會認為是過份保守的思維。
2. Learn from each failure
我以前講過 Learn from mistakes 其實每個失敗經驗都包含了很多寶貴資訊 , 從失敗中誠實地自我檢討自身的不足 , 手法的高低 , 時機的運用 , 千萬不要自己呃自己 , 將自身責任推卸去命運的不幸。
好多時當我們面對失敗時都會得到很多安慰 , 問候 , 甚至是力撐 ; 在情緒低落的一刻我覺得這是無可厚非的療傷手段 , 但切不可沉溺於當中 , 傷痛過後要真誠地自我檢討。理性地想一想問題所在 , 自己的責任為何。
受傷即表示我們能力不足, 防衛不夠 , 那些傷口其實正是自己的死穴或缺點所在 , 知道這訊息才可作出對應保護 , 提昇防禦能力 , 修補缺點 , 輸了結果賺回經驗 , 下次學精一點這樣才不會重蹈覆轍錯完又錯。
要記着 “知己才足以自保 , 知彼才能致勝。”
3. Fail fast
在失敗的過程中 “時間” 是一個一去不回的資源 , 我好鼓勵在年青階段多嘗失敗 , 一路累積經驗 , 為人生的黃金階段舖路及穩固基礎。人生無幾多個十年 , 有些事年青時唔做 , 年老時想做都無得你做。
千萬不要等有百份百把握才敢去做 , 寧願邊做邊錯邊學邊修正 , 跌得快起得快 , 縮短整個feedback cycle。 因你未必可以一試便成功 , 你要爭取時間去嘗試、考證 , 一步步去修正才可實現你的夢想。
現今好多電腦程式在未正式開售之前都會有很多試用版 , 供用家測試、批評、收集意見 , 去改進產品質素 , 這個 feedback cycle 有助產品進化進步。 這總比產品推出後受到批評而要改善補求來得正面 , 反正有問題的始終都要去解決 , 將縮短整個 feedback cycle 起碼省卻在時間資源上的浪費 , 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今這個 Open Source 的世界中有一句格言: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ten.
4. Take risks
人面對不知的未來會產生疑惑或懼怕這是自然的。 其實人生做每一件事都有風險 , 只要對風險及代價作個平衡並且 Make Some Room for Failure 就可以實行 。 人總要向前行有時難免投石問路 , 摸着石頭過河 , 邊行邊想辦法無可厚非 , 若用平常心看待其實無乜特別 , 起碼叫 ”試過有五成 , 唔試得個零” , 唔得 NG Take Two 嚟過無乜大不了又唔使死。
我以前講過我們之所以害怕 , 其實 害怕事物的想像多於對事物的本身。 例如有人怕老鼠 , 其實老鼠同松鼠外貌差不多 , 只是因為自己對老鼠的醜惡想像得太多因而產生害怕 , 這是心理而非實際。 同樣道理對失敗的想像太多 , 將未必會發生的事想到一定會發生 , 將小事變做世界末日一樣咁大 , 未做就惊定先自己嚇自己 , 甚至浪費實力資源在無謂的 Alternate Plan , 而非 Make Room for Failure 上 , 我覺得 Backup Plan 一兩個就夠 , 多反而是種浪費 , 反正千算萬算都不及天算 , 臨場應變執生反而更重要。 想得太多絕對不是件好事 , 反而 “Just Do It” 去面對更好。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有一位隱世高手叫獨孤求敗 , 不論這高手武功如何了得 , 只是 “求敗” 這心態就巳令人敬佩 。真正的高手不會怕失敗 , 他們從失敗中學習 , 成長、進步、突破自己去壯大 “升呢” , 縱使受傷亦在所不計。 因為高手明白失敗能給你的人生經驗遠比成功的更多 ………….
若要成功一定要有 “求敗” 的勇氣、腔襟及量度 , 肯去面對失敗接受失敗 , 肯屢敗屢戰 , 將失敗教訓收歸己用令自己更強 , 我覺得這些人才有攝人的氣魄及領袖魅力。
“若求必勝不如先學求敗 " 你有這種 “求敗" 的勇氣及膽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