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排自己因專注在一件要在六個月內完成的 Project -“Project 170” , 晚上時間較忙 , 所以減少出席一些酒局 , 酒評相對寫得較少。
這日收到線報話有支平靚正的白葡萄酒在某酒舖出現 , 線人一放風支酒就俾班酒友幾乎掃清 , 我只好托線人留了一支讓我評評酒質 , 這晚難得有少許空檔就開本慰勞一吓身心。
酒色淺黃略帶青 , 明亮晶瑩 , 落杯初段酒溫較凍 , 香氣帶少許柚子 , 青檸及隱約蜜糖甜香 。放暖後漸變芳香開放, 青蘋果 , 梨子 , 杏仁 , 榛子 , 雲尼那 , 香氣表現溫柔優雅 , 單從香氣的表現亦感覺到 2006那份葡萄成熟度及酒的平衡性。 口感初段鮮爽而流暢 , 酸度怡人 , 一入中段即令我打了個突!! 那是一股強而實在的規模感及複雜性 , 夾雜在礦物感及微苦的味道 ……. 這種味道在適度的乳化滑溜襯托下 , 變得非常平衡及具結構性 , 那礦物感及微苦一直延續到餘韻。
一支紅葡萄酒可用木桶、單寧去表現規模 , 但以白葡萄酒卻不能用此方法它只能用酸度、礦物感、微苦去表現 , 幾個元素若其中一方失衡 , 就會變得十分難喝。
這酒的香氣表現優美自然 , 中段那份突如奇來的感覺可說是這酒的特色 ,它並不是窮山惡水 , 醜惡黑暗的鬼域 , 相反那是山明水秀 , 湖光山色的峻美 , 那是一份自然 , 冷傲 , 雄偉及嚴峻的表現 。 雖然這種規模結構未必人人會喜歡 , 但這角度去絕對是 Chardonnay 的另一美態。
這支酒就與神之水滴第五門徒所講的十分近似 , 它雖沒有那種大風雪的惡劣 , 最多套用 Chardonnany 的微苦比喻艱苦及挑戰感 , 但絕對是祟山峻嶺般規模 , 礦物感及線條 。
山就是山 , 不要期望一座山有甚麼大變化 , 頂多是被雲霧掩蓋不定天朗氣清可見到。“不知盧山真面目 , 原來身在此山中” 的分別吧了。
如此有性格的佳釀 , 不用二百大洋 , 真希望酒舖能再入這支好酒。